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怎麼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用“CD模型”試試

對於職場人來說,如何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無解的話題。每個人在職場的發展軌跡基本上無跡可尋,但是又有很多人依照一定的規則來規劃自己的職場道路,於是職場規劃成了百家爭鳴的狀態。

有人成功了,職場道理走的異常順利;也有人失敗了,職場道路上跌跌撞撞,到最後發現,連公司安排的基本任務都完成不了,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怎麼正確的設定工作目標,並有效達成?

怎麼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用“CD模型”試試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引入一個職場案例,讀懂案例以後,再結合理論進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

不會正確設定工作目標,只能淪為最不起眼的小兵

這事是小編我親生經歷的事,可信度為100%。

2014年12月份,我通過社招進入了中國電信旗下一家子公司,雖然是子公司,但是所有的薪資,福利,規章制度都和中國電信一模一樣的,所以我也算是進入了國企大廠。

和我差不多時間進去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嘴巴會說,但是技術不太好的小北,還有一個是技術厲害,但是悶頭悶頭的阿興,而我是有些技術,也有點管理經驗的2年職場小兵。

我們三人被編入了同一個項目組,做的是同一個項目,工作職責也是一模一樣,但是後來的命運卻不太相同。

不同發生在一年以後,小北因為嘴巴厲害,做了對接各地市開發人員的專線組長;阿興因為技術好,做了開發組的一個小兵;而我因為這也懂點,那也會點,被領導提拔,組建了測試組和運維組,當了兩個團隊的負責人。

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尤其是阿興,還只是小兵,我認為自己有兩點做的比他好:

<strong>第一,敢於抓住機會。因為部門想要組建自己獨立的測試組和運維組,中心經理訊問了中心剛剛進入公司2年以內的12個人,沒人敢接這活,最後才是我,其實我也不會,不過我接了,管他什麼,做了再說;

<strong>第二,懂得規劃工作目標。在還沒有組建這兩個組的時候,我們的工作都只是對接各地市的開發人員,但是我能把所對接的開發人員的開發任務進行分類整理,規劃出每一階段他們要完成的任務量和緊急程度,然後才分配給他們,這樣工作目標很清晰,完成進度也顯而易見,這一點領導很讚賞。

由此可見,懂得規劃工作目標,對於有效完成工作任務行之有效。但是現實職場中很多人並不會規劃,每天都是等著任務到達,或者填鴨式的吸收任務,然後喝胡辣湯似的不分三七二十的就動手做,最後出來的成果也和胡辣湯差不多,一塌糊塗。

怎麼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用“CD模型”試試

那麼如何有效規劃工作目標了?我們不得不說說著名的<strong>“CD模型”,接下來給大家解析這個模型!

關於“CD模型”的一系列解讀

  • 1,員工裸辭的背後是價值沒有體現

領英(LinkedIn)發佈的“2019年度求職體驗調研”顯示:

2019年有超過一半的職場人選擇裸辭,在總換工作人數中,佔51.2%。這51.2%中間又有佔比46.5%的人選擇裸辭的原因是因為領導、團隊、薪資及工作量不滿意。

其實這份報告的背後,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問題,辭職確實是因為領導,團隊諸多因素,但如果深挖,我們會發現,其實最核心的原因都是源於員工自身問題,是因為員工在工作中不會規劃工作,沒有完成目標,在公司不能實現價值,得不到對應的福利待遇,才會有裸辭的出現。

  • 2,行之有效的確定工作目標需要藉助“CD模型”
  • ①什麼是“CD模型”?

“CD模型”的沒有明確的定義,也叫職業發展模型,是古典老師在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職業生涯診斷工具。

這個工具可以通過對員工的<strong>自身能力、自身需求、職業要求、職業給予四個維度的診斷,迅速定位員工職業盲點,找到解決職業發展的途徑,尤其對員工如何定位工作目標效果更佳。

怎麼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用“CD模型”試試

  • ②“CD模型”有兩個模式

在古典老師的理論中,“CD模型”的核心是價值交換,存在兩個循環驅動的模式,分別是自我客觀條件和主觀感受,只有把這兩個模式理解清楚,我們才能正確知道工作目標如何確定,分別來說明:

  • 客觀條件能不能驅動資源,決定外導向循環是否會形成

這句話要怎麼理解了?可以分別來說,但是要結合員工自身擁有的4個維度來解讀。

<strong>首先自身能力和職業要求,比如說個人的數據處理能力,軟件編寫能力,這樣的能力可以讓你勝任軟件開發的工作,簡單理解為:工作能力決定了職業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匹配什麼樣的工作。

這就屬於客觀條件驅動自身資源。

<strong>然後是自身需求和職業給予,這兩者的關係就是企業提供的職業所給予,是不是能滿足自身需求,如果滿足需求,那個人就可以選擇這個職業;如果不滿足,個人會去到其他的企業,找滿足職業要求的職業,這樣一來外導向循環就形成了。

綜合起來說,當自身能力和自身需求這兩個客觀條件有資源滿足時,去其他企業找工作這個外導向循環就不會形成,反之就會形成。

這裡有一點就很清晰,如果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清晰,我們就不會匹配到滿足自身能力,自身需求這兩個資源的職業要求和職業給予,我們的職場道理會很不順暢。

  • 主觀感受的期望值能不能滿足,決定內導向循環是否會形成

這一點就非常好理解了,從個人角度出發,自身所擁有的能力,和自身的需求必須是由自己內心出發的,會存在一個期望值,這個

期望值能不能滿足,需要靠企業提供的職業需求和職業給予來決定。

如果期望值能夠滿足,說明個人職業發展道路是正確的,規劃是清晰的,那麼在員工的內心,會存在一個內導向循環,也可以說是正能量循環,員工內心會覺得這個企業值得奉獻個人的能力。

如果期望值不能滿足,個人就會從外導向循環開始,把期望值的滿足途徑看向其他企業,這個時候員工心裡的內導向循環就不會形成,個人的職業發展道路需要糾正。

可以肯定一點的是,看一個員工工作目標是不是明確,可以從他的主觀感受和期望值著手,看看他願不願意讓內導向循環形成,願不願意奉獻自己的個人能力。

搞懂了“CD模型”對個人職業目標確定的影響,我們可著手思考如何在實際工作中確定正確的工作目標了?

怎麼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用“CD模型”試試

如何正確確定工作目標?

在“CD模型”模型中我們知道,正確確定工作目標需要考慮4個維度,其實這4個維度有兩個不用考慮,那就是個人需求和職業給予,為什麼這麼說了?

如果你已經在企業中工作了,說明個人需要得到了滿足,職業給予是可以讓你的主觀期望值得到滿足的,那你剩下需要考慮的就是如果通過個人能力來滿足職業需求,這就要你能夠在工作中會確定工作目標?

怎麼做了?方法3個:

  • 方法一:提升自我能力

自我能力包含的範疇很廣,在職場中,根據職業需求,我們最需要提升的就是技能,當然其他的比如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管理能力等等都是要提升的,但是

只有強悍的技能才是我們職場生存的根本。

而技能又包括<strong>軟技能和硬技能,拆開給大家說:

硬技能,就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比如軟件開發中的代碼編寫技能,文檔處理中的EXCL函數處理技能,這些都是工作中要用到的硬貨;

軟技能,有不確定性的因素存在,要根據實際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來確定,比如你是做銷售的,就要求你的溝通能力好;你是做社區諮詢的,就要求你的知識貯備能力好。

只有把這兩個能力提升以後,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有效確定自己能做什麼,會做什麼的,目標才會更加清晰。

  • 方法二:規劃分類工作類目

能力提升了,工作效率會更高,但前提是你懂得分類工作,不能把工作搞的和胡辣湯一樣,亂七八糟,而是應該像華夫餅一樣,有格子,有條紋。

所以學會分類總結是一個好辦法,可以把工作按照難度和緊急程度分類,確定好哪些最難做,哪些最緊急,依次排列,這樣區分以後,一件一件完成,工作目標就會很清晰了。

這個辦法是很多項目管理人士最基本的技能,尤其是開發類的項目,必須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區分,這裡就要提到一個很著名的發展—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中把工作按照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組合分成四個象限,然後在結合時間重要性對工作管理,達到有效劃分時間和管理工作的目的。

  • 方法三:立刻行動拒絕拖延

前面說到的四象限法則對工作緊急程度的劃分也包括4個點:

馬上做:如果你總是有緊急又重要的事情要做,說明你在時間管理上存在問題,設法減少它。

計劃做:儘可能地把時間花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這樣才能減少第一象限的工作量。

授權做:對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的處理原則是授權,讓別人去做。

減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儘量少做。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已經通過四象限法則確定好了工作目標好,就要立刻行動,拒絕拖延,只把緊急的,需要馬上做的工作處理完成,才不會影響到後面工作的進程,這樣你的工作才會順利進行。

怎麼確定工作目標並完成?用“CD模型”試試

總結一句

實際工作中,我們總是會搞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在看這篇文章之前還不清楚,看完以後,不妨先嚐試理解“CD模型”,然後再試試用四象限法則來取得工作目標,這樣你對工作目標會更加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