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前线医护日志|“院士速度”!一天两个危重症患者拔管成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阚文婧 魏彤 冼乐武

讲述者:韦伊尔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副主任医师支援地:武汉驰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西院区ICU

武汉这两天天气出奇的好,阴霾散尽,阳光明媚,空气中似乎都透露着喜悦的气息。

昨天下午,经过详细评估,我们广东医疗队认为11床病人已经达到停机拔管标准。

前线医护日志|“院士速度”!一天两个危重症患者拔管成功

患者拔管成功,医生办公室全体人员鼓掌庆祝,韦伊尔医生(左5)和李仕成医生(左3)

11床的患者金姐(化名),1月28日发病,2月5日转入我科抢救,这是自我们广东医疗团队整建至接管协和医院西院区ICU后收治的第一批极危重病人之一。

病人入科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心肌损伤、多个脏器功能不全。当时,因为她气促,已经完全无法言语,与现在可以轻松和我们聊家常的状态截然不同。

为了能绝对保障拔管的安全性,从拔管时医生所佩戴的正压头套,拔管后衔接的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以及期间可能需要用到的药物,甚至小到气管导管丢弃时需要用到的黄色垃圾袋(拔出来的气管导管属于感染性垃圾,需放置在专用的垃圾袋里)都准备齐全,经反复逐一查验,无一遗漏。

从病人到医生,从病床到病房,每个微小细节都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才能确保病人拔管安全,医生无感染风险,病房无受污染的风险。

经历这场战役,令我的感受更为真切,身为医者,不仅需要“医病”更要懂得“医心”。

我们知道,病床上这位在死亡线上顽强挣扎的金姐,病房外的丈夫和子女一直是她的牵挂和精神支柱。金姐知道今天可以拔管了,除了想念家人的心情更加迫切,难免还有点紧张忐忑和害怕。

拔管之前,为了缓解她的情绪,我们让金姐与她丈夫进行手机视频连线,让她感受到家人的鼓励。果然,金姐心电监护上原来显示增快的心率,慢慢缓和了下来。

一切准备就绪,当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医生的声音“现在准备开始拔管”,我的心揪了起来,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了拳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屏幕,心情跟着病人的一呼一吸而起起伏伏(为了减少拔管可能造成的感染,需要控制拔管现场的医务人员人数)。

吸痰、松气囊、再吸痰、拔出气管导管、吸氧……大家配合默契,动作如行云流水,看着监护上血氧饱和度从92%逐步升高,然后稳定在98%,病人呼吸平顺,生命体征稳定。

终于,病房和办公室从一阵沉默中,突然爆发出欢呼“拔管成功了!”所有人的心头大石终于都落下了。

金姐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难掩喜极而泣的泪水,“非常感谢你们!”

我们做到了!我们成功了!就像我们给她在病床旁写下的卡片一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全家团聚!”希望金姐过渡期平稳度过,早日平平安安出院,实现一家团聚的愿望。

前线医护日志|“院士速度”!一天两个危重症患者拔管成功

队员们为每位清醒的患者都写了鼓励话语的暖心卡片

这时,放松下来的自己,才发现掌心都被指甲压出了印子。大家都太不容易了!整整20天,我们治疗组每时每刻都紧盯着她的各组数据——床旁监测的数据、实验室数据、影像学动态变化等,及时记录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这一个体化治疗更精细、更精确。

这期间,每当她出现任何的病情变化,大家都顾不得下班,反复把她的病况与治疗方案拿出来仔细推敲讨论,不断地一点一点修正。

我们还利用网络请钟南山院士进行远程会诊、经过院士的多次查房,钟院士对我们的治疗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治疗措施进行了细微调整……就这样,经过大家锲而不舍地努力,我们一步步把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拉了回来。

前线医护日志|“院士速度”!一天两个危重症患者拔管成功

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ICU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远程会诊讨论商榷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方案

很快,又一个捷报传来,19床的病人也顺利地离开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导管。我们的领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副院长动容地说:“一天两个病人拔管成功,‘双黄蛋’,真是院士速度啊!”

病人成功拔管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心中充满斗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