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傅佩荣: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贫穷?你追求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当今社会,简朴之风大行其道。

所谓风潮,就是由一些人带动,逐渐扩散影响到整个社会,树立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与生活型态。

简朴不是现代的特产,人类历史上每一阶段都有奉行简朴原则的人。

那么,今日之简朴有何特别之处?现代人为什么重新追求简朴呢?

1 人类历史上的“简朴”

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简朴生活的例子,主要的理由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安贫乐道”。

安贫与乐道是两件事,并且往往是:先乐道,再安贫。

所乐之道,包括宗教信仰、审美雅趣、道德理想,以及可贵的知识。

譬如,宗教领袖总是强调“不可耽溺于享受”,必须舍弃人间的富贵,从事精神上的修持与解脱。

耶稣说:“你不能同时伺候两个主人,必须在金钱与上帝之间作出选择。”

符合信仰要求的,显然是简朴生活。

艺术家最珍惜的是心灵无所牵挂,由此引发无穷的创意。

毕卡索说:“艺术是剔除一切累赘之物。”

所要剔除的不仅是画布上多余的线条与色彩,更是生活上多余的享受。

孔子描写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因为他一方面好学不倦,求知若渴,同时又满怀道德理想,根本不以简朴为苦。

孔子的学生颜渊,更是安于简朴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

印度圣雄甘地临终时,身边仅有的是一架纺车、一件衣服、一副眼镜。

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举世最富足的人。

心灵的能量若是充分发挥,简朴自然就出现了。

2 现代“简朴”的最大特色

不过,乐道与安贫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单纯。

伟大的人物因为乐道而安贫;

但是以过去的时代来说,许多人是被迫先安贫,再努力去乐道的。

相形之下,现代人的简朴有一个最大的特色:

虽有富裕的经济资源,却愿意主动选择简朴的生活。

社会富裕,个人有良好的经济实力,而主动要过简朴的生活,这需要更大的决心与毅力。

为什么要如此选择?

因为,富裕并不代表快乐。

经济繁荣给现代人充足的物质保障,同时也让人们付出另一些代价:

个人生活的外向化与空洞化。

在媒体的煽动与广告的诱惑下,我们分不清“需要”与“想要”,进而把层出不穷的“想要”当作自己真正的“需要”;

久而久之,难免觉得内心世界既空洞又贫乏,离开快乐也越来越遥远。

唯有简朴才能使人保持内外均衡。

因此,现代的简朴不因物质上的贫穷,而出于心灵上的贫穷。

3 简朴生活的乐趣

美国曾经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发现不少中产阶级的人选择简朴生活。

原因是,他们想要借此建立主动而有效率的生活规则,增加生命的意义。

这种中产阶级所追求的简朴生活,可以概括为以下八点:

第一,放松时间与精力,不再为金钱与成就所驱迫。

第二,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不再局限于专长的培养。

第三,全面降低个人消费额度。

第四,改变个人的消费型态。

第五,调整饮食习惯,以有益健康为主。

第六,减少生活中的喧闹、零乱与繁杂。

第七,乐于亲近自然,重视环保。

第八,关怀社会上那些贫困的人。

由此可见,简朴使一个人更有能力“经营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种生活不但带来内在世界的丰富,也连系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说:

文明进步的原则,在于人类由物质走向非物质,亦即人类日益重视心灵的与精神的质素。


傅佩荣: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贫穷?你追求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个人变得“更为觉悟、更为主动、更为真实”。

对于我们而言,要学习分辨“需要”与“想要”,努力放开“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减少广告与媒体的影响力。

在主动选择简朴时,我们不再受制于物质欲望与外在成就,对于自己的得失与际遇更为释怀。

没有必要,则减少无谓的说话与活动。

这时,内心将会向往“真、善、美”的价值。

这样的生活是真实的,一切都变得更为简单、单纯、直接、实在。

正如庄子所说:朋友相处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根本不必多作解释。

简朴,也可能增益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共融。

简朴的乐趣是内敛的,有如深刻的喜悦,既符合宇宙的运作基调,又缓和人间的倾轧与冲突。

它的觉悟引发了更高的智慧,它的主动促使人充满自信,它的真实更带来生命的意义。

世界上许多风潮,难免是利弊互见的;

但简朴的风潮则有利无害,对人类如此,对个人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