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雲端”開課一週 國科大遠程教學有序進行

新華網北京2月25日電 2月17日,星期一。早上8點10分,中國科學院大學2019級海洋生態學專業研究生李晶在昆明家中的書桌前,滿懷期待和好奇,點開國科大課程網站直播教室,同步打開ONENOTE筆記界面,將電腦分屏顯示,做好聽課準備。此時,在距離昆明兩千公里外的青島,國科大博士生導師、《海洋與氣候變化》授課教師張榮華也進入直播教室,完成課件的最後調試。

8點30分,國科大2020年春季學期準時在“雲端”開課。這一天,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科大77門研究生課程改為在線直播,近4000名研究生在這一天迎來了他們的新學期。

雲端課堂,互助互贊

心理學系《情緒心理學》課程排在2月18日開課。授課教師李勇輝特地借了一間空蕩蕩的中學教室。他說,“看到教室裡的桌椅,會讓自己快速進入上課的狀態。”在教室裡架好兩臺電腦之後,他通過手機熱點連網進入國科大課程平臺,一臺電腦用來呈現課件,另一臺用於微信群和學生隨時提問互動。

讓李勇輝更滿意的是課堂互動效果,不同於現實課堂面對面問答,在微信群裡,一個問題提出後,不用點名,十幾個答案會幾乎同步出現在屏幕上。“現在的學生更喜歡使用社交工具,這種互動方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也可以促進交流,促進思考,同時獲取更多的信息。”

和李勇輝一樣,給自己營造上課氛圍的還有《資源環境化學與工程》的主講老師公旭中。“今年是我第9年在國科大上課,以前從來都是站著上課,不習慣坐著講課。”於是,他把筆記本用打印機包裝箱架高,變成了“模擬講臺”。

2003年,公旭中正在讀研二。這次開課伊始,公旭中便和同學們分享了當時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非常時期,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知識應該放在第二位,而疏導學生的心理狀態則是第一位的。”他說,希望大家通過這段時間,真正可以靜下來思考,集中教學這一年,怎樣讓自己從本科生向研究生過渡,而不是把研究生一年級生活當作“大五”時光。

模擬教室、模擬講臺,《心理多元統計與分析》主講教師陳毅文更是在家中架起了小白板,模擬黑板。“果然科研人員當上了主播,很可能是朝著百萬粉絲去的。”心理學系教學主管劉恬恬在朋友圈裡調侃到。

“好久不上課了,還是上課有意思,老師對著鏡頭向我們招手,非常可愛啊。”生命科學學院的任藝,把電腦連到家裡的電視上,上了春季學期的第一堂課——《分子神經生物學》。“這樣上課還是頭一回”,任藝發了條朋友圈。“可能是許久沒上課了,現在上課精神非常集中,也更珍惜上課的時間了。”他說,下了課,他也會複習課堂筆記。在家裡,基本保持著一天看一篇文獻,對課題了解也更深入了。“以前從來沒有這樣連續看這麼多文獻,現在正好沒有特別多的事,可以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任藝說。

化學科學學院周克斌教授在開課第一天上午完成了課程直播,“我自己先嚐試一下,好讓後面上課的同事心裡有個底兒。”他說,課件上的PPT文字要多些,這樣有利於同學們課後複習。

物理科學學院姬揚教授在2月17日的博客中這樣寫,“第一次網上授課,總的來說,一切順利,但是這個課講起來比面對面講好像慢了一些”。他說,“主要還是不適應。”姬揚也記錄和反饋了上課過程中軟件操作的不便之處。他調侃說,“網上教學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時間。”比起以往算上通勤和上課時間,“6個小時變成兩個小時了。”

背水一戰,不遺餘力

1月2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科大通知全校師生春季學期延期開學。但是,因為科教融合的辦學特色,教學安排的變動可能會直接影響師生的整體科研進度,學校決定,啟動遠程教學,春季學期仍按原有校歷,2月17日如期開課。

實現遠程直播教學,留給教務部和教學技術保障部的時間只有20天。1月28日,教務部常務副部長李春楠提前結束寒假,從哈爾濱趕回北京。隨後,教務部和教學技術保障部全員取消休假,他們必須背水一戰,在短時間內細化教學安排,搞定遠程教學平臺。

為了最大限度保證學生已選課表不出現“地震式”變動,教務部要求各院系教學主管在調整排課時,儘量只調整開課周次,不調整上課節次。即使這樣,為保證教學效果,各院系需要逐一調整開課信息的也有600班次。

由教學技術保障部6人組成的遠程教學平臺技術攻關小組,為給後期測試預留時間,連續加班,將直播平臺的研發時間從15天壓縮至8天,2月10日,利用OpenVidu技術搭建的課程網站“智慧教室”模塊進入測試階段,實現了國科大遠程直播教學平臺從無到有的突破。

截至2月15日,各院系584門研究生課程確定在第1-6周開始遠程授課,佔春季學期開課總量的60%,其中通過學校課程網站直播授課430門,通過視頻錄播157門,還有35門課程通過校外其他平臺進行授課。

為了保障遠程教學順利推進,教學技術保障部人員“包片到戶”。除有緊急研發任務的開發人員外,所有人員都投入到遠程教學的技術支持工作中,32個開課院系,教學技術保障部都有專人負責及時溝通解決問題。在線培訓、用戶手冊、培訓視頻、用戶群、電話、郵件等多種手段並用,一個基於互聯網的綜合服務體系逐步成型。

作為培訓工作和技術支持工作的負責人,成婧家裡的三臺電腦經常是同時工作,一臺做功能測試,一臺做性能優化,另外一臺做在線培訓和答疑。成婧說,“我們的工作熱情也是被群裡授課老師的認真和盡職盡責帶動起來的。”在500人的遠程授課運維用戶微信群裡,《半導體光子學》授課教師,76歲的餘金中教授和《微電子工藝與裝備技術》的授課教師,77歲的陳寶欽教授,下了直播課後,會把上課體會逐一列出,與群裡的老師們分享操作經驗,也給教學技術保障部提出了很多優化建議。

最後一公里,穿針引線

對於開課院系,在正常時期,從課程的溝通、落實到最終報備開課,排定教學計劃至少需要一個月。而這次,各院系需要在10天內,逐一與授課教師溝通開課方案和形式,向師生轉達最新教學安排,彙總和反饋課程問題,將具體繁瑣的工作逐項落實到位。這個工作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學主管楊林春看來,就像“穿針引線”,“我們需要架起學校和師生互通的橋”,楊林春說。

為保證教學效果,學校要求各院系對遠程學習受限的學生情況進行全面摸排,“不遺漏任何一個學生”,一方面評估遠程教學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升教學平臺多媒介播放的兼容性。

作為開課門數較多的院系之一,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學主管王翠翠選擇通過“學習委員群”將教學信息傳達給每位同學。在她看來,不同於班長和其他學生幹部,學習委員負責傳達教學信息,會提高信息的“識別度”和“針對性”,也會帶動起集體的學習氛圍。

與國內學生可以通過直播平臺上課不同,國際學院的外國留學生們目前大部分身在各自國家,受限於時差和網絡,國際學院的全英文課程大多隻能採用錄播形式授課,對於一些無法使用課程網站的學生,授課老師會將事先錄好的視頻通過郵件或微信傳送給學生提前預習,在開課時間內集中與學生互動答疑。“無論什麼時間,只要看到群裡學生有問題,我們都會第一時間‘無時差’響應。”國際學院教學主管胡甜說。

2月21日,國科大黨委書記兼校長李樹深院士在學校教學工作研討推進視頻會上強調,疫情防控工作是國科大當前重中之重的任務,在打好校園守衛戰的同時,必須打贏教學保衛戰。

2月24日,遠程教學第二週開始。初戰告捷之後,國科大低年級本科生課程陸續開始遠程教學,研究生第二批網上授課也將啟動,這場特殊時期的“教學保衛戰”仍在繼續,“大考”正在到來。(作者:國柯軒 文章略有刪減)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