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为什么刘邦的部下很多都反叛?

流浪的历史


刘邦的手下其中,韩信,彭越,英布都被杀害,这三人都不姓刘是诸侯王,第一个牺牲的就是燕王,在刘邦刚称帝的时候就说他是谋反把他给消灭了,接着就是韩信,在刘邦得到天下的第二年被抓获了,也是同样的罪名说是他要造反,大概过了五年的时间,刘邦的夫人觉得在打牢里面的韩信不能留着,就用了计策把他害死在了长安宫中,还株了韩信三族,刘邦的心思很是多疑还很残酷,就变得将士还有大臣们都心里恐慌,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死掉了,有的甚至被逼的没有办法开始了造反,韩信就是在害怕这一点,才投靠的匈奴,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躲掉被杀死的命运,跟他一样的还有刘邦的心腹,也是被逼造反戴上了这些罪名,在公元前196年的时候,一名大将被逼造反,彭越的部下就劝过他要一起跟着谋反,只不过彭越最后没有答应,不过最后还是死了。


图图LY


韩信在临死前有一句很著名的话,绞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也揭示了当时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对待功臣们的杀害。这其中刘邦他也有自己的需要,去杀戮这么多的有功之臣,以下我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刘邦的嫉妒心强

刘邦出身于草莽,他的起点很低,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才能。他能取得天下,以靠着谋士志士。他也曾说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向千里之外运筹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刘邦能取得天下,它是依靠这些能人,但是他心中也会多少有嫉妒。



比如说,一天,刘邦和众将士们一起谈论用兵之事,刘邦就问韩信,如果我来带兵打仗,我最多能统帅多少人?韩信就耿直的说,大王最多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转过来又问韩信,如果让你来带兵打仗,那你能统帅多少人?韩信就感觉的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让刘邦在众将士面前下不来面子,也是刘邦嫉妒心加强。



第二个原因,将帅们的功高震主

如果提到刘邦刚开始建立大汉王朝,他就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其实这些也跟功臣的做法有关。历史上每一次刚刚建立王朝都会出现很多的骄兵悍将。



那大汉王朝也是如此。其中给刘邦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韩信,为大汉王朝的建立韩信,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韩信选择了刘邦,最后刘邦才得以取胜,韩信在各诸侯面前的威望也是很高的,刘邦就分给了他齐国分地,韩信可能会认为他的功劳不仅仅如此,不能让一块小小的其力就能打发了他,并且韩信他的军队可都是精锐,都是历经过大小争战,再加上韩信他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他认为他是可以来胁迫刘邦,但是最后他却被吕后给弄死了,其实刘邦是很害怕的,害怕这些人握着兵权来威胁他。



总结

刘邦刚刚建立大汉王朝就要屠杀那么多的功臣,其实他是为了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心里面的嫉妒心,也很害怕这些工程们的功高震主。


经济战略


刘邦起于草莽,作为一名基层的亭长,管理一条街道,总共十来里。平时能收点赋税,维持点地方治安,要文没文采,要武也没力气,好像除了跟狐朋狗友喝酒吃肉,吹牛皮,遛狗斗鸡以外,表面上还真不好找不到什么长处。

 

但是刘邦能成事,表象下的优点远胜常人。比如关键时刻,总能做对选择题。沛县起兵,萧何、曹参的职位都比他高,不敢出头,他敢。楚汉之争时,韩信趁火打劫,要挟他封“假齐王”,刘邦答应了。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彭城大败时,50万的汉军被项羽的3万骑兵撵的犹如丧家犬,甚至他把老爸和老婆都弄丢了,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创业初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臣宿将”愿意跟着他呢,归根结底是他有带头大哥的气质,做人好爽,不吝惜官职钱财,有妞给妞,有钱给钱。

 

为什么后来又有人反他呢,一是出于维护权力,二是称王以后有了私心,猜忌心在做崇。说到部下反叛的原因,其实刘邦和项羽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天下初定,谁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凭啥当年睡一个炕头的兄弟,他能当皇帝,我不能呢。西楚霸王项羽有人发,刘邦同样有人反,都想皇帝位你家做做,我家也做做。这其中在西汉初期造反的人里面,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被逼无奈,平心而论,刘邦其实比朱元璋仁慈多了。

 

刘邦被杀的部下中,有三个最出名,对刘邦的直接威胁也最大。韩信善用兵,但情商差,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加上早年创业时,没少坑过刘邦,属于自己作死。英布这个骊山囚徒,天生匪气,循规蹈矩的正经人压不出他,造反是迟早的事。彭越反,是因为刘邦遇到陈豨叛乱,叫彭越帮忙讨伐,结果彭越不鸟他。这还得了,刘邦是皇帝,彭越是下臣,天子都主动发话了,你却当做耳旁风,不拿你开刀都对不起那一群围观看热闹的朝臣,灭彭越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典型的政治因素。

 

还有一个造成部下反叛的主因是猜疑,刘邦创业成功做了皇帝,与从前的兄弟有了隔阂,兄弟们有点怨言在所难免,天下初定,礼仪本尊还没有确立,虽然刘邦是皇帝,但其它人一时还转不过弯,需要时间适应。加上刘邦也是人,怕别人联合起来反他,称帝后,就连很早跟随他的萧何,以及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樊哙他都有怀疑,甚至起了杀心。可能这就是老糊涂了吧。还是张良看得明白,即使自己功劳大,早早的就外放游山玩水,躲祸“追仙修道”去了。

 

刘邦虽然动手杀了几个功高震主的武将,但也放过了不少人,这一点上比那个薄情寡恩的明太祖要强,他只对有直接威胁的人下手,彭越、英布、韩信、陈豨被杀,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力,而平安度过了风险期的陈平、周勃等人,后来帮了刘家大忙,替刘邦抢回了被吕氏拿走的汉家天下。





米缸搂着麦芽糖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开始闹革命,连他自己都沒料到最终竟能黄袍加身,当上了惟吾独尊的皇上。

坐龙椅的感觉太好了,好得都有点不真实了。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啊。刘邦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很清楚的,他自己也说过“夫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论才能,他手下的能人太多了,张良萧何韩信先不去说他。就是英布彭越和陈稀这样的人物,随便拎一个出来,刘邦都得甘拜下风。在刘邦看来,这些人就像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把利剑。他们多存在一天,自己的危险就多增加一分,如果一旦自己不在了,谁又能镇得住这些虎狼之士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能随随便便宜了他人。

对刘邦来说,除掉这些人才最保险。可张良从天下局势大定后就一直闭门不出,成天求仙问道的,一介文人手中无兵,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且由他去。萧何这老小子现在学坏了,竟然干起欺男霸女,抢占良田的勾当来了,看来这老家伙也就这点出息,对江山社稷威胁不大,先放一边看看再说。

可剩下的那些开国的王侯将相是真的让刘邦头疼。这些家伙沒一个是省油的灯。

嗅到危险味道的燕王藏荼先反了。刘邦很快就平定了此次叛乱。刘邦也开始加快步伐,加紧清理自己眼中的那些危险分子。

宾客众多的赵相 陈稀被刘邦盯上了,在刘邦的看来,这人真是太危险了。刘邦自己当初就是在曹参、灌婴和周勃等狐朋狗友撺掇帮助下,才敢扯旗造反的。今天的陈稀与当初的自己太像了。所以刘邦必须得拿他开刀了。

沒有选择的陈稀只能反了。

陈稀的反叛连累了韩信和彭越,在沒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彭越和韩信先后被杀。曾经叱咤风云的韩信和彭越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是他们自己做梦都料想不到的事。

韩信和彭越的被杀也直接逼反了英布,感觉危险就在眼前的英布索性放手一搏。但很快也失败了,不久也被杀害。

汉初三大将韩信、英布、彭越竟无一善终,且都被诛灭三族,刘邦下手之狠,令人瞠目。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闹剧在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的重复上演。





大河桥下流


反叛都是从一开始的忠心与归顺开始,出于人的本性能够为了一个统一目标同仇敌忾,共患难,但共富贵确难以做到。汉朝历史上共计统治了407年,算是一个比较长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其中从西汉建立前后的近10年发生了众多的惊天大事,特别是作为战功赫赫的三大名将及一帮异姓诸侯的命运让人唏嘘。

从时间轴上来说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

西汉第一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是西汉时期唯一一位”王侯将相“齐集一身的人。汉朝建立后因韩信军中威望颇高同时畏惧其才华,遂借口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公元前197年刘邦亲征剿灭陈豨叛军,韩信告病未随亲征,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被关在笼子里用布盖上,被一群宫女用竹竿捅死),夷其三族。正所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二位就是梁王彭越。

西汉开国功臣,秦末聚兵起义,后率兵归顺刘邦,他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使用游击战术的军事家,是游击战术的始祖(有了彭越的游击战袭扰和韩信的合围,才最终让项羽兵败)。因战功彪炳被奉为西汉三大名将之一(韩信、英布、彭越),因功封为梁王(山东菏泽定陶区)。彭越同样因为刘邦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亲自出征,被刘邦疑有叛心遂抓了彭越,后被免死罪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在去流放之地的路上碰到吕后,哭诉自己清白想回故乡昌邑,吕后表面答应帮其说情实则骗他一同返回长安,同时向刘邦谏言不该把他流放蜀地留以后患,不如杀掉。后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

第三位淮南王英布。

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后来被赶去修秦始皇陵墓,因与江湖人士来往密切,做过一段时间山贼,后被项梁招募帐下,被项羽提拔封九江王。后面开始了叛逃的人生,叛逃了项羽,辅佐刘邦,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建汉后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汉,反叛原因是吕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当年夏天又杀了梁王彭越,还剁成肉酱赐给诸侯,作为为数不多的异姓诸侯英布害怕灾难降临到他头上,所以铤而走险造反。后在庸城一战失败,战败逃往妻子娘家投奔长沙王吴臣,因反叛之名已实担心招惹麻烦,于是吴臣在鄱阳湖东边一个叫兹乡的地方将其暗杀,一代英雄就如此丧命!

自己最得力的三员猛将相继死后,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回了一趟故乡沛县,宴请四方乡亲连开十日之久,在这场酒宴上刘邦的传世之作诞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位燕王卢绾。

卢绾是刘邦老家发小,从小一同长大(与刘邦同一天生日)后来跟随刘邦起义,战功也有不少后被封为燕王。剿灭英布后刘邦班师回朝,突然有消息说卢绾有与叛贼串通嫌疑,就招其来长安接受调查,因有前面三位大将的结果,韩信、彭越、英布等皇族以外的王先后遭到肃清,只剩长沙王吴臣与燕王卢绾,卢绾不敢前去就坐实了反叛之名,遂派樊哙讨伐卢绾,刘邦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诛之!“,卢绾兵败后奔走匈奴,其部下卫满一同出走逃亡朝鲜,曾借机攻占王都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在短短七年之内,刘邦找各种借口将地处偏远势力弱小的,除长沙王吴臣以外所有异姓诸侯相继铲除。虽然看似都是反叛之人实则都是”被“反叛,其中吕后是出力不少,刘邦内心也是一直不安的,毕竟鸟尽弓藏,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刘氏王朝太平!除了以上所述的异姓王以外,如周勃、夏侯婴、曹参、陈平等人都没有杀,因为他们都是非异姓王。


江郎才尽


统一天下,那时候急需解决的,是敌我矛盾,要做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对手项羽尽快剪除,所以无论是江湖草寇,还是敌人项羽的部下,只要为己所用,一律来者不拒,而且给予高官厚禄。

但统一天下、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后,这时候急需解决的,是内部矛盾,要做的,就是消除隐患,稳定天下,确保这个江山在刘氏子孙中代代相传。所以,哪些人对皇权有威胁,即便是很小的威胁,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对付,无论是明火执仗,还是阴谋陷害,所有手段一齐上,将那些潜在的威胁消除在萌芽状态,于是便有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那些被消灭的异姓王,看看他们的罪过是不是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第一个是楚王韩信。韩信以“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表现,为汉朝打下了几乎一半的江山,为刘邦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自投靠刘邦以来,始终以最大的热情、智慧和勇敢,为刘邦南征北战,浴血沙场,可以说是提着脑袋为刘邦尽忠。韩信虽然喜欢爵禄,甚至有些沉不住气,但他对刘邦的忠心却是始终如一,有几次完全可以与刘邦分庭抗礼,但韩信没有反。然而,刘邦仅仅因为韩信有反的可能,就先以阴谋诡计将他抓捕,降为淮阴侯,最后默许吕后将韩信诱捕,杀害于长乐宫钟室。韩信有过,但过不至死,这就是兔死狗烹。

再说彭越。作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梁王彭越至少为刘邦立下过四大功劳:一是刘邦彭城大败后,无法对抗项羽,是彭越在梁地一次次抢占项羽的地盘,破坏项羽的粮道,让刘邦得以恢复元气。二是对峙鸿沟期间,刘邦项羽僵持不下,是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牵制了项羽。三是彭越曾经缴获粮食十多万斛,给刘邦军队以源源不断的接济。四是全力参与垓下大战,帮助刘邦最终消灭了项羽。彭越这四大功劳,少一样,可以说刘邦就失一成胜算。

然而,当陈豨反叛的时候,刘邦仅仅因为征发彭越的军队,彭越没有亲自来领军,认为不忠不敬,就将他枭首灭族,还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手段何其毒辣,下场何其悲惨!

对韩信、彭越这种算是很忠诚的将领都如此毒辣的手段收拾,其他异姓王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面对这样的皇帝,有几个功臣名将不胆战心惊,特别是那些异姓王,看到韩信、彭越都被杀了,便人人自危,纷纷反叛了。


朝暮影音


平心而论,刘邦晚年的部下反叛在历史上讲并不算多。基本上就是英布和陈豨的作乱。英布是被汉高祖逼反,陈豨是因为受到怀疑而造反。

因为汉朝初期实行的是典型的强人政治,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他们依靠的既不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不是成熟的官僚队伍。他们凭借的是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力,刘邦凭借功最高、德最厚被诸侯拥戴为天子,他也凭借这一点威慑众臣。吕后凭借着高祖发妻的身份和太后的威严,有效地压服了各地的刘姓诸侯。就好像燕王卢绾听说有人向天子造谣说自己谋反,惶恐之中就投奔了匈奴。几年后回心转意,回朝赎罪听说高祖殡天,吕后当政,就又回到了匈奴。这就是典型的被威势所摄,自乱阵脚。而这样的强人政治也有其弱点,就是其身故前后往往会有人反叛。刘邦生病,陈豨反叛,吕后骤亡,陈、周起兵。这就是强人政治之后的继任者无法延续其威势导致的。

刘邦在统御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情感。比如分封自己毫无治国能力的哥哥为代王,还将曾经属于韩信,能征善战的陈豨派为相国,自然就会招致动荡。在汉高祖怀疑到陈豨和英布时,出于对高祖威慑的恐惧发兵也属情理之中。所以,才会在汉高祖生病时举兵造反。


经典守望者


刘邦夺取汉朝江山的人员班底里,后来背叛他的主要就是代王陈豨、燕王卢绾、九江王英布,也可以算上怀揣反意但没来得及实施的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这些人里面既有像英布、韩信、彭越这样从秦末各地起义军中而来投奔刘邦的入伙者,也有卢绾这样自小与刘邦交好的发小。当然,从叛将人数比例上,后来投奔他入伙的占绝大多数。

梁王:彭越


淮阴侯:韩信


所以,可以看出,许多人之所以后来反叛刘邦,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他们起初都是可以自立一方的诸侯或者其它诸侯手下的重要将领,他们投靠刘邦只是属于一种见风使舵的投机主义。这些为了利益的人忠诚度是非常低的,一旦后来获得的利益没有达到自己当初的期望就会心生反意、铤而走险。就像九江王英布,起初本来是项羽阵营的悍将,先是背叛项羽,后来又背叛刘邦。这样的人是完全没有忠诚和信义可言的。而一开始就随刘邦起兵反秦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基本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

但卢绾这样与刘邦自幼熟识且关系不错的人又怎么会背叛他呢?这就要从当时人的意识以及政治形态进行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旧六国贵族势力就从来没有甘心被统一到一个中央政府里来,一直蠢蠢欲动。秦始皇死后,这些旧六国贵族引领的起义军就如同熊熊烈火遍布全国各地。像项梁、项羽这些人都是楚国贵族后代,连刘邦阵营的张良也是韩国贵族后代。他们这些人日思慕想的就是要恢复其祖先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度。而项羽灭秦以后,并没有继续遵循秦朝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继续分封诸侯恢复古制。这就使得后来追随刘邦的各地方实力派也认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也会大封诸侯,自己及自己的儿孙也可以世袭罔替的成为一方地盘的王。但熟知西汉王朝继承的却是秦王朝天下一统郡县制的衣钵,他们只是暂时成为了被弱化了的诸侯王而且随时都有被中央政府削灭的危险。为了能够长久维护甚至扩充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以卢绾为代表的一些诸侯王也就动了造反了心思。就像刘邦亲征九江王英布时英布在阵前说的那样:你汉王可以反叛项王,我英布又为什么不能反叛你汉王呢?

燕王:卢绾


九江王:英布


子夜羌笛


刘邦的创业团队,本质是股份制的合伙人团队,从最早拥立他为沛公的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均是沛县老乡,后来征战天下,击败项羽的战争中,得到了梁王彭越、齐王韩信、九江王英布等异性王的援助,从而一统天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刘邦称帝时已经56岁,五十而知天命,而这些军队将领、异性王都是拥兵自重、战争死人堆里出来的猛人,一天不除掉这些人,大汉的江山将不得稳固,刘邦的儿子们,普遍年幼,刘邦担心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无力招架,只得自己亲力亲为替他们扫除后患。

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的部将不反叛,因为李世民在创业之初,他老爹已经是唐国公,说白了,这些将领都是来帮他家打工的,而不是合伙开公司的,威望可以镇住他们!这跟刘邦的情况很不同!

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弦外之音就是他综合能力最强,所以能得天下。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后,每次征讨异性王,他都是御驾亲征,通过战争可以进一步掌握军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历史进程来看,分封诸王本来就是历史的倒退,秦汉都是以郡县制治天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刘邦部下的反叛,既有刘邦自身的原因,也有异性王自保起兵叛乱,更是历史大势所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夜阑风未静


引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宿县附近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后,顺路返回了自己的家乡沛县,

十五年前,刘邦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带着沛县的三千子弟兵踏上了反秦的道路,时光荏苒,一晃自己已经足足十五年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了,今日衣锦还乡,召来沛县父老乡亲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酒过三巡,已经六十二岁的刘邦突然起身放声歌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回想自己的一生,今日终于威服四夷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突然,刘邦突然老泪纵横的接上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时间原本喜庆的宴会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久久不能散去……


刘邦与《大风歌》

其实,也不怪刘邦会突然发出这样悲痛的疑问,已至暮年的刘邦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人才可以用的了,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臧荼,这些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悍将却在刘邦称帝之后纷纷背叛刘邦而去,剩下的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哪一个垂垂老矣,哪一个不是两鬓斑白,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汉江山如今还能托付给谁呢!这首悲凉的《大风歌》经过刘邦的演绎后成为千古名曲,但人们更多记住的是刘邦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刘邦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导致部下纷纷反叛,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一.时代与个人——戬除功臣势在必行

所谓刘邦的部下反叛,更多的是他所分封的8个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燕王卢绾,代王陈豨,赵王张敖,韩王信八人

,这八人除了长沙王吴芮外,其他七人先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而刘邦所封的文臣武将中,选择造反的却屈指可数,实际上,戬除功臣(异姓诸侯王)是势在必行的,无论是谁都会选择这么做。

1.时代:分封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西周推行分封制到汉初已经有八百年的时间,虽然推行时间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已经渐渐淡薄,而且其中还有很多非血缘关系的诸侯王,这样就导致了在其统治后期连绵不绝的战争,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这兵连祸结的无边灾难。

因此,老百姓们在经历了数百年血与火的洗礼后已经厌倦了战争的生活,他们渴望和平,施行分封制尤其是异姓王分封制其实质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时间一长异姓诸侯王必然与中央政府离心离德,到时天下又会重起刀兵,所以说分封制已经不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

汉初诸侯王分布图

2.个人:刘邦担心异姓诸侯王势大

那些异姓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绝对的权力,这就等于与中央政府变相的分庭抗礼,自古权力都是一条单行线,作为天下统治核心的皇帝是绝不允许有这样一股势力出现在自己的权力之外的,即使那些人曾经与自己同甘共苦,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所以戬除这些诸侯王是势在必行的,相比于毁掉自己一生的心血,刘邦选择背负一时的骂名,毕竟长痛不如短痛嘛!

二.都是造反,各不相同

从公元前202年登基到公元前195年去世,刘邦一共做了8年的皇帝,这八年时间里刘邦就干一件事——平叛!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叛乱发生,那些异姓诸侯王们纷纷选择背叛刘邦,可是,虽说都是“造反”,可在这造反的路上却也是各不相同。

1.不反也是造反

在造反路上最“冤”的就是韩信和彭越哥俩,他俩自始至终也没有想过造反,却先后因为造反的罪名被处死,对于他们来说,不反也是造反,刘邦就是要逼着你造反。

至于原因,很简单,在所有的异姓诸侯王里他俩的势力是最大的,一个是齐王一个是梁王,解决了他俩剩下的那些异姓诸侯王即使造反也成不了气候。因此,打击韩信和彭越就是打七寸,正中要害。

韩信造反与否结局相同

2.作出来的造反

今天我们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在古时候也是如此,在诸侯王问题上,刘邦自己作,连带着诸侯王则作,结果因为他们太作,反而作出来造反问题。

先是刘邦路过邯郸的时候对女婿赵王张敖摆臭架子结果弄得张敖手下人看不下去想一把火烧死刘邦,也是刘邦命大捡了一条命,因此定性张敖造反,典型的老丈人坑女婿啊!再有就是发小卢绾,本来帮着男闺蜜刘邦平叛,结果反而自己跟着一起造反,把自己给作进去了,最后弄得客死异乡。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主动造反

当然,看着一个个功臣倒下,也有些功臣自己主动选择造反,比如代王陈豨,韩王信和淮南王英布等。在

这些诸侯王看来,与其伸着脖子等你刘邦来杀不如我奋力一搏,不搏的话概率是百分之零,搏一搏还有一线生机,因为这些诸侯王的主动造反,让刘邦在做皇帝期间也是疲于奔命,先后遭遇了白登山之围和致命的箭伤,最终新伤旧疾一起发作使他离开了人世。

三.功臣造反,谁的责任?

同样的屠杀功臣,明太祖朱元璋也在建国后杀了很多淮西勋贵,但是却很少出现像刘邦时期这样大面积的造反行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1.陈胜吴广开的头

想当初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而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对于这次起义,陈胜还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啊,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人吗?你刘邦今天是大汉皇帝,可当初你不过是泗上一亭长,甚至沦落到芒砀山当土匪,你这样的人都可以,我凭什么不可以?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大泽乡起义给诸侯王功臣开了先例

因为陈胜吴广开了这个头,所以诸侯王在反叛时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自己做皇帝!最典型的英布在造反时刘邦就曾问过他为什么造反,英布直接了当告诉刘邦自己也想当皇帝。英布在秦末不过是一个囚犯尚且有这样的梦想,更何况其他人了。

2.刘邦的个人修养

刘邦是一个英雄,可是草根出身的他也是一个有着明显缺点的英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个人素养不够高,因为这个问题给他后来带来很多麻烦。

韩王信造反的时候就说过刘邦素质太低,动不动就骂人,把人当奴仆使唤,自己受不了了就造反了,前车之鉴刘邦本应引以为戒,可刘邦在随后路过赵国时,作为女婿的张敖每天给刘邦端茶递水忙的不亦乐乎,可刘邦一个好脸不给张敖,经常对张敖是破口大骂,张敖作为女婿不好撕破脸可张敖的手下看不下去想杀了刘邦,这才有了赵王造反的问题。

刘邦的臭嘴惹了大祸

3.私心太重,夺权太明显

刘邦的太子刘盈排行老二,他还有一个大儿子刘肥,因为是私生子无法继承他的皇位,因为对这个大儿子有亏欠,刘邦就给了他最大的补偿,强行让韩信从有实权的齐王变成没实权的楚王,把齐国这块肥肉送给了刘肥,因为在所有诸侯国里齐国的城市最多,有足足七十多个城池。

这样明目张胆的夺取头号功臣的爵位来偏向自家人,其他功臣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犯嘀咕,毕竟自己和刘邦不是亲戚,搞不好哪一天自己就是下一个韩信,我有今天是我自己拼出来的,结果来了个拼爹的就想把我嘴里的肉抢走,功臣造反也就合情理了。

四.刘邦的不白之冤——杀功臣

今天,我们一谈起中国古代杀功臣的代表,首当其冲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两人,不过,在我看来,刘邦的所谓“杀功臣”其实是有些不白之冤的。

在诸侯王里实力最强的是韩信和彭越,韩信虽然高傲但是他确实也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刘邦作为皇帝也不好找理由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是吕后后来与萧何合谋把韩信骗来未央宫杀了,当刘邦知道这个消息后的感触是又喜又悲,喜的是解除了韩信这个威胁,悲的是他心里认定韩信是个大英雄,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至于彭越,因为有人告发他谋反而被夺了王位,但刘邦也讲了感情,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流放四川,因为彭越半路遇见吕后,被吕后骗了带回京城给杀了,吕后还把彭越做成肉丸子送给其他诸侯王这才逼得英布造反。

功臣造反吕后的心狠手辣是一定的因素

所以说,刘邦杀功臣确实是有些说不过去,刘邦只是夺了他们的权而没有要他们的命,真正下狠手的是吕后。这些话后面造反的燕王卢绾在刘邦调查他的时候说的非常清楚,不是他不敢接受调查,是因为吕后掌权他害怕吕后。以卢绾和刘邦的关系他自然还是信任刘邦的,无奈吕后太强势,关系好似卢绾也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只不过,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人们更多的记住了刘邦作为男人的所作所为,而忽略了吕后在刘邦背后所施加的压力,功臣造反,吕后实际上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结语:

所谓功臣造反,无外乎权力二字,为了权力才会有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富贵的说法,与其说刘邦时期功臣大规模造反,倒不如说是刘邦作为最草根的皇帝所得到的权力让曾经和他差不多出身的人眼红的一场闹剧罢了!毕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