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醫用藥之特色是以方劑為中心,方中藥物組成像不像戰場中的戰士

清代名醫徐大椿所著的《醫學源流論》中,有一篇“用藥如用兵論”,說的是治病和用兵是一樣的道理。“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病邪好比是敵人,藥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

中醫用藥之特色是以方劑為中心,方中藥物組成像不像戰場中的戰士

首先我們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也就是辨證的過程,兵法上叫“知彼”;同時還要知道每味藥的藥性,就像將軍瞭解自己的士兵一樣,兵法上叫“知己”。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用藥,就能獲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戰不殆”。歷代兵家無不奉為至誡。醫家治病,有如兵家打仗,用藥用兵,均同此理。

中醫用藥之特色是以方劑為中心,方中藥物組成像不像戰場中的戰士

所謂用藥如用兵,意即醫家治病須通曉藥性,用之得當,則疾病立消,有如兵家用兵,用之得當,則旗開得勝。若醫家不諳藥性,用藥不當,則不僅病邪不去,反傷正氣,甚者貽誤性命,有如兵家用兵不當,非但不能取勝,反而損兵折將,一敗塗地。歷代兵家常勝者,必善用兵;歷代醫家有名者,必善用藥。以往醫家說的,用藥如用兵,應該是用方如用兵。

中醫用藥之特色是以方劑為中心,方中藥物組成像不像戰場中的戰士

中醫臨床用藥與西醫臨床用藥的最大區別是,中醫以方劑為中心,而不是以藥物為中心。中醫臨床上交給病人的是一張特定的、完整的配方,而不是一些獨立的、定型的藥物商品名稱。這一張配方代表著醫生治療病人當下病情所用的具體方劑,構成這一方劑的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以治則為根據,以病機為準繩。其中每一味藥物的選擇與用量,是由方劑配伍的需要而決定的。就是說,治則是針對病機而制訂的戰略決策,方劑是針對病機而確立的戰術部署,藥物是戰術部署中所需要的不同軍種、兵種的配備。

中醫用藥之特色是以方劑為中心,方中藥物組成像不像戰場中的戰士

至於具體軍種、兵種在戰術部署中發揮什麼作用,那是擔任指揮者的醫生所做的戰術安排,而不是具體軍種、兵種的獨立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看,人們常說的“用藥如用兵”,其實是“用方如用兵”。臨床上如欲辛涼解表、宣肺瀉熱,張仲景用的是越婢湯、麻杏石甘湯,吳鞠通用的是銀翹散、桑菊飲。兩者方劑中辛涼解表、宣肺瀉熱的主要藥物選擇以及用量完全不同,不可相比,但是兩者在臨床上卻是異曲同功,效果如一。

中醫用藥之特色是以方劑為中心,方中藥物組成像不像戰場中的戰士

可見中醫臨床以方劑為中心,而不是以藥物為中心這一特色,是原劑量經方研究中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課題。現代相關中藥教材,對每一味藥物的“常用量”,都有具體的規定。依我看,以原劑量經方為參照,以治則為根據,以病機為準繩,以方劑為中心的藥物選擇與用量,才是符合中醫用藥特色的本來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