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宰相之道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的征戰天下的功臣搞了一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但大多數人卻不知道宋朝也有一個類似的東西,叫做昭勳閣二十四功臣,其中的第一名是趙普,宋太祖認為他在所有功臣中功勞最大。趙普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作為謀士他不如漢代的張良,不如三國的諸葛亮,不如明朝的劉伯溫等人,論文化水平他更是不如這些人了,還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故事,但其實趙普真正稱得上大宋第一謀臣。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宰相之道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這樣的記載: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這句話是趙匡胤寫給趙普的親筆書信,說明了宋太祖認可趙普對於宋朝建立的作用,和趙匡胤一起建立起了宋朝的制度。我個人認為,趙普的歷史地位和功績和趙匡胤是同等的,歷史給了趙匡胤作為皇帝什麼樣的評價,趙普也應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宋朝最初的國策和制度建設,都是他們兩人一起決定的。兩人初相見,多次促膝長談,趙匡胤非常欣賞趙普的才能,把他收到帳下,一步步加以提拔重用。趙匡胤任宋州節度使時,趙普成為他帳下最為重要的幕僚,掌管軍中往來文書及訟獄等事項,大小事務經常徵詢趙普的意見。一直到北宋開國,然後獨相十年,在他和趙匡胤相處的二十年時間,兩人幾乎形影不離,趙普全程參與了大宋建立的全過程,並且在大宋初期的諸多事件中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幫助趙匡胤解決了很多疑難雜症。可以這樣說,在趙匡胤的一生中,趙普是其最重要的謀士和文臣。

趙普在陳橋驛兵變中的作用

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羅,即掖太祖乘馬。.......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服袞冕,即皇帝位。----《宋史·太祖本紀》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宰相之道

我們現在也不知道趙普在陳橋驛兵變中提了多少意見,但根據歷史記載,趙匡胤那夜喝醉了,最後做了皇帝,他還是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他一晚上都是醉的是部下硬逼著我當皇帝的。老闆喝醉酒裝作無事,作為當時的歸德軍節度掌書記的趙普,他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明為勸說實為煽風點火,堅定軍士造反的決心,並派人向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報信通氣。在整件事中,趙普扮演了老闆代言人的角色,他做了趙匡胤想做卻不方便做的事情。趙普在自己撰寫的《飛龍記》中也曾描述了自己在陳橋驛兵變中的作用,很多人質疑那是趙普自己往臉上貼金,他並沒有那麼大的作用。《飛龍記》是兵變後兩月寫的,趙匡胤肯定看過這本書,趙普敢誇大自己的功績嗎?我覺得趙普在兵變中比在歷史中喜歡給自己加戲的趙二作用應該更大!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

趙普輔佐趙匡胤當了皇帝,奪取了天下,在之後的論功行賞中,以功升任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剛開始並沒有封為宰相。當時的宰相還是後周的範質、王溥和魏仁浦,這是趙普和趙匡胤為了拉攏後周官員所採取的的策略。趙普在當時既具有宰相之才,也立下了宰相之功,是無可爭議的大宋宰相。四年後,三位後周舊臣主動辭職以後,他成了趙匡胤的宰相,獨一無二宰相一干就是十年。即使在趙普不是宰相的四年時間裡,趙普也幹著宰相的活,為趙匡胤的政治穩定出謀劃策,幫助趙匡胤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策略。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宰相之道


趙普讀書不多,學問和他之後的宰相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相比就差遠了。一天,趙普和宋太祖同登明德門,太祖問趙普明德之門的之字有什麼意思?趙普回答幫助加強語氣。太祖不高興了,之乎者也能有什麼幫助,趙普一時無以言對。堂堂一個宰相竟然因為門而吃癟,歷史也僅此一例。如果你真以為趙普很平庸,那麼你就有眼不識金鑲玉了,趙普在關乎職責方面可一點都不馬虎,趙匡胤本來就是武將,天生性格勇悍剛直,大臣們大多都戰戰兢兢,生怕觸怒趙匡胤,但趙普在事關職責方面的時候,犯顏直諫,不懼天威。

有一位大臣按照法令應該到了升遷的時候,但是趙匡胤很討厭這個人,不批准升遷,趙普向太祖陳述理由,太祖說:“我就不想升遷他,你想怎麼樣?”

趙普不顧龍顏大怒,據理力爭:“國家制定刑罰,是為了懲治惡人;制定獎賞,是為了獎勵有功人員,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刑罰和獎賞是為天下人定的,不是為陛下您一個人而定的,怎麼能以您一個人高不高興而改變呢?”

趙普規劃下的大宋制度

宋人筆記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太祖皇帝嘗令後院造一薰籠,數日不至。帝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復奏,又得旨,依方下製造,乃進御。以經歷諸處故也。帝怒,問宰相趙普曰: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薰籠。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

普曰:此是自來條貫,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後代子孫若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覲理會。此條貫深意也。

太祖大喜曰:此條貫極妙。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宰相之道

這故事看起來簡單,趙匡胤想買一個熏籠,作為一個皇帝應該很簡單。但是他用公款買這個東西,卻遭遇到了制度性的困難,需要層層審批,層層都有權力制約。這就是趙普為大宋帝國制定的一整套制度規範,從皇帝到各級官吏的權力都要受到制約,按制度辦事、按流程辦事,即使皇帝也必須遵守這一制度。實際上,這個制度的制定,不是為了制約皇帝的權力,而是為了制約官吏的權力,讓他們無法威脅到皇帝,再不會發生陳橋驛兵變類似的事情。所以趙匡胤最後大喜。

趙匡胤與趙普的道

趙匡胤出身武將,卻喜歡讀書學習,總是在思考政治建設中的哲學問題,時常反思五代十國亂的緣由,總結唐朝崩塌的制度缺陷,自我探討亂世中的人倫道理。趙普對於學問卻很不感興趣,是一名務實的人,所有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笑談。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一黨一人之天下”,這是古往今來的定論。君主握有天下權柄,是為了維護天下安定,可謂責任與尊貴並重。趙普和趙匡胤都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兩人在國家的建設方面出奇的一致,他們要在大宋朝建立一套以道為靈魂,以法為核心的新的統治法則,摒棄五代十國時的人倫敗壞。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的宰相之道


  • 在政治上——宋朝提倡以仁為本,重新建立儒家正統,倡導親民愛民的政策。

宋太祖從歸德軍節度使到國家的建立,他想學習商朝箕子的仁愛精神,所以定國號為宋。之後的幾位君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都很好的貫徹了趙匡胤的仁愛精神,對百姓始終仁愛有加,這與唐代以來的亂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在法理上——不信人性,只看發。

針對唐朝所孕育出來的兩隻怪獸——禁軍和藩鎮,趙匡胤和趙普將他們關在了發的籠子裡,用制度制衡,所有有宋一代,一直不相信武將,只相信法治和權力制衡。

  • 重文輕武——宋朝是文官的黃金時代。

自秦漢以來,軍功是封侯的必須條件,他塑造了中華男兒的尚武精神,無不霸氣雄偉,氣吞山河。但宋朝恰恰相反,大規模的科舉取士,激勵天下考取功名,社會一股尚文之風。

宋朝是趙匡胤和趙普共同搭建起來一個新機器,有別於漢唐,是宋以前從未出現過得一臺新的機器,這臺機器究竟駛向何方,全靠後世子孫如何駕馭,全新的宋朝正式駛向了歷史的浪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