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在医院让人心寒暴露人性的故事(内容较长建议收藏慢慢看)

很多年了,这件事一直在我的心里。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在我偶尔狂躁和不安的时候,它就像我心里的灯塔,一直照亮着我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当时是一个早产儿,28w,吸入性肺炎,一来就上了呼吸机,一切的治疗都在有序的进行,因为新生儿绝大多数都没买保险,医疗费用需要自己承担,没过几天,这个孩子的家属(爸爸)就来找我们要放弃治疗。一般来说,NICU进来刚开始的前两天费用会贵一些,我只能说个平均,因为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大概就是2.3000,后面费用一般就几百一天。妈妈在边上抹眼泪一句话都没说,有哪个妈妈舍得?自己辛辛苦苦怀胎几个月.....可一看就是男人说了算。

都说,男人和孩子建立亲近感,是孩子出生后慢慢培养后知后觉有的,而妈妈是从怀孕开始就已经建立。

男人向我们咨询的内容无非就是,好了以后有没有后遗症,如果再生第二胎会不会有类似情况之类......

重点来了

当时我们科室主任,一位享誉全国的儿科专家,自己花钱,买了孩子必须要用的药,把孩子挪到了单人间,亲自治疗守护,经常守到半夜自己再骑着自行车回家,睡几小时,早上天还没亮,又骑着自行车来了。

他做的这一切孩子家属什么都不知道,本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那种发自内心对生命的尊重,你还是会很震撼。

这个世上人和人在灵魂上是有差异的,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好像也没必要去多说,无非是孩子治好了,家属说是放弃治疗,可是也只是把孩子扔在我们这里,正常出院而已。


在医院让人心寒暴露人性的故事(内容较长建议收藏慢慢看)


时值夏天,正是手足口病高发的季节,但是我去的时候疫情已经被控制住了,所以没有见到走廊里塞满加床的景象。副主任说,小孩子的病一般都是卫生问题导致的,所以一病就病一大片。就算治好了,不注意卫生还是会复发。接着她领我去看了看一号病房里的二床,单是今年夏天就因为手足口而四进宫的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的病情反复发作没有别的原因,只有一个字:脏。六七岁的她,脸,手,脚,一直都是一层灰。来了四次,没有换过衣服。她妈妈照看着她,也并不上心,每天抱着手机刷着各种低俗段子,孩子饿了也不管,孩子渴了也不问。小女孩就蜷在床上,眼睛里充满恐惧,生怕自己哪里一点不对就招致妈妈的责骂甚至殴打。

也许你会觉得得是多么残忍的父母才能这样对孩子。但是在农村,这并不是个例,而是常态。尽管中国这二十年来历经了沧桑巨变,尽管如今的农村人已经不再是当初走不出大山的穷人。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生养孩子的态度依旧是没有太大改变,他们依旧用养畜生的方式来养孩子:只要饿不死,磕磕绊绊留点疤无所谓,脏兮兮的无所谓,有没有礼貌无所谓。

孩子对他们来说,不是生命里的责任,而更像是私人物品,承担着他们传宗接代的任务,担负着为他们长脸的责任。他们可以肆意的在孩子身上发泄着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不满,将自己因为无能而遭受的委屈全部发泄在需要他们保护的孩子身上。而孩子屈于他们父母的威严,又因为需要依靠他们。只能将受到的伤害内化为内心最柔软处的伤痕,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这是他们无法言说的伤痛,又在他们成为父母之后,将这种悲剧重演。

人类薪火相传的,不止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命脉,还有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观念。


在医院让人心寒暴露人性的故事(内容较长建议收藏慢慢看)


病房里有个很特殊的家属,高挑的个子,精致的打扮,举手投足间都透着读书人的气质。但是谁都不会想到,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了。之所以生四个孩子,原因很简单又很心酸:她的这四个孩子都是女儿。这预示着,即使如今她已经近四十岁了,仍免不了要继续生下去,直到给她的婆家“留个后”。

她很喜欢和主任聊天,每天都趁着主任查房的时间和主任好好寒暄一番。但是话题永远离不了苦命的她和那四个苦命的女儿。“俺们娘五个,真是苦瓜藤上结苦瓜,苦到家了。”是她的经典口头禅,每次主任进去查房,门口的护士都会拉住我,让我等着听她的这句话。等她说完这句话之后,护士们总是会偷偷的笑起来。她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祥林嫂,倾诉着自己的心酸,却不知道这世间并无感同身受,更多的人将她看当做笑谈。

有一天,“祥林嫂”说完她的口头禅以后,护士们一如往常的笑了起来,赶巧主任出来的早,听到了护士们的窃笑,平淡的说:“现在抓紧求求神拜拜佛保佑过两年你们头胎就是儿子吧,不然你们跟她也差不多。”悲哀的是,即使在今天,我们如此推崇“男女平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个“带把的”依旧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你可曾去过产房门口,看过焦急的等着孩子出生的家属。如果护士告诉某户人家是个男孩,家属们基本都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打电话报喜,等着全家的“功臣”从产房出来。而如果护士说是个女孩,家属们都会有一些失落,然后某个说话比较有分量的家属宽慰大家几句,所有人才换了一副笑脸。本以为时代的进步已经将糟粕抛在身后,却没想到糟粕依旧潜在思想中,尤其是这一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儿子,依旧是生命中最可贵的财富。


在医院让人心寒暴露人性的故事(内容较长建议收藏慢慢看)


这是我第一次见有人在我面前死去,曾经在电视上,在书里看到过很多次死亡,但是真正的亲眼见过,才能明白死亡从来都不是那么轻描淡写。

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心跳血压一直居高不下,医生建议是留院观察,而子女们态度很强硬:能治就治,不能治我们就回家,别想把我们拴在这里坑钱。从主治医生到科主任,轮番劝了好多遍,家属就一句话:你们这群挣人命钱的,为了挣钱良心都没有了。无奈之下,让家属签了自愿出院协议,然后那个羸弱的老人被拉出了医院。医生们无暇评论什么,就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还没到中午,老人出院还不到一个小时的时候。那群家属火急火燎的跑进了医生办公室,让赶紧去看看,老人可能不行了。正在写病历的医生跟着跑到住院楼下,发现老人已经是生命垂危。抓紧联系了科室其他人准备好急救,一场生死救援就这样上演了。

电视剧里总喜欢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是现实生活的编剧没有那么慈悲。各种急救措施都上了,忙活了一个多小时,老人还是走了。我站在旁边帮不上忙,只能看着,我看到老人眼里的绝望和希望,那是一种让人不能直视的眼神,他向你求救,你却救不了他。我曾经以为医生是“大医精诚 悬壶济世”,我曾经以为做好事的人自有天庇佑。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医生只是凡人,用经验和死神抢人,有时候会赢,有时候会输。无论是什么结果,你都要接受。

医生向家属宣告病人死亡,家属确实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一位长者平静的说了一句:“七十多岁的人了,够本了。”然后将遗体运回家,开始那一套传统的丧事。

医生告诉我,老人去世的时候,局面会好一些,因为家属心里都有准备了,毕竟那么大年纪了,死是一件近在眼前的事。但是如果去世的是一个青壮年或者孩子,每个医生都会紧张,因为家属心里没有这样的准备,就会把突如其来的悲伤倾泻在医生身上,所以每当年轻人去世,一般都是历经风雨的科主任去出面处理。

老人的死亡带来了科室的宁静,一天里没有人露出笑脸。但是第二天,当老人变成诊疗记录上的一个名字,在一排“出院”中被印上“死亡”。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他。患者源源不断的来,没有人会停留在一座坟墓前不再前行。


在医院让人心寒暴露人性的故事(内容较长建议收藏慢慢看)


医院像是一个渡口,每天的人来了又走。医生像是一群摆渡人,把人从死岸渡到生岸,又从生岸渡到死岸,或者是停在冥河中间,生死边缘。

医院连接着地狱、天堂与人间,这里是人性最好的试验场。这里见证着亲情,这里倾听着绝望。如果你觉得人生迷茫,你可以来这里看看。它的绝望,它的希望,都是你前行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