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热情而又执着的评书达人 :刘振波

马步秋

在营口聊评书,似乎是个聊不完的话题。一旦提起它,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甚至还能聊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今天不聊袁阔成、李鹤谦,也不聊“三国”“肖飞”“桥头镇”,而是要介绍一位当今活跃在营口书圈的评书达人——刘振波。

热情而又执着的评书达人 :刘振波

刘振波先生是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特邀演员,中国曲协会员,营口市评书学会名誉会长。他对评书的热爱,可谓是如痴如醉,已经到了“着魔”的程度。他几十年不改初衷,每天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一不与评书有关;他每天必谈评书,完全生活在评书的世界里。

刘振波现居住在北京,为了他心中的评书事业,经常往返于北京、营口之间,每年不下几十次之多,有时晨至晚归。他就是这样不辞劳苦,不惜财力,为营口评书的传承与发展不停地奔走着,并不时地用心血和汗水耕耘着……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落实袁阔成先生当年对他的一番嘱托:“一定要把营口评书的事做好。”

刘振波自幼喜爱文艺,中学时就成了文艺骨干,拉得一手好京胡,舞蹈跳得也很好。当他一次偶然观看了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之后,发现这才是他的最爱。于是,他放弃了其他,开始迷上了评书。由于他与袁先生的女儿是同学,便借此有了与袁先生接触的机会。有一次,阔老到家里去找他,看见他一边在煽炉子,一边在背词。阔老对当时的营口市工人故事队长魏德庚说:“我看他行!”

从那时起,阔老就把他当成学生培养,每当阔老在营口有演出时,都通知他去观摩。刘振波每看完一次阔老的演出,回到家就认真地模仿、练习。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很认真、反复的琢磨。他视阔老为神,一切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几十年如一日,并追随阔老到北京发展。值得人们敬佩的是,阔老夫妇病重期间,刘振波放下所有工作,日夜陪伴在身边,直至二老过世。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勤学苦练,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表演颇具袁派风范,尤其是他说书时的声音,酷似阔老。如果你听他的录音,几乎和阔老没什么两样,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连话与话之间的换气都一模一样。在一九九二年举行的首届全国业余曲艺大赛中,他表演的袁派名段《桃花庄》,得到了众专家评委的好评,荣获了“评书表演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仪式上,陈锡联、程思远为他签名留念。

2010年,国家孔子学会为了进一步弘扬孔子文化,组织了评书、昆曲两个老艺种的创作人员去曲阜体验生活,我有幸和刘振波一道前往。席间,播放了刘振波刚创作的一小段《孔子》的录音。孔子七十五代传人、孔子研究院付院长孔祥林听后就问:“这不是袁阔成大师吗,他什么时候录的?”在座的人哄然大笑。当告诉他是刘振波的录音时,他连连称赞:“太像了,太像了!”

刘振波虽然酷爱评书并小有成就,但并不是专业人士,而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把在商场赚来的钱,投到了评书的传承与发展上。二十几年来,为评书做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在他的努力下,把闲散在社会上的评书爱好者组织了起来,搞了许多演出和公益活动。2008年,为了发现评书人才,他组织了一次评书大赛;2009年,为了做好《营口评书》这一传承项目,他与鞍山、本溪合作,自费把三地演员聚在营口,既交流经验,也做了展演。

刘振波不但在营口推动和组织有关活动,而且在全国和北京也经常参加公益演出。2016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爱在一起十佳志愿者”;连续四次每天一小时座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夕阳红》栏目,接受记者访谈。

热情而又执着的评书达人 :刘振波

刘振波老师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与此同时,刘振波还积极投身于评书的创作、录制活动,先后创作了《第一次串门》《一枚军功章》《铁人王进喜》《张海迪》《危难见真情》等五十多段短书,并多次参与汇演,屡屡获奖。从2008年开始,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阔老的带领下,他与阔老、袁田、李少鹏一起,主创、主播了长篇评书《在希望的原野上》,并为中国网络电视台录制了同名电视评书,开创了网络电视评书的先河。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和录制了《话说大石桥》《望儿山的传说》电视评书和《辛亥大将军》《雷锋》《老兵忆事》《袁黄前传》等长篇评书,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热播。为纪念人们英雄董存瑞牺牲七十周年,他分文不取创作、演播了长篇评书《董存瑞》。为了弘扬正能量,他还编写了许多“好人”事迹的音、视频作品,并在中国好人网上播放。

热情而又执着的评书达人 :刘振波

刘振波表演评书《雷锋》选段 《走进军营》


如今,刘振波已年过花甲,头上已然有了白发,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是,他仍然热情不减,执着地为他钟爱的评书忙碌着、耕耘着。目前,刘振波正在创作、录制歌颂抗战老兵真实故事的长篇评书《南社演义》,计划完成《孔子》两部长书,电视长篇评书《公安英雄》也在创作中。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9年第2期(总 第2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