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防控中的最美逆行者——霍山县疾控中心江超同志先进事迹

江超同志是广东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高材生,共产党员,为了家乡建设,为了照顾父母,他婉拒了多所外地大城市单位的offer(录用通知),毅然回到小城霍山。在疾控中心工作的几年里,江超同志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慢性病管理工作,他业务提升很快,与人相处大方友善。长相上看似还是稚气未退的学生娃,实际上已是工作重担一肩挑的地方病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的副科长。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一打响,江超等一批业务棒、身体壮的年轻人率先进入了第一梯队,成为了一名流调队员。就这样,这个爹疼娘爱的惯宝宝,这个当爹不久的小爸爸,义无反顾的离开了温暖的家,用他的专业知识、用他的笔,化成了一杆杆投向冠状病毒的标枪

流行病学调查对江超来说是新工作,但他学得快,运用得好,很快由新手秒变成老兵。随着战事的逐渐紧张,江超同志也在不断成长,他的岗位也在不断变化:流调队员、流调队长、外围流调员、疫情分析专家。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工作重要的一环,调查人员需要进入隔离病房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等患者面对面交流以获取准确详实的信息,为接下来的防控工作提供具体可靠的情报。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他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先与患者沟通好感情,消除他们的戒备心里,然后慢慢问,细细记,其间不忘对患者的同情和指导,常常在病房一呆几个小时。待到脱下层层防护服,汗水淋漓湿透衣裳。他不是先洗澡先吃饭,而是赶紧写出流调报告。遇有信息不详的,他一遍一遍打电话询问,询问患者,询问患者家属,询问密切接触者……有一例老年患者,记忆不清,讲话含混,他在写报告时发现疑问,无法电话沟通,当时已经深夜十一点,他穿上装备再次进入隔离病房,补充调查到凌晨两点。春寒料峭,夜露寒凉,挡不住他对查找可疑传染源的热情与执着。

为了弄清多个确诊病例之间的联系,指挥部安排他和几个老前辈一起,深入患者曾出入的饭店、商场、居住小区、所在村居委会等现场排查周边武汉返乡人员、可疑线索,查找传染源。他们一丝不苟,脚步几乎遍及整个霍山城区,短短的两天,向防控指挥部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集中医学观察点进行密切接触者调查,他从上午十点半到下午三点半连续工作五个小时,好像变成了个机器人,可以做到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他事先做了多少准备,工作中忍受了多少痛苦,他的战友都知道。

他说工作上的苦不算啥,最揪心的是有病的老妈和幼小的娃。闲暇时间才能和家人视频通话,他惊喜地发现,九个多月的女儿已经长出了3颗嫩牙。虽在呀呀学语,但父女连心,江超读得懂她的眼神,听得懂她的话。这是一位老同事看到他视频聊天时写下的《父女对话》:

“父:

对着视频咿咿呀,

父女隔空在谈话。

多天不见你可乖,

话语凝噎泪欲下。

女:

前世的情人九个月的娃,

水汪汪的眼睛红脸颊。

别人家里好温馨,

爸爸你咋不回家?

父:

病毒猖狂虐华夏,

全民奋起消灭它。

疾控乃是先遣兵,

调查分析责任大。

女:

爸爸安心搞调查,

我在家里乖乖哒。

待到驱魔成功日,

我们接你回家家。”

顺口溜式是文字,也许会让文学家们笑掉大牙,但这是疾控人最真实的写照,是

疾控人对社会最诚挚的表达

2020年的春节是这样的特别与难忘。从农历腊月廿九(2020年1月23日),江超所在第二应急小分队第一次出征, 日日夜夜的坚守和战斗,新冠病毒由猖狂到偃旗息鼓,疾控人的斗志由忐忑不安到士气高昂。战斗还在继续,疾控人逆流而上,流调报告就是杀向病魔的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