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引言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由一開始的宦官專權,到董卓臨政,再到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袁術稱帝,到最後魏蜀吳三足鼎立,期間可謂是戰亂頻繁。不過正如人言,時勢造英雄,在這亂世之中同樣湧現出了大批的有識之士,有用之才,像是蜀國的趙雲、孔明;吳國的周瑜、陸遜;魏國的郭嘉、荀彧,等等等等,

不過縱觀這些亂世豪傑,司馬懿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司馬懿上承曹魏下啟大晉,結束三國亂世,開創一個全新的大一統時代,堪稱一代梟雄。他在政治謀慮上堪比曹操,在籠絡人心上不遜劉備,在軍事能力上更是直逼諸葛。司馬懿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在曹操曹丕時期主要是以為謀士的形象,隱藏在幕後出謀劃策;在曹睿時期披掛上陣南征北戰縱橫疆場;在曹芳時期則無路可退,於公於私唯有拼死一搏。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司馬懿

司馬懿一生,身邊常強敵環伺,由於兩次拒絕曹操的徵召,從一開始就得罪了他,所以出仕之後並沒有得他的重用。曹操對司馬懿甚是猜忌,告誡曹丕要提防司馬懿。身在魏國,司馬懿的處境總是十分危險,但是他並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儘可能把各個對手的心理看得一清二楚,進而靈活地採取不同的策略,最終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

《晉書》中記載:"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司馬懿,出身卑微,但憑藉著自己的謀略以及審時度勢的能力,一步一步由身居幕後的謀士變為領兵打仗將領,再到最後發動政變,幫助司馬氏族贏得了天下,一統三國,不可不謂之成功。在當時的環境之中,司馬懿是如何處變不驚,運用自己的智謀剷除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最終取得成功的,值得我們深思。<strong>筆者認為大致上可以歸為三個方面,即"贏得王心"、"贏得軍心"、"贏得民心"。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曹操

對曹魏獻計獻策,贏得王心

司馬懿剛剛加入曹操陣營時,曹操對他並不信任。為了打消曹操的猜忌,司馬懿非常隱忍,甚至以勸曹操稱帝來逢迎曹操。但是,曹操乃是雄才之主,曹丕乃是陰刻之君,想要贏得曹氏父子的信任談何容易?司馬懿明白,唯有盡心竭力出謀劃策為曹氏建功立業,才可以贏得王心。曹操拿下漢中以後,司馬懿立即進言勸說曹操勿失天時馬上猛攻益州,不過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以至於後來懊悔不已。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曹仁苦守襄樊。曹操和眾多謀士毫無應對良策,甚至想到了遷都許昌以避關羽鋒芒。此時,司馬懿大膽建議曹操聯合孫權夾擊關羽。司馬懿認為孫劉外親內疏互相提防,雙方因為荊州之事裂隙漸深,孫權更不希望看到劉備坐大,況且關羽先前還在兒女親家之事上羞辱過孫權,孫權早已懷恨在心,於公於私孫權對關羽都忍無可忍。這一次曹操採用了司馬懿的建議,最終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水淹七軍

《文獻通考》中記載:"蜀將關羽攻沒于禁等七軍,兵勢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謂晃曰:全襄陽,子之功也。後孫權帥兵向西,時曹仁鎮之,司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

到了曹丕時期,司馬懿的地位更重要了,不但幫助曹丕奪得太子之位,而且在曹丕執政的七年中功勞卓著。因為曹丕的文治武功和曹操相差太遠,為了穩住當時的形勢,司馬懿力主曹丕稱帝。

司馬懿力推九品中正制,並且後續不斷完善,收攏士族。為了收攏宗親的人心,司馬懿極力贊同曹丕對外征戰,向這些宗親表明自己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繼承曹操的鴻鵠大志,自此以來,曹丕更是看重司馬懿,司馬懿成功的得到了君心。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曹丕

明敏果決,擊敗臥龍,贏得軍心

孟達先叛劉璋後叛劉備。在曹丕去世後心中很不安穩,於是又想叛曹睿。諸葛亮知道孟達的心意後,也有意接納。司馬懿接到曹睿伐蜀旨意後,不先請示曹睿,當機立斷直接發兵新城。孟達根本不瞭解司馬懿,沒有想到司馬懿竟然如此大膽先斬後奏,更沒想到司馬懿兵臨城下沒有停歇,直接就發起猛攻,十六天就拿下新城。與此同時,司馬懿力排眾議果斷調兵遣將成功抵禦吳蜀聯軍

《宋書》中記載:"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大旱。元年以來,崇廣宮府之應也。又是春,晉宣帝南禽孟達,置二郡;張郃西破諸葛亮,斃馬謖。"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孟達

祁山之圍,司馬懿一方面穩紮穩打,另一方面在成都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欲謀反,劉禪上當,命諸葛亮退兵。司馬懿利用劉禪的疑心和諸葛亮的愚忠,成功脫困。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就派使者送去女服辱之以激其出戰。司馬懿當著三軍將士穿上女服,讓使者告訴諸葛亮,我司馬懿即使受女服之羞辱,也絕對不會給你決戰的機會,最終活活拖死了諸葛亮

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能征善戰者不計其數,很多將領更是文武全才。但是隨著曹操曹丕的去世,很多將領也都漸漸英雄遲暮。此時三國鼎立已成定局,天下並未一統,戰爭的陰影仍然籠罩在中原大地。魏國君主曹睿,在曹氏集團裡也是不可多得的君王,他明敏果決,掌控能力極強。而作為曹睿的四大輔臣之一,司馬懿總是能臨危受命,為大魏披掛上陣南征北戰, 向三軍將士展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正是憑藉這些軍功,司馬懿一步步贏得了軍心。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諸葛亮

審時度勢,贏得民心

曹氏和司馬氏之間早已積怨很深。同為曹芳的兩大輔政大臣終究還是不能相容。剛開始曹爽對司馬懿還是非常尊重的,但因人挑撥,導致曹爽明升實降而把司馬懿推向太傅的位子。司馬懿故伎重演裝病不上朝,騙過了曹爽並最終發動了高平陵事變。為了獲得異姓重臣和大士族這些中間勢力的支持,司馬懿看透了當朝重臣絕對不允許曹爽奢侈放縱胡作非為而斷送大魏,大士族也絕不允許曹爽屢改制度而傷害到自己家族的入仕通道,使得兩股勢力在政變過程中都站到了司馬懿一方。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曹氏夏侯氏備受排擠。王淩擁立曹彪為帝再一次給司馬懿出了道大難題,如何處理這件事關乎到司馬氏乃至大魏的命運。司馬懿心裡很清楚在這件事情上稍有心慈手軟,曹氏夏侯氏必將瘋狂反撲,到那時將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司馬懿鐵了心殺曹彪夷王淩三族來穩定人心。司馬懿率天子之師剿滅叛賊,而王淩卻是私自擁立曹氏宗親為帝實屬犯上作亂。結合當時的形勢,司馬懿的平叛名正言順,而王淩的愚忠和衝動必敗無疑,如此對比天下百姓自然心歸司馬懿。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曹爽

《資治通鑑》中記載:"凌既蒙赦,加恃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欲趨懿。懿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懿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

曹叡的英年早逝把司馬懿再次推上了輔臣的位子。由於司馬懿位列四朝元老軍功無敵再加上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皇家宗親對其極度忌憚,使得他處於尷尬又矛盾的環境中。曹芳時期,司馬懿先後誅殺曹爽、撲滅王淩通過這幾件大事件表明了自己有能力確保大魏的穩固,正是憑藉著這種政治能力,漸漸贏得了民心,坐定了天下。

三分天下為何盡歸司馬?解讀司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國曆史走向

司馬懿塑像

評價

司馬懿殺伐果斷,公孫淵祖孫三代據守遼東,對曹魏時叛時降,並和孫吳時斷時聯。景初二年曹睿終於發動了滅公孫淵的戰爭。司馬懿洞察群臣顧慮,提出攻打公孫淵的上中下三策,並自信一年為期拿下遼東。值得一提的是,一戰取勝之後,司馬懿進行了屠城,襄平城裡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人以及公孫淵的文武百官兩千餘人全部被殺。依附於公孫氏的遼東勢力徹底歸服曹魏,整個遼東迅速穩定下來

王淩事變後,司馬氏全面興盛,本族子弟多已封侯拜將,而曹氏夏侯氏則是全面衰敗。 但是名義上曹氏仍然是天子,而司馬氏仍然是臣子。司馬懿心裡明白,百姓和朝廷大臣都在看著自己,身為四朝元老深受曹氏四代君王的重用,在不同場合一再宣誓對曹氏的忠誠。正是這份宣誓和重用成就了司馬懿,但也正是這份宣誓和重用在道德上綁架了司馬懿。司馬懿深知,曹魏軍政權柄盡在己手,但萬萬不能學曹孟德走出那最後一步。

因為此時天下百姓和許多朝廷重臣都還心向曹氏,如果自己表現出任何明顯的異志舉動,都必將天下大亂,甚至司馬氏也會面臨滅頂之災。此時,司馬懿選擇了一條折中的路線,那就是藉助王淩事件把曹魏諸王都遷往鄴城,並派監察看管使他們不得私自交往。對司馬懿而言,這真是一個兩全之策,既保全了自己餘生的名節,又徹底壓制了曹氏反撲的實力。

司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神秘而又傳奇。三國末期那個歷史節點,司馬懿橫空出世,歷經曹魏四代君主並最終奠定天下重回一統的堅實基礎。他的決勝之道,簡言之,即他看透了人心,正所謂依依東望是人心。正是憑著這份智慧,司馬懿演繹了由謀臣到軍事統帥的精彩人生。從這位心理學大師身上我們看到大道至簡萬法歸一,入仕為官,其實拼的就是看透人心的能力。只要看透了人心,就可以順勢而為精準出擊百戰百勝。

參考文獻:《文獻通考》、《晉書》、《宋書》、《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