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分别是哪里人?地位呢?

解烦杂货铺


答:曾国藩(1811年11月26号至1872年3月12号)字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镇白杨坪人。(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平村),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文学、书法家。晚清四大名臣之首,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之能臣。

左宗棠(1812年10月至1885年9月5号)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人。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有功,中法战争自请赴福建督军,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李鸿章(1823年2月15号至1901年117号)字渐甫,号少荃,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创始人。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创办一批近代工业,如开平煤矿、唐胥铁路等。他在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等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他的开放心态还是不错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他“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张之洞(1837年9月2号至1909年10月4号)字孝达,号香涛,祖籍直隶南皮县,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等。(南京大学前身)八国联军进北京,他在上海和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他还镇压维新派唐才常等人和镇压自立军起义。1908年晋升太保,次年病卒。

纵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们在不同的境遇,确实支撑着晚清大厦之将倾,不愧为晚清四大名臣,否则,清必早亡。

张俊魁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五日农历二月初三


Zhangjunkui2020


曾国藩是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

左宗棠是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

曾、左两位晚清中兴名臣关系很一般,到死都不对付,但他们的故里相隔非常近,也就一百多公里,仅两个小时的车程而已。

李鸿章是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人。

张之洞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贵阳市六洞桥,其父张瑛为纪念其出生在风光旖旎的六洞桥,故取名之洞;二说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至于具体是哪,两种说法各执一词。按照一些学者的考据,他们认为张之洞应该是出生在贵阳,四岁时因其父张锳被提拔为兴义知府,才随父亲搬到兴义府的府治安龙县长大。

不过,不论出生在贵阳还是在安龙,说张之洞是贵州人绝无问题。他的父亲张锳虽然出生于河北,但对张之洞来说,那只是他的祖籍或原籍而已。

地位方面,由于清朝有官职和爵位两种身份标签,而且仅以官职和爵位也不能完全提现一个人的政治地位,所以对比他们四位的地位,不能一概而论,要从职、爵、权这三方面进行分别对比。

一、官职排名:李>曾>左>张。

清朝汉人能担任的最高职务,不是总督,也不是六部尚书,而是从明朝沿袭而来的殿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并且殿阁大学士也有排名,首辅是保和殿大学士,次辅是文华殿大学士,往下依次排名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由于曾国藩最终为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排名第三);李鸿章最终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排名第二);左宗棠和张之洞分别为东阁大学士(第五)和体仁阁大学士(第六),所以他们的职位排名依次是: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PS:虽然四人都是殿阁大学士,但他们入阁的时间差距很大。曾国藩最早,1867年。李鸿章次之,1868年。左宗棠和张之洞分别是1874年和1906年。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四人的实际地位差距。如果曾国藩不是早死,肯定还有上升空间,李鸿章应该很难超越恩师。


二、爵位排名:曾>左>李>张。

爵位排名很简单。张之洞因为没军功,所以没爵位,地位相应最低。

李鸿章早年平太平天国有功,加封为一等肃毅伯,但后来一直没军功,所以爵位再也没有上升。虽然他死后加封一等侯,但生前爵位仍然是一等伯,在四人中排第三。

左宗棠早年平太平天国有功,加封为一等恪靖伯,跟李鸿章一样,但他后来出兵收复新疆有功,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所以他的爵位比李鸿章要高,在四人中排第二。

曾国藩封爵时间与李、左一样,封为一等毅勇侯。其实本来他应该封王的,因为咸丰皇帝早就有承诺,谁收复南京就封王,但是由于慈禧忌惮他的权势,言而无信,所以他不仅没被封王,就连公爵也没捞到,只是封了个区区的一等侯而已。不过尽管如此,曾国藩的爵位在四人中仍然是最高的。

一等侯>二等侯>一等伯>没爵位。所以四人按照爵位来排名就是: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清朝的公侯伯三级爵位都是超品级,所以如果以爵位论,曾李左三人的地位要高张之洞一个等级,他们三个都是超品级,张之洞是正一品。

三、实权排名:李>曾>左>张。

实权方面的排名也很简单。

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国藩是直隶总督,但不兼北洋大臣;左宗棠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并两任军机大臣;张之洞是湖广总督,并一任军机大臣。

众所周知,清朝九大总督中,直隶为首,直隶总督如果兼北洋大臣,其权势基本就相当于半个皇帝了。除了直隶外,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权势也很大,但因为江南不是京畿要地,很多方面受限制,比如两江总督就不可能像直隶总督一样练出六镇新军,并且还能反钳制皇帝。所以两江总督在权势方面与直隶没法比。至于湖广总督,与直隶和两江没有可比性。

而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担任过直隶总督,实权自然最大;左宗棠只担任过两江总督,实权自然比曾、李要小。至于张之洞,一辈子都没有当过直隶、两江总督,实权自然是四人当中最小的。虽说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没入过军机处,但是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军机大臣的时间也不算长,并不能因为他们短暂入过军机就说他们的实权大于曾、李。


Mer86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四人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是这个也是绝对,因为中兴四大名臣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胡林翼替代张之洞,其他三个不变。这里提一下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放荡,后来一朝醒悟,便开始了开挂的人生,但可惜命不长久,49岁便去世,如在世可能中兴四大名臣就要改写了。

好了,来说说楼主的问题。

这四大名臣的地位我认为应该作如下排序:

一、曾国藩,湖南双峰人,湘军创始人,挽清朝于狂澜之中,平息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的内乱,后又平捻军,清朝得以苟延残喘。曾国藩被称为圣人,对自己在着极高的要求,时时注意修身养德,成为后世人的楷模。主办洋务,向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学习,成为晚清的一道强光。

二、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个人最喜欢和崇拜的晚清第一人,左宗棠早年生活不是很如意,数次落榜,但终因才气被世人所识,可谓是大器晚成。主要功绩有收复新疆、中法战争。

三、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非常聪明,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早年追随曾国藩平乱太平天国,后成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重臣,但其在晚清最后的屈辱历史中签署了一系列耻辱的条约,造成了李鸿章毁誉参半。

四、张之洞,祖籍河北,出生于贵州。是清流派的领军人物,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在他的主张下,成立了非常多的学堂,这些学堂后来都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学。主要功绩有抗击法军、镇南关大捷、兴办洋务、参与变法。


道与盗的交织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

左宗棠。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界头铺镇新光村左家段)。

李鸿章。道光三年农历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群治村。

张之洞。道光十七年八月三日(1837年9月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四人被当代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晚清最有地位,最有身份,最有权势的汉族官员,是晚清朝堂上声名赫赫的朝中重臣、要员。

首先是曾国藩。他是晚清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地方军,即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湘军的威名,我想无需多说,作为晚清“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军,若不是湘军的异军突起,清朝恐怕会淹没在太平天国的起义浪潮下,正式结束其对于中国百余年的统治。因此,可以说湘军对于清朝而言,是有“再造之功”的军队,是挽救清朝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由此想想看,作为拥有如此大功的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在清廷地位之高,这绝对是可以想象的。



事实上,自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覆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也就走向了人臣的顶峰。此后,他官居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超品的存在,位居人臣之巅。最后,他去世后,又被清廷追谥“文正”,“文正”为文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谥号,而从这点我们亦可看出曾国藩地位、身份之高。

其次是左宗棠。说到左宗棠,人们想到的无疑就是收复新疆这等壮举,当然左宗棠的壮举远不止这些。首先,左宗棠是晚清地方强军之一“楚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依靠着这支部队,左宗棠是屡立奇功,接连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取得大胜,而随着战功的增加,左宗棠的官运也是越发的亨通,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成为清朝超品的宰相。



想想看,作为清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他的地位能不高吗?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此外,在左宗棠死后,清廷还追赠他为太傅,追谥“文襄”,“文襄”是清代文臣所能获得的第三高的谥号,仅次于文正、文忠。由上亦可知左宗棠的地位,毕竟单单看他获得的谥号就知道,清朝获得过这个谥号的只有14个,其中就包括洪承畴、福康安、兆惠、于敏中等。

再是李鸿章。李鸿章在晚清的地位无需多说,一个被晚清统治者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的人物,他的地位能不高吗?李鸿章,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二,淮军和北洋舰队的创始人和统帅,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在权力上,他都是晚清政坛最为顶尖的存在。



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在这其中,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阁臣中地位第二高的阁臣,地位仅低于保和殿大学士,但是清时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多数时以文华殿大学士为百官之首,因此他是晚清四大中兴大臣中地位最高的。李鸿章死后被追谥为“文忠”,仅次“文正”,清代索尼、傅恒、林则徐等都曾获得过此谥号。

最后是张之洞。张之洞虽说是晚清四大中兴大臣中存在感最低,地位、身份也都是最低的人物,但是相对于其他清朝官员,他的地位无疑也是拔尖的存在。张之洞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早年间,他就是晚清朝堂上清流派的首领,为朝中清流官员所尊崇。而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相继去世后,张之洞就成为了汉族官员实际领袖,无论是在身份,还是在地位、权势上,都是汉族官员之最,连袁世凯都比不上他。



总得说,晚清时期,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的地位都是尊崇无比的,是清朝赖以生存的肱骨之臣,他们每一个人单独拿出来都是能镇的住一方的人物,都是被皇帝重视的臣子,都是被百官仰望的存在,总之是地位无比尊崇。


澳古说历史


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李鸿章,是安徽人,张之洞是贵州人,论地位,属于李鸿章地位最高,功劳最大,另外一个就是张之洞,开创湖北工业革命,至于左宗棠最大的贡献就是收复新疆,包住了西北,至于最后一个,没有多少贡献,最大的成绩就是镇压太平天国


郑小磊5


这个问题挺杂的,笔者给大家一点点剖析。

曾国藩,据资料记载,他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


左宗棠呢,是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人。

李鸿章则是安徽省合肥县人。

张之洞是贵州省安龙县人。

论地位的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位居高位,湘军主要领导者,曾领导洋务运动,其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李鸿章又称李合肥,是淮军的创始人,也是北洋水师的建立者。

张之洞又称“张香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对军工重工业有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创办了武大、南大等多所学校。

左宗棠对收复新疆,建设西北有着杰出的贡献。


有趣的历史段子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张之洞是河北南皮人

如果从清朝三殿三阁制度来看,李鸿章地位最高,曾国藩其次,接着是左宗棠和张之洞

如果是从爵位来看,曾国藩最高,接下去是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是没有爵位的

总体来说,曾国藩和李鸿章相比较其余两位大臣地位是比较高的


郁琰无忌


晚清中兴四大明臣:

曾国潘,湖南人(1811—1872),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左宗棠,湖南人(1812—1885),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西北。

李鸿章,安徽人(1823—1901),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张之洞,贵州人(1837—1909),改革家,教育家,洋务派代表人物,创办学校兴建工厂,修建铁路。军事上抗法取得镇南关大捷等等。


谈史论今10086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因丧母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他因势在家乡创办湘军,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LIN


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曾国藩军功最高,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清政府中兴提供了机会。官拜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死后谥号“文正”。文臣荣誉最高褒奖。左宗棠是唯一没有考取进士的四大名臣,举人出生,开始在曾国藩手下当差,后来因为军功,朝廷升他做巡抚,后来收复新疆有功,入军机处当辅政大臣。也当过西北省份的总督,比曾国藩荣耀次点。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做官厉害,一路平步青云,巡抚,总督都干过,也是几个人中最终官位最高,中堂大人是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李鸿章名声不好,毕竟在他手里签过不少不平等条约,背锅侠。张之洞是河北人,也是晚清重臣,当过两广总督,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是进入军机处当过辅政大臣,比起其他几人军功不多。级别也相对弱与其他三人。如果按照影响力排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