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怎樣才算讀熟,看透,《三國演義》呢?

大有可為888


怎樣才算讀熟,看透《三國演義》呢?這個題目太寬範,套用莎士比亞一句名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眼中,也有一千本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集大成者,其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政治價值,軍事價值,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剛剛識字不久的幼兒,販夫走卒,三教九流,無不喜愛讀《三國演義》,它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所以說它是一部反應了三國時代,軍事鬥爭,政治鬥爭,社會矛盾,民生百態的一部百科全書。《三國演義》裡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三國演義》裡的鬥爭智慧,無不精彩紛呈,歎為觀止。《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情節,無不環環相扣,驚險刺激;《三國演義》裡的人物結局,無不跌跌宕起伏,令人扼腕。許多人都在這本書裡,讀到了不一樣的知識,領略到不一的感悟。

小孩子們喜歡讀《三國演義》,這裡的無數英雄和姦雄形象無不讓人耳目一新,勇猛無敵的呂布,赤膽忠心的關羽,驍勇善戰的趙子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狡猾的曹操,陰險毒辣的董卓,小心謹慎的劉備,氣量狹窄的周瑜。都在這本書上縱橫馳騁,肆意遊蕩。有的小孩想當趙子龍,有的小孩想當呂布,當然,也有小孩想當劉備和曹操,他們都是一代梟雄,更多的小孩卻想當諸葛亮,因為他料事如神,是智慧的化身。

成人喜歡讀《三國演義》,大家在字裡行間內,尋找為人之法,處世之道。如,怎樣才能象劉關張那樣義結同心,共創大業,或者如劉備那樣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等待時機,東山再起。諸葛亮的才華橫溢,周瑜的鋒芒畢露,司馬懿的鬼計多端,陸遜的胸有城府,都可以給成年人以學習和借鑑。

另外熱愛政治的人,在小說中尋找政治智慧,學會政治運用和思想辨別。熱愛軍事的人,在小說中體會戰爭藝術,理解戰爭哲學。熱愛文學的人,可以學習寫作技巧,熟讀書中的詩詞歌賦,豐富文學知識。

總之,這是一本縕藏無窮寶藏的書,它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開拓我們的思維。做為中國人,如果不讀這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結晶,那將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金木水火土154029481


  • 巜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主要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和最終馬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 全書可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遂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部份。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 怎樣熟讀,看透巜三國演義》呢?
  • 這個問題不可一面概全,因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的心境、時間、環境而閱讀,感受感慨也因之而別。總而言之巜三國演義》是集中華之政治、歷史、地理、人文之大全。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軍事,讀熟、看透一部巜三國演義》足夠。

在初讀時瀏覽性的通讀一遍,然後再回過來細讀、精讀、選擇性的再讀後,從各章節中用多角度觀察、並客觀分析,對所敘述事件再作出正確判斷。


冷雨似箭


三國描寫的是群雄逐鹿的年代,時勢造英雄,更有一句名言,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我認為三國之所以驚心動魄,就是環環相扣的計謀,貫穿於始終。在一個就是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很生動圓滿。如諸葛亮足智多謀,但太細緻,累死在五丈原,周瑜雄才大略,但嫉賢妒能被氣死,關羽蓋世無雙,但剛愎自用,只能慘死,呂布武功蓋世,但貪財好色.立場不堅定,喪身白門樓,曹操愛才如命,擁有戰將千員,但疑心重,死於頭疼病,劉備也是驍雄,煩死於義氣,張飛勇冠三軍,也是死於義字等等,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很耐人尋味。



墨爾根阿信


讀熟《三國演義》不是很難,因為只有花時間翻來覆去的磨,是可以讀熟的。

而看透《三國演義》難度就大了。

因為這不是隻花時間就能夠達成的,或許有的人看一遍就可以看透這本書,或許有的人看百遍也看不透這本書。這還得取決於讀者的經歷和閱歷。

如果你是年輕人,家庭條件好,很少為人際關係發愁,沒有經歷過殘酷的職場競爭,沒有遇到過要鬥智鬥勇才能夠完成的任務,我建議,你就不要看《三國演義》,估計看也只是認字,娛樂娛樂情節,點贊點贊諸葛亮,笑一笑周瑜罷了,最樂觀的就是能夠達到讀熟的程度,最常見的就是根本讀不完,因為找不到思想的碰撞點,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如果你年齡超過30了,又是白手起家在單獨打拼事業和生活的,又取得了一些成績,能夠管理幾個人,能夠憑藉公關社交獲得效益,假如,在一路拼搏進取的路上失敗過,痛苦過,傷心欲絕過,破產過,眾叛親離過,此時,你去讀《三國演義》估計一遍就可以看透了。

所以,能夠看透《三國演義》的,都是苦命人,看不透的人才是幸運兒。


詩經語


從量變到質變,是科學發展的主要規律之一,對於讀書同樣如此。三國演義全篇至少讀過四遍以上,熟悉全部故事情節和人物,達到能夠背誦主要章節名稱和對主要人物評價的程度,可以算讀熟。例如章節名“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對袁紹的評價“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看透的難度比較大,讀書看透相當於讀懂書中的中心思想。出師表中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可以看作是三國演義的中心思想,因為主要人物表現和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證明這一道理。

讀熟和看透三國演義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有非常推崇三國演義的鄰國,他們認為“仔細讀過三國演義原著全篇一遍,相當於上過了一遍研究生。”三國演義中的主要思想,對於治國、理政、用人和個人處世權謀 ,都有很多的指導意義和幫助。“親君子,遠小人”也是許多歷史書籍中共同的思想理念。


麥克燈


要想讀熟看透就抓住兩點好了:

1:瞭解大慨的歷史背景

2:掌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先通覽目錄,留個映象,然後開篇急速閃過,《三國演義》不是重點,也不精彩,

尤其是讀十常侍什麼的可能會影響你的興趣,快速到董卓進京那會可以略微放慢,

這些一天就行。然後花兩天時間把群雄逐鹿,曹操的壯大,劉備的敗逃看一下,

到官渡之戰就行。接下來是赤壁,仔細點,兩天三天都行,最出彩的就在這。通過

這些天的工作,基本上會對三國人物產生很大興趣,那就一鼓作氣讀下去。兩天時間

瀏覽三足鼎立到白帝託孤,兩天時間看諸葛六出祁山,這智謀比較多。諸葛死後的想

無視就無視,也可以花一天時間閃過,如果對姜維不是那麼感興趣的話。

此期間可以看電視劇《三國演義》可以跳著對應每集的標題感興趣的看。注:老版

綜合篇——

想要快速入門的話,我想還是先讀《三國演義》吧。是的,他不是正史,可是他足夠精彩,要不然怎能在五百年間始終抓住讀者的心呢?可以說三國超越秦漢、超越明清等,成為國人最為熟知和喜愛的一段傳奇,和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普及是分不開的。知三國,不讀三國演義,就算了解了全部史實,又有什麼意思?

《三國志》是好,可它是紀傳體,是一個個的人物傳記的合刊,不易於初入全面知曉三國曆史。那麼編年體的《資治通鑑》如何?這麼說吧,資治通鑑沒有三國演義精彩,也不如三國志嚴謹,這樣下來,又讀之何必?

《三國演義》號稱七分實三分虛,用它足可速覽三國曆史,然後它勾起的就是你對三國的喜愛,你才會有好奇看一下歷史的真實是什麼,為此孜孜不倦,而不是對著文言版的《三國志》心生無趣。這時乘熱打鐵可以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國》,儘管眾人對它褒貶不一,可這書確屬近年來少見的三國正史普及之作,藉著它去顛覆或加強你對於三國人物、事件的映象。至此,《三國志》可以平心去看了。最好是文言原版,那是精髓,翻譯的白話文很難傳達出它的效果,而且難保譯者史學水平不佳或摻雜個人情感使白話版產生誤導效果。即使是認為文言有難度,在前面所做工作的幫助下,所述事情也不會不好理解。這是我認為的接觸三國曆史最好的途徑,期間輔以遊戲,電影,電視,講座均可。

最後說一下,瞭解三國,大部分是從演義開始的,不管到最後對它是鄙視或推崇,它都是知道三國所繞不開的一本書,一座殿堂。





冰影娛樂


《三國演義》是一部號稱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讀熟三國相信不少人可以做到,但是敢說熟讀或者是看透三國的人肯定是鳳毛麟角。三國人物眾多民間有句諺語“封神榜說不清坐騎.三國演義說不清人名”可以看出。下面我羅列出十個大問題幾個小問題相信能回答一半以上就算是讀熟三國啦!

第一道題:周瑜和孔明在赤壁之戰中將曹操八十萬大軍燒死半數,孔明一句話都沒說。為何在盤蛇谷僅僅燒死了三萬藤甲兵就大呼有損陰德會折壽?

第二道題:三國中有一位出身貴族但是由於母親地位不高而不被重用。但他因為長相俊美而成了涿郡太守的女婿,並憑此成為了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幾位諸侯之一,劉備見了都得叫一聲大哥。最後卻因為輸了一場戰役而葬身火海,他是誰?

第三道題: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與諸葛瑾是兄弟,各侍一主。然而諸葛家還有一個人能力甚至在諸葛亮之上。而且還打了一場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仗。他是誰?

第四道題: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但你們知道麼?當時還有一個國家存在,只不過最後被司馬家所滅,這個國家叫什麼,國君是誰?

第五道題:蜀國有一位大臣,功績斐然,成就非常的高。更是一手平亂了因劉備之死而引發的幾乎使蜀國滅亡的叛亂,但他僅僅在演義中出現過兩次,他是誰?

第六道題:孫策在征討江東之時,陷入包圍幾近身死,最後有一位將領僅帶著一名士兵就將孫策救了出去。可惜他也是英年早逝,那麼他是誰?

第七道題:在三國中有兩場以復仇為名義的戰爭,這兩場戰爭都改變了歷史走向。分別是哪兩場戰役。

第八道題:劉備敢稱帝,孫權敢稱帝。但為什麼司馬懿已經完全掌控了魏國卻沒有稱帝呢?

第九道題:越南有一位國王是一位中國人,直到現在還被越南供奉。他投靠了東吳,可東吳卻在他死後講他的後代全部滅掉了,他是誰。

第十道題:三國時有一名將,兩次出征高句麗,幾乎將高句麗滅國。最後卻由於叛亂而被司馬師剿滅,最後他被一個平民射殺,那平民還靠著他的首級而封侯,他是誰?

還有原著中有三無:誰有名無姓、 誰有姓無名、 誰無名無姓。原著中又有那些寫著寫著就沒有了的。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在評論區嘗試回答一下。





JP追逐生活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了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國之間鬥智鬥勇、可歌可泣人物以及故事。對於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瞭解故事發展到最後結局的淺顯閱讀,這類閱讀適合青少年;另一類是仔細研讀,深究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內容。

一、淺顯閱讀型

對於第一類青少年類型的閱讀,我們可以尋找市場上精簡白話版的《三國演義》,然後可以先通過網絡或者書本開頭簡介,對故事過程有個大致的印象。這裡注意的是隻需瞭解大概即可,即大概講的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相互爭鬥,最後統一的故事。

然後粗略的讀完小說。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對讀書前對小說大致脈絡的印象進行加深。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小說的發展結構。

接著我們可以進行第二遍閱讀。在這次閱讀當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小說的一些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比如人物方面諸葛亮、周瑜、曹操等,瞭解這些人的經歷;一些學過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一遍可以適當記筆記,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故事作重點記憶。

最後可以再次通讀全篇,這樣對之前的文章記憶會進一步加深,能夠更加深入瞭解重點人物、重點情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故事起因、發展、結果。

二、深入閱讀型

因為《三國演義》本身是白話版,因此,原著可以直接閱讀。閱讀步驟,我們可以重複第一類淺顯閱讀的方法。只是側重點稍微不同。

在閱讀名著之前,我們除了對故事有個大概的初印象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先通過所學知識或者歷史資料,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因為這個歷史背景是整個小說的基礎。當然,這裡不是說仔細研究這段歷史,而是大致瞭解三國時期大約在什麼時候,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狀況即可。

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需要注意閱讀時間。這裡可以用迅速閱讀方法來完成。因為拖得時間越長,容易對前面看的故事情節遺忘。

第二遍需要仔細閱讀。第一遍的略讀,讓我們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了瞭解,甚至我們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還記憶猶新。第二遍彌補的就是第一遍為了追情節而忽略的細節。

第三遍閱讀,這裡我們需要對每一章回的主要故事進行梳理,適當做筆記。同時在一些自己人為比較有趣或者有意義的故事。



十笏達人


要說哪個時代的歷史人們最熟悉,那一定是三國了。現在很多人都以為自己讀懂了三國,只是瞭解了一些皮毛就開始誇誇其談。現在我盤點出了十道三國題,只要你能答對一半,才能說自己熟讀三國。

藤甲兵

第一道題:周瑜和孔明在赤壁之戰中將曹操八十萬大軍燒死半數,孔明一句話都沒說。為何在盤蛇谷僅僅燒死了三萬藤甲兵就大呼有損陰德會折壽?

第二道題:三國中有一位出身貴族但是由於母親地位不高而不被重用。但他因為長相俊美而成了涿郡太守的女婿,並憑此成為了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幾位諸侯之一,劉備見了都得叫一聲大哥。最後卻因為輸了一場戰役而葬身火海,他是誰?

司馬昭

第三道題: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與諸葛瑾是兄弟,各侍一主。然而諸葛家還有一個人能力甚至在諸葛亮之上。而且還打了一場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仗。他是誰?

第四道題: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但你們知道麼?當時還有一個國家存在,只不過最後被司馬家所滅,這個國家叫什麼,國君是誰?

第五道題:蜀國有一位大臣,功績斐然,成就非常的高。更是一手平亂了因劉備之死而引發的幾乎使蜀國滅亡的叛亂,但他僅僅在演義中出現過兩次,他是誰?

孫策

第六道題:孫策在征討江東之時,陷入包圍幾近身死,最後有一位將領僅帶著一名士兵就將孫策救了出去。可惜他也是英年早逝,那麼他是誰?

第七道題:在三國中有兩場以復仇為名義的戰爭,這兩場戰爭都改變了歷史走向。分別是哪兩場戰役。

第八道題:劉備敢稱帝,孫權敢稱帝。但為什麼司馬懿已經完全掌控了魏國卻沒有稱帝呢?

第九道題:越南有一位國王是一位中國人,直到現在還被越南供奉。他投靠了東吳,可東吳卻在他死後講他的後代全部滅掉了,他是誰。

第十道題:三國時有一名將,兩次出征高句麗,幾乎將高句麗滅國。最後卻由於叛亂而被司馬師剿滅,最後他被一個平民射殺,那平民還靠著他的首級而封侯,他是誰?


徐缺626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從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間浩瀚複雜的歷史故事。羅貫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國曆史、雜記、遺聞軼事、野史小說和民間傳說,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參加農民起義軍的戰爭生活經歷,生動地再現了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歷史。 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十四世紀。他家學淵博,從小喜愛讀書、博覽經史,這些為他將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創作基礎。羅貫中所處的時代,正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的時代,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政權,對漢族實行高壓統治,激起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各地都出現了起義軍。各路義軍不僅與元軍奮戰,同時還相互兼併,意圖在推翻元朝後重新統治中國。青年時代的羅貫中也參加了一支起義軍,擔任一名參謀。當時的羅貫中滿懷政治抱負,希望能夠在亂世中稱王治國。後來,朱元璋的率領的起義軍取得最終勝利,建立了明王朝,羅貫中的政治抱負落空,開始歸隱進行文學創作。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儘管如此,《三國演義》依然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及歷史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必然會永久閃爍其獨特的光芒。

你認為呢?關注我吧,每天都有精彩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