02.24 劉伯溫在明朝是怎樣一種存在?淺析劉伯溫的人生經歷與畢生之成就

三國時期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的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亦是忠烈之臣的模範。他的料事如神讓許多後人讚歎不已。

在明朝,其實也有這麼一位跟諸葛亮可以相提並論的能人賢士——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在民間有這麼個說法在廣泛流傳,他也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讓許多人欽佩稱讚。

劉伯溫在明朝是怎樣一種存在?淺析劉伯溫的人生經歷與畢生之成就

一、劉伯溫是個怎樣的人?

劉基,字伯溫,他是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也是明朝的第一謀士和開國功臣。

從古至今,人們對劉伯溫的評價都是褒揚積極的——立功、立德、立言。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他的性格特徵去認識他。

1. 剛正不阿、不畏權勢

元朝統治集團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了民族壓迫政策,還將人們劃分為四個階層,其中蒙古人的地位最高貴,色目人第二,漢人第三,南人最低下。劉伯溫屬於“南人”,一身才氣,卻始終免不了因為低下的地位而在官場上受到高貴地位官員的排擠和打擊。

面對腐敗的權貴,劉伯溫多次辭官。官場的黑暗讓他滿身抱負無處可施,但是一身正氣的他做不出和他們蛇鼠一窩的勾當,所以他辭官蟄居隱世。

劉伯溫以屈原、賈誼自比:“上壅蔽而不昭矣,下貪婪而不貞”,“進欲陳而無階兮,退欲往而無路”,通過詩詞來表達自己對元朝官場黑暗的不滿。

2、淡泊名利、不貪爵祿

劉伯溫入仕只是想為國家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他並不關注名利。明太祖朱元璋建朝之初,分封三十七位功臣,而劉伯溫位列倒數第二。有好幾次朱元璋都想加封劉伯溫,

劉伯溫也是多次都拒絕了這樣的賞賜和加封。

3.襟懷坦白、敢於直言

李善長得罪了朱元璋,這讓朱元璋心裡十分不舒服,他想罷李善長。於是他和劉伯溫商量此事。此前李善長待劉伯溫也不大好,多次想加害劉伯溫,劉伯溫本可以藉此煽風點火,讓朱元璋直接罷免他。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勸說:“李公舊勳,且能調和諸將,不可罷。”朱元璋反問為什麼不計個人恩怨,替李善長說好話。劉伯溫回答:“調換棟樑,必須先得大木,如果用小木捆紮起來代替棟樑,大廈馬上會倒塌了。”

劉伯溫在明朝是怎樣一種存在?淺析劉伯溫的人生經歷與畢生之成就

二、劉伯溫的遭遇

《明史》記載:"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於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宏才大節,建豎偉然,洵不負弓旌之德意矣。"

然而,縱然劉伯溫是這樣有才的人,他的人生也不是順風順水的,如同浪濤,有起有伏,也是經歷了大風大浪的。

①,年少有才,勤學好學

少年時期的劉伯溫勤學好問,天資聰穎,他記憶力超群,閱讀的速度可以達到七行俱下,也就是一目七行。所謂“人未嘗見其執經讀誦,而默識無遺”。十二歲的時候,劉伯溫就就考中了秀才,因此在他們鄉里被叫做“神童”。

劉伯溫跟隨老師學習晦澀難懂的儒家經典之作——春秋經。不同於其他的初學童生,只知道捧書誦讀,劉伯溫不僅可以默讀兩遍就背誦如流,還能夠解其意,也就是根據文段的意思,思考其中的深層含義,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連老師都驚歎道:“此子必高公之門矣!”別人學一輩子都不懂的春秋經,劉伯溫不費吹灰之力就學完了。

另外,劉伯溫還喜歡看書,可謂是博覽群書,諸子百家沒有一部是他不瞭解的。特別是在對天文和術法上,更是特別喜愛,潛心研究至精通。劉伯溫結識了許多的明教聖者,與他們互相學習。由於劉伯溫的虛心求教和聰明才智,他學習了非常多的奇門斗數知識。這為後來的料事如神奠定了基礎。

.初入仕途,受民愛戴

而後劉伯溫在科舉路上越走越遠,中了舉人和進士,進入仕途。 擔任了江西高安縣丞,輔佐縣令一起處理政務。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為民除害,在他上任的期間,高安縣的社會風氣逐漸改善變好。劉伯溫的兢兢業業、嚴格職守的工作態度和剛正不阿的性格,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劉伯溫在明朝是怎樣一種存在?淺析劉伯溫的人生經歷與畢生之成就

.官場黑暗,三次辭官

封建社會的官場是十分黑暗的,權權相靠、官官相護,像劉伯溫這樣清正廉潔的人是很難在明爭暗鬥的官場裡順風順水的。於是劉伯溫在元朝前前後後有四次辭官。

第一次辭官,劉伯溫是和幕府官僚意見有了分歧,從而被人從中作梗,被迫辭職回鄉。

而後劉伯溫又被朝廷徵召出任了江浙儒副提舉和行省考試官,又因為檢舉監察御史失職,而被嫉恨他的大臣多次責難。劉伯溫灰心喪氣,只好上書再次辭職。

而後又被徵召,繼而又辭官,這次,劉伯溫徹底對元朝的官場失去了信心,選擇辭官還鄉。回到鄉里後,他拿起筆,著書立說,其中便有最著名的一本書——《郁離子》。在這本書裡,劉伯溫對黑暗的社會進行批判,同時,他也表達出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心境。

.太祖邀請,再次出山

求賢若渴的朱元璋聽聞了劉伯溫的大名,但是自己是粗人出身,劉伯溫是有才學的人,於是便請手下的去邀請他出山。劉伯溫心裡仍有抱負,但是還是有所顧慮,他母親得知後,也勸他出山:“自古衰亂之世不輔真主哪能獲得萬全之計呢?”於是答應了,再次出山。他上書陳述治國十八策,備受朱元璋的重用。他還參與謀劃平定張土誠、陳友諒的北伐。劉伯溫讓朱元璋脫離韓林兒,自己建立一個國家,以“大明”為國號來建國,讓百姓們對他大明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招攬民心。劉博言在軍事上體現出了他過人之處,朱元璋都誇讚道:"吾之子房也。"而後,劉伯溫都在盡心盡力的發揮自己的價值,為明朝的鞏固和強大出謀劃策。

. 病魔纏身,時日不多

劉伯溫因為勞碌而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便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他。但是並沒有起效果,反而讓劉伯溫更加感覺到不適、痛苦不堪。之後劉伯溫帶著病去覲見朱元璋,婉轉說了這胡惟庸帶御醫探望他,和服食御醫開的藥後更加糟糕的事情。朱元璋聽後,只是簡單地說了些安慰話,讓他好好養病。這讓劉伯溫感覺到十分的心寒。

劉伯溫的病之後越來越重,甚至到了無法自由活動的地步。於是劉伯溫決定返鄉,兒子劉璉陪伴著,還有朱元璋的特遣人員護送。回到家後,他拒絕了鄉里人找來的一些藥材,只是吃些東西維持基本的生活。沒過幾天,劉伯溫覺得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便向兩個兒子交代後事。最終劉伯溫還是逝世了,享年六十五歲,葬在鄉中。

劉伯溫在明朝是怎樣一種存在?淺析劉伯溫的人生經歷與畢生之成就

三、劉伯溫的畢生成就

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在輔助朱元璋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朱元璋評價他:"(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作為國家的謀士,他具體有什麼貢獻呢,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1):政治思想

劉伯溫認為想立國,必須得民,這樣的民本思想對於德政有利於德政的實施。在德政下,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增強自己的國家意識,並且提高生產積極性,促進生產。

2):學術思想

劉伯溫精通儒學,他積極傳授儒學,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另外,劉伯溫還融會理學,對於儒學的發展進行創新,為其注入新鮮的活力,儒道互補,在一定程度上對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以後,劉伯溫提出實行的衛所制度,朱元璋採納了,這一措施不僅有利於增強了皇帝對於軍權的控制力,還有利於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於當朝的法律,劉伯溫自己的見解,他意識到了法律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要相對寬鬆制定法律,但是絕對嚴格的執行法律。劉伯溫的法律思想當時封建社會"人治"法律的觀念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對於後來社會法律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劉伯溫還認為百姓應該知法懂法才不會輕易犯法,政府有責任對百姓進行教化,從而提高百姓的法律意識,根據民本思想,劉伯溫對《大明律》進行制定,頒佈後也在一定程度生維護了社會的秩序,穩定了社會的發展。

劉伯溫在明朝是怎樣一種存在?淺析劉伯溫的人生經歷與畢生之成就

結語:

“是金子總會發光。”像劉伯溫這樣有才之人雖然經歷了坎坷的仕途多次辭官,但是他仍然想發揮自己的才學,為國家盡心盡力。而後劉伯溫終於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也算是了結心願了。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人人稱頌劉伯溫,到了今天,劉伯溫仍然是被世人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