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歷史上的今天


1802年2月26:

法國作家、詩人維克多-雨果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

維克多·馬裡·雨果是一名法國浪漫主義作

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的代表人物和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等。在法國,雨果主要以詩集紀念,如《靜觀集》和《歷代傳說》。他創作了4000多幅畫,積極參與許多社會運動,如廢除死刑。年輕時,雨果傾向保皇主義,但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成為共和主義的積極推動者;他的作品觸及時政、社會和藝術潮流。雨果被葬於巴黎先賢祠。他的遺產被各種方式紀念,包括法國鈔票上的肖像。雨果的童年在國家動盪中度過。在雨果出生2年後拿破崙稱帝,在他快13歲時波旁復辟。雨果父母的政治宗教觀點對立反應了法國當時的最高爭鬥,並貫穿了他的一生:雨果的父親在西班牙戰役傾覆前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高級將軍(這是凱旋門上沒有他的名字的原因)。


由於雨果父親是將軍,家人不得不常常奔

波,雨果從旅行中學到很多。在童年時代,全家前往那不勒斯,看到宏偉的阿爾卑斯山及山上的皚皚白雪,遼闊的藍色地中海,歡度節日的羅馬。雖然當時不過5歲,雨果能清晰地回憶6個月來的旅程。他們在那不勒斯住了幾個月後返回巴黎在婚姻之初,雨果的母親索菲和丈夫住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由於軍旅生涯類轉蓬,加上丈夫不喜歡天教,索菲在1803年暫時與萊奧波德分居在巴帶孩子。這樣,母親主導了雨果的教育和長。雨果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在這之後他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雨果的早期詩賦和小說反應出母親忠君和敬虔的影響。然而,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讓他感到失望,到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雨果開始反對天主教保皇教育,轉向共和主義和自由思想。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年輕的雨果違背母親意思,與青梅竹馬的阿黛爾·福謝訂婚。由於和母親關係密切,倆人直到母親去世(1821年)次年才結婚。阿黛爾和維克多·雨果在1823年生了他們第一位孩子萊奧波德,但孩子不幸夭折。1824年8月28日,第二位孩子萊奧波爾迪娜出生,隨後是1826年11月4日的夏爾、1828年10月28日的弗朗索瓦-維克多和1830年8月24日的阿黛爾雨果的長女,也是他最喜歡的女兒萊奧波德

於1843年與 Charles Vacquerie結婚,慘遭意外,年僅19歲。9月4日,二人在維勒基耶泛舟塞納河上時翻船,女兒裙子太沉,直接墜入河底。年輕的女婿在營救時也遭不幸。當時,雨果正與情人在法國南部旅行,在飯店裡的報紙上讀到這一新聞,悲痛欲絕。之後,他也寫了不少關於女兒生死方面的詩,至少有一位傳記作家稱雨果從未從中完全恢復過來。其中,最著名的詩歌大概是《明日清晨》,描述給女兒上墳。

拿破崙三世1851年政變後,雨果決定流亡。

離開法國後,雨果於1851年小住布魯塞爾,隨後搬到海峽群島,先去了澤西后去根西島。在1870年拿破崙三世倒臺前他一直住在那裡。雖然拿破崙三世在1859年宣佈大赦,雨果可以平安回國,但他沒有這樣做,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使得拿破崙三世失勢後才回來。在1870-1871年巴黎圍城之戰時,雨果再次逃到根西島,度過1872-1873年,最後返回法國,度過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