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康乾盛世为什么叫红薯盛世?

Z在下头很硬


康乾盛世是清朝人自己吹出来的盛世!

而这个“盛世”的依据是:人口达到历史之最!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之最!饿死人口比例历史最低!

从某种意义来讲,封建时期达到以上三条确实可以算得上是“盛世”。

然而,世界大势早已变化,彼得、路易十四和康熙帝是一个时代的,华盛顿和乾隆是一个时代的!而清王朝还拿着老一辈所谓“盛世的评判”来沾沾自喜,难怪中国落后,难怪落后挨打不断!

岂不知,就连清王朝洋洋自得所谓的“盛世”,也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带来的福利!

大约明朝中期,1492年,哥伦布率领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美洲大陆,除殖民征服外也为全世界带来了“红薯,玉米”等产量大、环境要求低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明末清初更是量产!

至康雍乾时期,随着粮食的不断增产,人口也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了封建时期所谓“盛世”的标准。

只是这“盛世”却是闭关锁国,不闻窗外事换来的。

所以现在网友戏称“红薯盛世”




小何才漏尖尖角


康乾盛世又叫康雍乾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时间持续长达134年之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朝统治时期的最高峰。在康乾盛世时期,领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突破了三亿大关,几乎是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一个繁荣的景象,为何被称为番薯盛世呢?

据清史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多勤政,而且还非常重视水利和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是不容易的,因为与明朝相比较,清朝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番薯种植的引入和推广。番薯不仅高产,富含大量淀粉和多种维生素,而且适应性强,有抗旱、耐碱、易于保存的优点。

同时,因为番薯的适应性太强了,所以番薯的种植也让原本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土地,进而使得清朝时期的可耕种土地的面积扩大了4倍之多。反过来,因种植番薯而改良的土地变成了可以耕种小麦和水稻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与小麦的产量,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度提高。

由此可见,番薯在进入我国后,对促进清朝的农业发展和提高人口数量等方面的确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能够保证老百姓不被饿死,而且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有人就将康乾盛世归功于番薯,甚至夸张地说成是“番薯盛世”。


诗雨花魂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必然引起后人的无限追念;在追念之时,也必然会有许多美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被后人奉为“康乾盛世”,其实这被过度美化了的所谓盛世暗含着许多危机。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到中国觐见乾隆皇帝,整个乾隆朝对西方的发展熟视无睹,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傲慢与腐朽。

有人指出,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番薯盛世”。明中后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农业方面,水稻产量较之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以番薯为代表的高产易植作物的开始引进(明末)和全国范围的推广(清初,这并非政府的功劳),以及种植技术的积累、改良等,对于缓解饥荒,填饱肚子,避免大规模的人口流亡,防止严重的社会动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就是“康乾盛世”背后关键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相对来说,小麦、水稻等传统作物种作周期长,产量低而消耗的人工巨大(如包括收获后的大量后加工工序更是复杂),又容易受天灾人祸的打击而颗粒无收,这样就必然地容易诱发社会动荡和危机。但是番薯等高产作物也有其弱点:营养低且单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价值少。作为一时的救急尚可,长期为主食必然导致人的营养不良,“面如菜色”,身体素质大幅下降,也必然影响人的正常智力发育。

这些缺点决定了它们只能作为辅助食物,长期的主食还是离不开传统的米、面等。因此,它在促进古代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方面就存在一个极限。经过清初到中叶100多年的兴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也是1840年到1950年全国人口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香引


很多人质疑康雍乾不是盛世,如果按人均生活水平来说确实不算,乾隆时期有洋人来访,地方上给洋人运送了大量的牲畜,结果很多由于在船舱里死掉的,就直接被扔到了近海。很多看热闹的百姓看到牲畜这样扔海里就游过去捡,洋人看了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清朝是非常富有的。

不过如果按照人口增长来看的话,康雍乾时期确实增长迅速,也从侧面说明了经济方面至少是粮食方面确实是增长了。在清军建立政权后,人口总数大约在7000万人,到了康熙三十年人口增长到1亿。到乾隆三十年人口增至2亿,再到道光三十年人口达到了4.3亿。康熙三十年是公元1691年,乾隆三十年是公元1765年,这不到八十年里人口增长一倍,从1亿达2亿,想想就觉得恐怖。

别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这么快增长过,就算放眼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人口之所以增长这么快,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引进番薯。

据《清裨类钞·植物类》记载:

康熙时,圣祖命于中州等地,给种教艺,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这是记载的康熙时期引进了番薯,等到了雍正时期,番薯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在南方一些省份更是非常普遍,已成为南方地区穷人们的主要口粮。

在雍正三年福建巡抚黄国财的奏折中说:

查泉州府属之惠安、同安、金门沿海处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值米贵,近海穷民不无艰苦。

番薯歉收和米贵就影响到了穷苦人民,可见番薯已经成为了下层百姓日常食物。只要出现水灾旱荒的年份,番薯更会作为救灾食物频繁出现在给皇帝的奏报中。

番薯相比于大米等作物,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对气候和雨水要求也不高,所以对清朝人口大幅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番薯还起到抑制粮食价格的上涨,无论是水灾旱荒都会出现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况,而番薯的引入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价格的攀升。另外番薯也有效降低了战争的爆发,毕竟百姓有饭吃他就不闹事。

但是,番薯不可能带给清朝经济的改变,只能是对人口增长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说康乾既不是什么盛世,番薯也改变不了清朝的状况。


邯郸醉


康乾盛世又叫康雍乾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时间持续长达134年之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朝统治时期的最高峰。在康乾盛世时期,领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突破了三亿大关,几乎是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一个繁荣的景象,为何被称为番薯盛世呢?

据清史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多勤政,而且还非常重视水利和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是不容易的,因为与明朝相比较,清朝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番薯种植的引入和推广。番薯不仅高产,富含大量淀粉和多种维生素,而且适应性强,有抗旱、耐碱、易于保存的优点。


爵爷的脱口秀


因为番薯等物在乾隆后期开始推行,那个时候中国人口好像正好上4亿,于是就有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因为番薯才有了康乾,难道还要告诉他们在番薯正式推广前人口就已经破3亿了?

我记得某个历史学家说过,番薯等物的推销不代表着他们正是人口快速增长的推力,恰恰相反,人口的快速增长才是番薯等舶来物迅速推广的动力


雨诩930


康乾盛世又叫康雍乾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时间持续长达134年之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朝统治时期的最高峰。在康乾盛世时期,领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突破了三亿大关,几乎是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一个繁荣的景象,为何被称为番薯盛世呢?

据清史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多勤政,而且还非常重视水利和农业发展。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是不容易的,因为与明朝相比较,清朝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番薯种植的引入和推广。番薯不仅高产,富含大量淀粉和多种维生素,而且适应性强,有抗旱、耐碱、易于保存的优点。

同时,因为番薯的适应性太强了,所以番薯的种植也让原本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土地,进而使得清朝时期的可耕种土地的面积扩大了4倍之多。反过来,因种植番薯而改良的土地变成了可以耕种小麦和水稻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与小麦的产量,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度提高。

由此可见,番薯在进入我国后,对促进清朝的农业发展和提高人口数量等方面的确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能够保证老百姓不被饿死,而且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有人就将康乾盛世归功于番薯,甚至夸张地说成是“番薯盛世”。


郑ZYZY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bc0002e4e89c529fe3\

简单生活2525


  近些年,“康乾盛世”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电视媒体在热播,甚至某些历史学者也在鼓吹,好似有某些统治者的英明就能给中国带来了繁荣昌盛。然而事实真如此吗? 细读历史便可发现,这个时期基本没有什么科技发明,文化也谈不上什么繁荣,思想更是停滞不前, 工商业受的政府极力遏制, 明朝中国商业和手工业繁荣景象在此时已经大为衰退。而与前代相比,唯一的发展就是人口显著增加了,而且是以往历史人口最高峰的四倍,从而形成了一个看似繁荣的社会时期。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口盛世,那些清史学家认为是英明的满清统治者带来的。他们首条理由是,清朝的疆域扩大了。清朝扩大的疆域给中国带了多少人口呢?清朝极盛时期的领土面积是1300万平方公里,而明朝是920万平方公里;比较一下清朝与明朝的疆域,清朝多了蒙古和新疆北部,但是这些地方至今还是人烟稀少,很难说会为中国增加什么人口。而且清朝比明朝少了一大块东北和西南的疆土。因此,就疆域方面考虑,清朝的人口应该与明朝相差不大。

  清史学者举的第二个理由便是清朝统治者多么勤政,多么重视水利和农业。比较下之前的中国人口,在被成为盛世“汉景之治”,“贞观之治”在不过6000万,而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过1亿。而且纵观之前历史,一旦中国人口一旦达到8千多万,人地矛盾就十分尖锐,容易发生农民起义。究其原因,中国土地能养育的人口是一定的,农业生产并非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受生产力水平限制的。比较明朝与清朝的农业生产,生产方式没有什么改变;而农业生产唯一的改变是:番薯等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在中国推广开了。而正是番薯的推广造就了这个康乾盛世。

  番薯是一种高产的作物,薯块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适应性强,抗旱,耐碱,抗逆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是一种易于保收的作物。

  番薯原产于中美洲,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国际上,流行地认为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1594年),传入人是飘洋过海的中国商人陈振龙。

  陈振龙祖藉福建长乐县,他早年在吕宋经商时,发现当地有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资食用,便密购其种。带回了福州,即在城边试种,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此时,恰遇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进献番薯,并倡导广植番薯,从而使闽中民众度过了饥荒。为此后世在福州建有先薯亭,以赞颂番薯引进者陈振龙和推广者金学曾的功德。

  明末,番薯已在华南地区广为种植,并逐渐向北推广。但是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影响,番薯的栽培技术传播比较慢,直到康熙时期,番薯栽培技术才传遍全国。

  番薯对中国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耕地面积扩大

  有数据显示,清朝的耕地面积是前代的四倍。有人把这归功于清政府的劝垦政策。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清代之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懒惰的人 ,有那么多的土地却不开发。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清“可耕种面积”的概念。可耕种面积不仅仅与土地本身质地有关,更决定于耕种的作物。而这是番薯适应性强,可以在水稻、小麦不能种植的山地耕种,从而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从而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扩大了四倍多。

  同时番薯的种植,反过来改良了土地的土壤,使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小麦与水稻可耕种的土地。这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和小麦的耕地面积。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的根本。因此只要有可耕种的土地,肯定有人会去抢的。中国人闯关东就是很好的例子。清朝为了满族八旗的利益,于康熙七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 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即使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汉人闯的关东,“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为什么,汉人会不顾政府追捕,背井离乡来到关东这些荒芜之地? 因为那里有土地。 因此只要有可耕种的土地,勤劳的中国人都会去“抢”的,这不需要那些英明的领导人的鼓励。因此,且不论清政府的禁封东北政策,清政府劝垦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意义也是很有限的。


余欢说历史


清朝的盛世,统治者们却大力包装,也有不少的读书人,去赞扬康乾盛世,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肯定是要宣扬自己的仁善的。

最值得宣传的就是康乾盛世,但是在乾隆时期,一位英国使者到中国,看到的并不是外国书上描述的中国,他以为遍地是宝的中国,实际上都是假象,真实的情况,就是遍地都是贫穷落后的状况。

中国遍地没有黄金,但贪污腐败之花处处都有开放,那些统治者们不治理国家,反而是大力实行文字狱惨案,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自由,把大家的思想禁锢,人人都是按部就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这样的社会状况,还能算是盛世吗?所以很多人只能戏称为红薯盛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