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與西方列強交戰明朝幾乎全勝,清朝幾乎全敗,為何有人誇清貶明?

孫美斯


沒有見過幾個誇清貶明的,明朝是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在當時都是世界強國,用現代話講是發達國家。清朝有名的康乾盛世經濟,文化,人口也都不及明朝末期萬曆年間。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居安思危,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探討。

這裡所指的褒貶應該指的是明、清的軍隊,現有人褒清貶明的根本原因是;

貶明:明軍多次動用大量的軍隊才打垮了少量的敵人;如1521年明軍與葡萄牙軍隊交戰時以十三比一的兵力才獲得勝利(近11000比不到800)!

褒清:到了清朝.朝𨑳自高自大,思想封閉.腐敗,不太重視軍隊,特別是咸豐即以後,清軍的軍事裝備與西方相差效大,向軍隊投銀也不足,但是與敵交戰時.清軍誓死保國的精神沒有垮,如1841年2月上旬,英軍向虎門炮臺進攻,清軍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率部與英軍交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英勇犧牲,用生命捍衛了中國軍人的尊嚴!



荷韻蘭風


關於誇清貶明也好,還是誇明貶清也罷,我個人是都不贊成的。歷史嘛,還是要看的公正一些,就像題主舉得這個例子其實很好戳破。

有些人片面的看到明朝面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都能成功擊退,而清朝卻被西方人打成半殖民地,便提出清朝垃圾不如明朝這個觀點,著實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因為就時代而言,明帝國和清帝國面對的西方勢力,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從1517年開始,明朝官方第一次接觸到歐洲的海洋強國葡萄牙,一直到明朝滅亡,明政府主要接觸的殖民勢力無外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而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屬於大航海時代早期,當時的西歐人雖然可以憑藉著堅船利炮在海域世界稱王稱霸,但是在陸地上,西歐人仍然沒有能力挑戰老牌的陸權帝國。

整個16世紀的世界,還處在一個陸地霸權向海洋霸權的一個國度階段,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陸權最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仍然可以帶著大軍直奔維也納城下,而歐洲人缺什麼也做不了。就算葡萄牙能在海上大敗蘇丹的軍隊,卻也沒法在陸地上擴大據點。

再看看明軍所面對的西方勢力,都是些開拓者、武裝商人和少數的僱傭兵,並沒有直面歐洲的正規軍,當然,就憑歐洲當時的航海技術以及殖民據點來說,他們自己也沒有那個實力拉上一兩萬正規軍來中國搞事情。


在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這是海洋霸權逐漸壓制過陸地霸權的階段,但是這期間可以發現,雖然歐洲的軍事體系已經先進於老牌的老大帝國,但是無論是國力上還是後勤輸出上,英法荷一派的殖民強國仍無法戰勝老大帝國。且不說土耳其、波斯和印度,就是雍乾時期的清帝國,在面對英國武裝商船的騷擾時,也可以遊刃有餘的將它們擊退。

而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大爆炸使得英國人可以遠距離運送大量的正規軍隊,而高機動性的風帆戰艦和蒸汽戰艦又可以肆意攻打沿海城市,從而讓老帝國的軍隊在路上疲於奔命。

因為不只是清帝國,就包括離歐洲最近的裝備一點也不輸給西歐的奧斯曼帝國,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被英法俄揍得鼻青臉腫,更不用說自從消滅準格爾後獨自安逸於偏遠東亞的大清帝國了。

可以說,縱然把當時的明帝國換過來,給他們近代化的武器,在這腐敗落後的政府機構下,一樣會輸給歐洲人的利爪。

應該說,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仍然恪守陸權的老大中國必然會面臨著被西方勢力擊敗的那一天。因此抱怨無意,倒不如好好學習,讓中華重新屹立在東方第一的位置。


火器工坊


不請自來。

這個題目很搞笑,提問者不過就是想要吹明朝黑清朝罷了,不過很不幸,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正本清源,你吹什麼我黑什麼。

既然清軍面對西方列強全敗,那麼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作何解釋,清軍僅以38人微弱的傷亡斃傷了聯軍400多人,粉碎了聯軍侵佔大沽口的企圖,請問這是勝利還是失敗。

意大利強租三門灣,被清朝言辭拒絕,埃的美敦書也被清朝退還,調集海陸軍加強三門灣的防禦,最終粉碎了意大利的陰謀,請問這是勝利還是失敗。

時間再往前捯飭,清朝順治年間在松花江口大敗俄軍,擊斃兩百多哥薩克並擊斃其首領斯捷潘諾夫;康熙年間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大勝並擊斃首領托爾布津,請問這是勝利還是失敗,別告訴我俄國不是西方列強。

明朝在面對洋人的時候就全勝?不好意思,明朝面對的洋人都是武裝商人,典型的代表是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及葡萄牙武裝商人。

屯門之戰,葡萄牙人的六艘中式帆船打的明朝水師五十多艘毫無還手之力,最後葡萄牙人因為屯門島上物資告罄而成功突圍;料羅灣之戰荷蘭東印度公司13條武裝商船僅僅以損失兩艘100噸小船的代價,一共消滅了明朝水師200多艘戰船並焚燬了南澳,明朝還跑到巴達維亞向荷蘭東印度公司賠了一百多箱金銀;亞娘鞋之戰更有意思,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保安們兩度零傷亡佔領亞娘鞋炮臺,炸燬炮臺並擄走火炮,重創廣東水師,炮轟沿海城鎮,打的明朝不僅不敢加害滯留廣州的英國商人,還把英國佬行賄的禮金都吐了出來。

不過好在此時來華的都是歐洲武裝商人而不是歐洲正規軍,如果來的是正規軍我還真不知道明朝能被打成什麼樣。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史界觀點普遍認為清承明制,兩個朝代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是我認為明朝與清朝相似的只是形式,本質上完全不一樣。

不同的人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明朝與清朝的差別,是由統治者的不同決定的。

明朝的特點

明朝的統治者是漢人,在政治上處處透出漢人的特色。

1,華夏文明是原生的,也是開放性的。亙古至今從未中斷,漢人因此有著充分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上的自信,在我們漢人身上體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

對待華夏之外的人,我們充滿了驕傲,一直視華夏之外的人為蠻夷。中原王朝對外擴張,被稱為教化四方,外族融入被稱為歸化。

在對待外來的文明方面,我們也充滿了自信。對印度、中亞、歐洲的文明,我們總是持開放態度,兼收幷蓄,最後消化吸收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明朝時期,雖然政府很長時間內閉關鎖國,但是心態上、本質上仍然對外來文明持開放態度。

明朝後期,政府發現對外貿易的巨大利潤,就逐漸放開政策,經營遠洋貿易。

明朝與歐洲人打交道時,發現這些洋人的戰術、裝備有可取之處。就立即引進,對新東西的出現,沒有絲毫排斥、固步自封的態度,體現了真正的文化自信。



明朝天啟年間,中央專門派內行的徐光啟向葡萄牙人購買紅衣大炮、新式火槍。還想辦法邀請葡萄牙人的士兵入境,教明軍學習新式戰術。

2,漢民族是農業民族,看待土地價值,是以農民的角度出發的。能種莊稼的土地才有價值,不能種莊稼就完全沒有用處。

所以,歷史上中原王朝的軍隊多次攻佔境外的土地,最終又自行放棄了。

明朝時期對土地的認識,依然是如此。青藏高原在明朝的眼裡,就沒有直接經營的價值,最大程度也只能做為羈縻地區存在。

努爾幹都司同樣如此,明朝人覺得這裡是冰天雪地的蠻荒地區,不能種莊稼,拿在手裡只能賠錢賺吆喝,後來就乾脆放棄了。

3,漢民族長久的生活模式是男耕女織,生存所需,包括糧食、衣物等,都是自己生產出來的。不需要對外進行掠奪,所以沒有侵略性,不被逼到迫不得已就不會對外戰爭。

因此明朝有足夠自信心去接受外來文明,卻沒有太多的領土。

我們再來看清朝的特點

清朝統治者以曾經建立金朝的女真人為先祖,其實不然。他們的先祖,是比女真人更野蠻,落後的通古斯人。生活方式,以漁獵、互相之間的劫掠為生。

1,清朝統治者的野蠻。

清朝統治者進入人們的視線,是明朝成化年間。此時,努爾哈赤的祖先劫掠遼東的各族百姓,明朝成化帝出兵對其進行犁廷掃穴,只有幾個人逃了出去,其中之一就是努爾哈赤的先祖。

努爾哈赤崛起時,對女真人殘忍極了。無數的女真部落被努爾哈赤滅族,金人後裔完顏部落首領,被努爾哈赤直接斬首。

努爾哈赤背叛明朝後,在遼東半島進行殘無人道的殺戮、搶劫。原本繁華的遼東半島,人口減少了100多萬,成了千里無人煙的荒涼之地。努爾哈赤死臺,滿清經過長期的努力,都沒有讓遼東恢復到原來的繁榮。


入關後更是野蠻,搞了無數的屠殺事件,此次不一一列舉了,因為大家都知道。

2,清朝皇室在文明方面的不自信。

滿清皇帝,有數人以漢學家、中華正統自居,但是骨子裡是滿清的不自信。

清朝在文明方面,完全沒有明朝的開放。明朝晚期已經開始對西方科技進行吸收,被清朝中止了。以至於,鴉片戰爭時,清朝還在使用明朝的火器。

甚至,清朝還開歷史倒車。明朝軍隊,已經開始了火器的列裝。清朝統治者居然要求,不再列裝火器,反而“以騎射為本。”


滿清還禁止思想、輿論的自由。滿清的文字獄事件頻發,大臣以奴才自居,沒有發言的權力和勇氣,民間思想也被禁錮。

整個清朝,只有初期和晚期有思想家。初期的思想家是明朝遺留的,晚期是西方入侵所倒逼而出現的。

3,清朝的領土概念。

滿清統治者不是農耕民族,對土地價值觀與漢人是不同的。

滿清看來,放牧、漁獵都是生活方式的一種,只要是能有產出的土地就是有價值的,草原、沙漠都有價值。


所以明朝看不上的,清朝能看的上,在青藏高原、新疆、蒙古高原都拿到手裡,直接駐軍。

這些不同之處,使得明、清顯得如此的不同。明朝的經濟、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如此的好,但是對領土的擴張沒有太多的野心。清朝的社會各方面發展被禁錮,甚至顯得黑暗不堪,但是打下了廣闊的領土。

這些就是我對明清的看法。


德全不畏


沒有見過褒清貶明的,倒是見了特別多對明朝這個極其普通的王朝歌功頌德的。下面用一些數據來進行分析。

明朝在中後期武力已經日益荒廢,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也先生俘,庚戌之變韃靼俺答率軍入侵河套,圍困大同,在京師附近燒殺搶掠最終逼迫明廷開放邊關貿易,也稱為俺答封貢。明成祖五次遠征漠北,雖然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但也給予了這些遊牧部落一個沉重的打擊。武宗時期寧王之亂就不說了是朝廷內部的問題,對持蒙古小王子軍隊的時候雖然出動了20萬大軍僅殺了15個敵人,但畢竟沒有被別人欺負。這些是可以讚揚的,但不代表整個明朝,正如清朝前中期開疆擴土可以讚揚,後期的喪權辱國必被後人唾罵!

明朝和歐洲殖民者直接交手的戰爭。

明葡萄牙海戰

代表戰役:明葡屯門之戰 ——明葡西草灣之戰

雙方參戰兵力:

明軍:10000人

葡萄牙軍:近800人

時間:公元1521年到公元1523年

地點:廣東屯門,廣東西草灣。

結果:用時兩年,明軍大獲全勝。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

參戰雙方:明鄭大軍,荷蘭東印度公司。

時間:公元1661年

雙方兵力:

明鄭:25000人和部分臺灣軍民。

荷蘭東印度公司:1500人

耗時:九個月

結果:驅逐荷蘭人,繳納1500兩贖臺費,大獲全(can)勝收復寶島臺灣。

明英戰爭

時間:公元1637年

參戰雙方:明朝,英國東印度公司威德爾船隊於

事件:威德爾蓄意挑釁,燒燬三艘中國帆船,一艘大帆船,焚燬一個市鎮,搶奪了30頭豬。

結果:基本上沒有打仗,葡萄牙從中調停,威德爾賠償2800兩白銀,並繼續貿易。

總結

歐洲領先於世界的標誌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結束於19世紀40年代,也就是1760年 --1840年左右,而明朝於1644年就滅亡了。

而清朝在前期中期的開疆擴土表現極其兇猛,後期因體制和武器的落後被吊打。

如果任何一個朝代放在清末時期都不會有更好的結果,清朝尚且有莽荒之地可割,部分朝代只能割內地了,其結果非亡國而滅種。明朝兩百多年都沒有搞的蒙古問題,拿什麼搞列強,實在是讓人不能理解。



明清兩朝是中國兩千多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巔峰,任何一個朝代的封建化都沒有明清徹底。

如果沒有遇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許清朝還會延續。而明朝如果沒有滅亡也不會過渡到資本主義,所謂資本主義的萌芽也不過是在帝制下的曇花一現。如果僱傭關係屬於資本主義的話那我國春秋時期就有資本主義了,兩宋時期就是徹徹底底的資本主義社會了。明朝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只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即使還沒有威脅到皇權。(明太祖朱元璋)

以上觀點客觀論述,沒有貶低明貶清之意,全部為史實記載,如果有不一樣的看法還請下方留言討論。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簡單的說,明朝的皇帝認為明朝的天下就是他朱家的天下,想怎樣做就怎樣做,生殺掠奪全在己手。所以像殉葬·海禁·誅殺功臣·刪改孟子的〝民本學說〞等種種倒行逆施的惡政出現在明朝都不難解釋。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固然一姓之王朝,有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專制思想,但在實錢中,很多開明的皇帝都認識到隨意的〞生殺予奪〞並不能讓王朝長治久安。但明朝皇帝並沒有這種意識,任意誅殺功臣草菅人命幾乎貫穿整個明歷史,也使明朝具有比其它朝代〝安定期短動盪期長〞的特點。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明朝是個典型以小農經濟與主的社會,商業不發達,國家財政收入很少。這些微薄財的財政除了支付官員工資戰爭開支外,還要供養龐大的皇族宗室群體,當宗室群體變得十分龐大的時候,而國家財政收入又跟不上,最後沉重的稅收壓在農民身上讓農民吃不消,激起民變,造成明朝多如牛毛的農民起義。

沒有人美化清朝,歷史就是歷史,清朝可以享國近267年自然會經過強盛和衰弱,儘管清朝後期喪權辱國。明朝也是一樣276年的國祚也經歷了全盛時期和後期的腐敗,不然也不會有100多萬農民跟著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歷史需要的事尊重而不是美化,不能因為清朝入主中原而刻意貶低,也不能因為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族人建立的王朝而刻意推崇,漢族是中國的主導民族,但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滿族自古也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的美化。




山外小樓昨夜夢


明朝中後期,與西方列強交手的記錄不多,有記載的無非是:中葡屯門海戰,中葡西草灣海戰,中英虎門之戰和中荷料羅灣海戰。這些交手中,明朝所謂的“勝”,是存在很大水分的。實際上在十五十六世紀,西方殖民者在海外開闢殖民地時,並不直接派遣正規軍,其武裝人員大多是商人或者海盜等非官方人員。明朝的對手,大多是這些人。

不妨簡單覆盤以下明朝所謂的“勝利”。需要說明的是,明朝在屯門和西草灣的對手葡萄牙,雖然是新航路開闢的先驅,但當時葡萄牙的實力在歐洲是排不上號的,一來是因為伊比利亞半島直到十四十五世紀才從穆斯林的統治下解放,葡萄牙當時獨立的時間並不長;另一方面,葡萄牙完全被西班牙包圍,與歐洲其他國家相對隔絕。當時歐洲強國林立,英國,法國,西班牙,瑞典,普魯士,要說強國,葡萄牙是絕對排不上號的。

屯門海戰,發生與明朝嘉靖初年,當時葡萄牙在明朝東南沿海已經侵擾許久,正德年間由於正德皇帝對葡萄牙“番僧”的寵信,再加上其本人並不重視,所以葡萄牙人越加放肆。嘉靖繼位之後便派遣汪鋐去驅逐葡萄牙人。交戰雙方的實力差距很懸殊,葡萄牙只擁有武裝船隻(非戰船)五艘,船員一共七百餘人,大多不是正規軍;而明朝前後一共投入兵力一萬多人,出動戰船五十多艘。這場仗,明朝可謂佔了天時地利人和,但在第一次進攻之時,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明朝軍隊居然被葡萄牙的火力擊退;汪鋐總結了教訓,在南風起時以五十艘戰船,火攻葡萄牙船隻,方才毀掉其兩艘,剩下的三艘葡萄牙船隻順利逃跑。

一個大帝國的正規軍,在握有絕對數量優勢且在主場作戰的情況下,被葡萄牙的武裝商船搞得如此難堪,歷時一個月才勉強擊退之,如此戰績,實在不值得誇耀。

西草灣海戰,亦是發生在葡萄牙與明帝國之間的戰爭,關於這場戰爭的記錄不多,但其過程大概如此:經過上一次屯門之敗後,葡萄牙人再次來到明朝。但此次葡萄牙人宣稱是來進行和平交往的,渴望與明朝建立外交關係。其長官哥丁霍在率領五艘船隻來到中國港口後,主動拋錨,求見明朝地方官,力圖避免衝突,沒成想,明朝軍隊沒有搞清楚狀況,看到來者白皮膚捲髮,立即開炮攻擊,於是明軍“大勝”葡萄牙。這次,是真的“大勝”,因為對方自始至終就沒想動手。

當然,明朝還與當時的海上強國英國交過手,是為虎門海戰。這場戰爭,如果從源頭上看,實際上是葡萄牙造成的。當時英國人的航海事業起步不久,好不容易來到東方,想打開明朝這個大的市場。於是,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威德爾率領四艘雙層甲板的武裝商船,開赴廣東,結果葡萄牙人為了阻止英國人搶他的生意,於是騙英國人說,廣東官員非常歡迎英國人去廣州做生意。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英國人以為他們可以做生意,結果葡萄牙又告訴明朝,這幫人是來侵略的。由此,戰端開啟。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四艘商船上,大多是東印度公司的僱員,和想發財的商人,畢竟他們本意是來做生意的,只有極少量的海陸軍成員。

八月十二日,威德爾開始了進攻。英國武裝商船活力完全壓制住了明朝的虎門炮臺,英軍甚至一度準備登陸去搶佔炮臺;九月十日,明朝軍隊想用火攻,結果由於英國炮的活力強,射程遠,火攻根本打不了;十九日,明朝再次吃癟,被擊沉三艘戰船;21日,英國索性直接在商船的火力掩護下,佔領了亞娘鞋炮臺。明朝眼見無法取勝,於是不得不請葡萄牙人來調停。至於有些網文所說英國後來賠款二千兩白銀,這純粹是子虛烏有,根據英國人的說法,葡萄牙人建議他們這麼辦,但他們沒給;根據葡萄牙人的說法是,明朝官員委託葡萄牙人向英國人索要賄賂,大概是想找個臺階下,英國人只要給錢就讓他來做生意一。結果英國人挺傲氣,生意也不做了,錢堅決不給。

至於料羅灣海戰,荷蘭人的船隻只有六艘,同樣是武裝商船,其餘的是海盜劉香的烏合之眾;鄭芝龍方面,則是傾巢出動。就這樣,鄭芝龍面對荷蘭這六艘船,毫無辦法,經常出現一艘荷蘭船擊毀明朝戰船四五十艘的記錄,具體的記載,在《荷蘭人在福爾摩沙》一書中有很詳細的敘述。

通過以上簡單的覆盤,可以得知,明朝面對的敵人大多是西方的武裝商船,即便如此,其戰績也是非常不忍直視,尤其是虎門海戰,明朝正規軍被英國的武裝船隻打得如此狼狽,以至於連炮臺都守不住。

但清朝時期,其面對的西方勢力,絕非武裝商船這麼簡單,而是真正的正規軍。鴉片戰爭之中的對手英國,在此戰爆發前的二十多年前,曾經大敗美軍,並且火燒了白宮;在歐洲,屢次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說英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一點不為過。這樣的對手,清朝戰敗了,也無可厚非。正因為清朝在前期敗給的都是英法俄美這種世界強國,所以列強遲遲不敢對清朝宰割得太過分,因為其的確忌憚清朝。況且,在鎮南關,清軍實打實擊敗了法國的正規軍,這也說明了,但凡指揮得當,清軍不是沒機會。

因此,如果拿明朝西草灣一類的“大勝”,來證明明朝強於清朝,顯然是不客觀的。


庭州行者


明朝勝利的原因有兩個:明朝海軍的強大,以及西方的相對弱小,或者說沒有把侵略重點放在明朝。

比如1521年明葡屯門之戰,明朝的參戰兵力有一萬人,葡萄牙只有七八百人。


也有規模大的,比如明荷料羅灣海戰,可以說這場戰爭的規模一點不遜色於鴉片戰爭,明朝先後投入150艘戰艦,數萬名士兵;而荷蘭方面,派遣數十艘最新式配有加農炮的戰列艦,雙方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

最終的結果是明朝取勝,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戰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

還有明英戰爭,英國人見葡萄牙和明朝進行貿易往來,也想打開中國市場,不過此時據料羅灣海戰發生不久,明朝對荷蘭人可謂是一點好印象都沒有,而葡萄牙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汙衊英國人是荷蘭人,於是明朝就拒絕了英國人的請求。

後來打了一戰,英國人大敗,賠了2800兩白銀。

至於晚清,個人感覺跟西方人不在一個層面上,加上體制的腐朽,敗給西方人也是很正常。

而誇清貶明,只是個人觀念的不同,畢竟有喜歡明朝的,自然也有喜歡清朝的


金兔歷史


這種簡單的成敗論是非常可笑的。

明朝時來到中國沿海的西洋各國武裝商船都是手工業時代的產品。雖然其船載大炮的射程和準確度都比明朝小炮優勢很大,但船體仍是木材建造,易被火攻;船大而笨重,其速度和靈活性都比明朝的小型戰船要差,易被小船靠近;都是帆船,無風不能行動,在近海無風時易被明軍划槳小船靠近。另外船載士兵的數量也非常有限。這些弱點,就成了明軍取勝的關鍵。

縱觀明朝與西洋各國在中國沿海的全部戰例,幾乎明軍取勝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火攻。明軍小炮對西洋大船的毀傷能力不足,所以用炮取勝的戰例幾乎沒有(除了對付與洋人合作的中國海盜,海盜船都是小船小炮)。明軍一般會利用黑夜、大霧或其他欺騙手段,以絕對數量優勢的小型戰船偷偷靠近洋人大船,以小炮與其對攻,吸引其炮火,承受著被擊毀的損失,掩護火船迫近。只要有一艘或幾艘火船衝到西洋大船下面就立即開展火攻,燒燬其一艘或幾艘大船就可迫使其剩餘船隻投降或逃跑。而這種戰法,自己的戰船和人員損失也是巨大的。

所以,明軍每一次取勝都很不容易。明軍之所以能夠取勝,是因為那時西洋武裝商船並沒有對明朝小型戰船形成絕對優勢,明軍仍可靠數量優勢和火攻取勝。

但是清朝與英國發生鴉片戰爭時,清軍的戰船水平僅比明朝小有進步,比如出現了鐵模鑄炮、車輪船等,但仍屬於手工業時代產品。而英軍主力戰船已經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艦載火炮又小又輕便靈活,但射程更遠,準確度更高,破壞力更大。戰船上還裝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曾經一枚火箭擊毀一艘清軍沙船。主力戰船都是速度很快的蒸汽動力鐵殼船,清軍小炮擊中其船體也不能造成破壞,又無法靠近其船身進行火攻,只能成為其良好炮靶。

所以,清末時,英國戰船已經與清朝戰船形成巨大代差,體現的是英國近代工業對清朝傳統手工業的絕對碾壓,清軍沒有任何取勝希望。

所以,明朝的勝,與清朝的敗,根本不是一個水平的戰爭,沒有任何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