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北宋南宋的经济发展超过唐宋,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

惊鸿语鸣


宋朝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控制在辽国手中,辽国入侵中原如履平地。北宋建都开封,乃四战之地,战略防御需大量养兵,且有宋以来与多国接接壤,边防需大量兵员,兵员损耗财力巨大,经济虽发达,但冗兵亦让财政吃力。经济发达下的百姓官员皆耽与娱乐,对恢复唐时河山动力不足,多存现世安乐之心。且政治上重文轻武,文官对武将制衡过多,以至于军队作战能力及后勤配合严重不足,先天地理优势的不足与政治的抑武重文注定了宋的偏安。



天下之云龙风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期,经济整体规模,人均收入远超唐朝,虽然国土面积大大减少但唐末以后经济已经南移,耕地面积反而大大增加。

宋真宗时引进并推广占城稻,使人口快速增加,北宋人口达到一点二亿,为唐朝巅峰时期的两倍,人均GDp近六百美元,为当时世界之最,GDp总量超过世界的一半。

另外,造纸,印刷,火药制作也同样领先世界。

那么为什么宋朝最终没能收复西域呢?

一;宋朝从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一个基本国策,那就是重文抑武,导致军事力量无法发挥最大化,总会受制于文官集团。

二;当时的经济优势还无法有效的转变为军事优势,军队装备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就如当今的沙特阿拉伯!

三;西北地区环境复杂,西夏先降后叛迅速占领有效地理位置,北部辽国又虎视眈眈使得宋朝无法全力进攻西北。

四;北宋太宗之后,宋朝皇帝进取心日渐式微,开疆扩土逐渐削薄最终被金军所灭。

五,北宋无产马区,无法大规模组建骑兵。

六,丧失燕云十六州,无法凭借长城防御,北方骑兵长驱直入一马平川,数日便可饮马黄河,迫使北宋不得不保持大量常备军防御,消耗了北宋六分之五的财政收入。

与当时的西夏,辽国,金国,吐蕃,大理等国相比,北宋是典型的人多,钱多,技术先进,兵器精良!但却始终给人“扶不起的阿斗”这种感觉,谁都打不过!

这么说吧,如果是北宋坚持王安石变法,那么北宋还是有机会收复西域的。虽然王安石变法仅仅坚持了16年,但在公元1073年,也就是变法后的第四年,北宋就取得了“熙河开边”的巨大成就!

1073年,凭借王安石变法积累的财力物力,宋军成功收复熙、河、洮、岷、迭、宕等州,拓地2000余里,招俘吐蕃40多万人!

北宋经济虽然发达,给人一种富得流油的感觉,从《清明上河图》中,人们能够看到北宋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不是吹出来的!

然而,有个问题,既北宋经济繁荣,但政府财政收入却严重不足,北宋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瞒报土地,造成北宋财政收入锐减,而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北宋为了防止流民变流寇,,将流民中青壮统统编入军队,于是北宋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军费开支,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北宋朝廷为了分权,一个岗位设置多名官员,又造成财政负担。

最终,就是人们常听说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

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节源开流”,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推出“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王安石变法极大的解决了北宋的财政赤字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然而,王安石变法受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反对。

于是在1085年,宋神宗逝世后,王安石没了依靠,在司马光等人反对下,变法随即原告失败!

如果北宋能够坚持王安石变法,一切都有可能,毕竟弱小的秦国也是在商鞅变法后才迅速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变法,必须得坚持。

但是,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变法须渐进,要细水常流,要润物细无声,要先试点,要使大多数人受益,要给即得利益集团开后门,要至少坚持二十年以上,以便新的利益集团培养出来,并自觉维护它。

两宋时,辽、西夏、金与蒙古,都大量吸收中原的文化、科技及制度,其生产力水平都接近两宋,其制度从部落联盟制转为中央集权制,再加上拥有大量骑兵。骑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打骑兵,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又跑不了。这仗还怎么打?骑兵具有机动性与强大的冲击力等优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与战场挑选权。

古代经济发展与军事发展不同步,在1500年以前,是文明打不过野蛮,例如,西周灭商,古罗马亡于日耳曼蛮族,秦统一六国,五胡乱华,蒙古灭西夏、金与南宋,奥斯曼土耳其灭拜占庭帝国。

文明容易导致尚武之风消失,野蛮人尤其是亚欧大陆上的游牧民族,是所有农耕民族数千年的噩梦。首先他们骁勇善战,自幼骑马,马术娴熟,是天然的骑兵,平时放牧打猎,战时将打猎模式迅速切换成打仗,无需动员及后勤,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而农耕民族动员及后勤成本太高,好不容易集结大军来到战场,人家早跑了,又不能常期维持大量常备军在边境,等你刀枪入库回家秋收时,游牧民族又大举南下帮你收割。

直到马克沁机枪普及后,甚至到二战时德军闪击波兰后,骑兵才逐渐退出战场。

辽国向西发展,金国主要是向南发展,蒙古是先西后南。

综上,北宋无产马区,重文轻武,尚失燕云十六州,无法以长城防御,国内矛盾重重,财政连年赤字,而西夏、大辽、金国与蒙古,一个比一个强悍,北宋国防压力极大,可媲美于唐朝,自保尚且困难,还谈何收复西域?至于南宋,中原尚未收复,如何收复西域?



当代曹植


两宋的经济固然繁荣,超越了前朝也是一定的,但说到收复西域可能连宋朝的皇帝们都没有过这样的计划,因为当时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都说明了宋朝是不可能收复西域。

先说说外部条件,宋朝从建国开始就和北方的辽朝喋喋不休的打了几十年的战,谁都不服谁,最终只能坐下来结下了“檀渊之盟”。作为中原大地“北大门”的燕云十六州宋朝都没能夺回,是不可能先舍近求远先收复西域,如果向西方向增加兵力,北方的防守必将削弱,那么就是给了辽朝南下的机会,很可能就会造成西域没有收复,北方进一步沦陷的危险。所以北宋是没有军事实力向西发兵的,到了南宋时期别发几乎都落到了金国手里,抵御金朝已经力不从心了,更不可能去收复西域。

说完北方的辽朝和金朝,西北方向还有一个西夏阻碍在西进的道路上,宋朝和西夏之间也打了几次战,最后的结果都是以宋朝发“岁币”结束了战争,可见宋朝当时面对周边的政权时已都是服软了为主,完全没有收复西域的想法和可能。

不仅仅是外部因素,宋朝的内部因素也决定了收复西域的可能性非常低。首先宋朝实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指挥军队的统帅多以文官为主,战争也多以防守为主,偏安一隅的思想使得宋朝向外扩张收复西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其次,宋朝注重内部的发展,外交相对薄弱,汉朝和唐朝收复西域是为了开辟“丝绸之路”继续西进,而宋朝与周边几个政权的外交关系都还没理清楚,怎么会有重新开辟“丝绸之路”的想法呢?

唐朝和汉朝收复西域是为了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方的外交贸易,宋朝时期由于周边政权的阻碍无法西进,已经具备了从海上南下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向西方前进的航海水平,海上贸易的开展使得西域的战略地位显得不那么重要。


历史百货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期,经济整体规模,人均收入远超唐朝,虽然国土面积大大减少但唐末以后经济已经南移,耕地面积反而大大增加。

另外,造纸,印刷,火药制作也同样领先世界。

那么为什么宋朝最终没能收复西域呢?

一;宋朝从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一个基本国策,那就是重文抑武,导致军事力量无法发挥最大化,总会受制于文官集团。

二;当时的经济优势还无法有效的转变为军事优势,军队装备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就如当今的沙特阿拉伯!

三;西北地区环境复杂,西夏先降后叛迅速占领有效地理优势,北部辽国又虎视眈眈使得宋朝无法全力进攻西北,五路大军被西夏所灭。

四;北宋太宗之后,宋朝皇帝进取心日渐式微,开疆扩土逐渐削薄最终被金军所灭。

北宋未能收复西域原因不能单单从经济角度考虑,经济的优势虽然对军事力量非常重要,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国际环境同样极为重要。


外太空的首富


说起南宋北宋经济繁荣不假,我们先分析北宋。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能很好的反映出来北宋的国泰民安,经济稳定,北宋时期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虽然赵匡胤建立宋,各地军阀割据,手下将军还是不断出征,这也使得北宋建立初期国库严重空虚,好不容易各地战乱平定,还要面对北方辽国寇边的烦恼,北宋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御辽,这对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来说是雪上加霜。而且北宋和辽国几十年战争不断,北宋也无力再发动战争。老百姓经过战乱摧残,年轻力壮者死伤无数,劳动力只剩老弱妇孺,刚刚建立起来的北宋政权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那也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完成转变的,最少也需要几十年时间,这段时间草原民族的女真族完彦啊骨打趁机崛起东征西讨,趁机统一草原民族,建立大金王朝,北宋可以说是刚离虎口又掉进狼窝。等北宋反应过来,感觉来自前金的威胁的时候,金国已经开始筹划侵略宋朝边境了,而后大金铁骑一路势如破竹,直至俘虏了宋欽宗,宋徽宗,文武大臣方才退去,至此北宋灭亡,那难道北宋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抵御外侮吗?也不是,其实北宋名将还是很多的,坏就坏在北宋的制度,北宋的军队出了皇帝外,掌握在枢密院,疏密正使手里,而开国皇帝赵匡胤规定,疏密正使必须是文官,武将最高也就是做到疏密副使,南宋时期岳飞也就是疏密副使,让文官指挥军队,能打赢才怪了。南宋就更不用提了,被金国逼的自顾不暇,能不能偏安一隅还难说呢,那还顾得上西域。








青春遗失


我是【大嘴说贵阳】


题主的问题有错别字,问题应该是:北宋南宋的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汉唐,为什么不能收复西域?


好了,开始答题。

两宋的经济发达繁荣程度,世所公认。没有能够收复西域,和重文轻武的政治体制,以及军事上的积弱有莫大的关系,下面我们慢慢来分析。


一、两宋“重文轻武”的政治体制,导致两宋军事能力积弱

从宋朝立国开始,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原因嘛,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武夫,黄袍加身,才当上皇帝的,自己就是走的这条路,他肯定是走了这条路,就得让别人无路可走。所以得大大的限制武官,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缺少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岳飞即是一例),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宋朝统治着重文轻武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尽管宋朝经济繁荣,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从装备,到战法比前朝没有根本的改变,甚至在总体战斗力上还出现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谐局面。


二、关键性战争资源的缺失,导致两宋无法与西北,乃至西域势力一争高下

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从后晋的石敬塘手里抢去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同时产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辽国占有,西南被大理国隔断,所以北宋一直少马,南宋更不用说,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

马匹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与二战中的钢铁产量的重要性是一致的。没有骑兵,就是古代战争中的机械化部队,两宋由于失去了马匹生产基地,建不起像样的骑兵部队,难以和西夏、辽在战场上获得优势,导致在战场上被吊打。又怎么能收复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控制的西域呢?



三、两宋重在防守,没有进攻的国家战略

由于两宋朝面对的敌人:契丹、西夏、女真、蒙古比较强大。当时的政治家对这一点则是心知肚明的。宋太宗时期曾两次发动对辽国的战争,都遭到臣下的反对,赵普和李肪甚至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上书反对北伐,批评宋太宗是“乐祸求功”。而宋太宗在经过两次较量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采取了防御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宋朝立国的先天不足,宋朝也只能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它已经不具备那种以进攻立国的条件了。

平心而论,宋朝的防御政策还是相当成功的。至少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一触即溃。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宋朝的军制没有弱点,因为宋朝的国策是防御型的,所以进攻能力不强,但防御能力还是很强的。


我是【大嘴说贵阳】,专注历史,认同请关注、点赞、转发,谢谢。


大嘴说贵阳


我字多,看我!北宋经济超过唐朝七倍有余,为何不能像唐朝一样打下西域?

前言:唐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王朝,在这个时期内万国臣服皆向我国朝贡,外族不敢来犯,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唐朝,可见唐朝的“盛”,宋朝跟唐朝算是比较临近的两个王朝,其中间相差不过百年,虽然中间经历了五代十国这样的大分裂时期,但是好在宋朝实现了统一并且将经济发展为了世界第一,在经济实力上宋朝毫无疑问地远超唐朝,可为何唐朝能抵御西域而宋朝就不行了呢?

首先来看唐朝的“盛”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唐代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作为一个盛世王朝,唐朝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经济上虽然唐朝不如后来的宋朝,但是在唐朝之前,唐朝的经济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在国家领土上唐朝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虽然宋朝也实现了统一但却只是南方的统一,北方尚且有金、西夏等势力盘踞。

再来看看唐朝对于西域的掌控

从早期的对抗北方的突厥到后期征服西域,可见唐朝军事的强大,唐太宗在位期间还为预防西域诸国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用两万精兵严防西域诸国的偷袭,但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让驻守在外的精兵不断被调回京城,唐朝退出对西域的继续征讨,但即便是如此,西域诸国还是不敢来犯可见唐军曾对他们的打击有多深,并且虽然大部分人马都已撤回,但是仍有一群人誓死守卫着那些城池不曾撤退离开。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唐朝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文武分明,在外有李靖、苏定方、李光弼、郭子义等举世名将,内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王佐之才,任务分析明确也就不会出现什么矛盾,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就开始重文轻武,北宋出现了很多历史上的名相但是将领却没有几个,造成这样的原因或许是赵匡胤通过依靠兵权才夺得天下所以对武将始终忌惮,虽然皇位确实保住了,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文人太多总归不是好事。

经济发达军事落后

在宋朝那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可谓是世界第一,从经济上来说毫无疑问地超过了很多朝代,但是与之对应的就是军事力量薄弱,虽然赵匡胤统一了南方,但是最大的敌人是位于北方的西夏和其他势力,所以主要的军事力量都驻扎在那里,而对付西夏都非常困难的宋军就不用说再分开一支部队去攻打西域了。

结语:由此可见盛唐的“盛”是盛在各个方面,而宋朝的强则是强在经济上,所以唐朝可以肆无忌惮地远征西域,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作为支撑,而宋朝引以为傲的经济在战争面前就有点不够看了,总不能让文臣带着真金白银去征讨西域吧?

感谢阅读,觉得不错的话,关注、点赞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南宋就不提了,说说北宋吧。与当时的西夏,辽国,金国,吐蕃,大理等国相比,北宋是典型的人多,钱多,技术先进,兵器精良!但却始终给人“扶不起的阿斗”这种感觉,谁都打不过!

那么,北宋经济发达,为何不能收复西域呢?



这么说吧,如果是北宋坚持王安石变法,那么北宋还是有机会收复西域的。虽然王安石变法仅仅坚持了16年,但在公元1073年,也就是变法后的第四年,北宋就取得了“熙河开边”的巨大成就!

1073年,凭借王安石变法积累的财力物力,宋军成功收复熙、河、洮、岷、迭、宕等州,拓地2000余里,招俘吐蕃40多万人!

北宋经济虽然发达,给人一种富得流油的感觉,从《清明上河图》中,人们能够看到北宋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不是吹出来的!



然而,有个问题,既北宋经济繁荣,但政府财政收入却严重不足,北宋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瞒报土地,造成北宋财政收入锐减,而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北宋的做法,将流民统统编入军队,于是北宋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军费开支,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北宋朝廷为了分权,一个岗位设置多名官员,又造成财政负担。

最终,就是人们常听说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

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节源开流”,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推出“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王安石变法极大的解决了北宋的财政赤字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然而,王安石变法受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反对。

于是在1085年,宋神宗逝世后,王安石没了依靠,在司马光等人反对下,变法随即原告失败!

如果北宋能够坚持王安石变法,一切都有可能,毕竟弱小的秦国也是在商鞅变法后才迅速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变法,必须得坚持。


Mr这史香


感谢题主!

西域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宋朝是我国秦汉和盛唐之后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但是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陷入了割据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兴起,辽、蒙、金、西夏等等都在这个时候纷纷坐大起来了。所以宋未能收复西域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1.宋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经常侵略、骚扰宋朝,消耗了宋的实力;群狼围攻,宋疲于应付;“靖康之难”皇帝都被掳到金国,致死都没能回来;

2.西域相对偏远,宋朝的主要防御在北方,西域无暇顾及;西域当时还被北方的蒙古或者辽控制;宋和西域之间已经被西夏政权阻拦着了;

3.西域诸国本身是忠心不足的,中原控制稍弱,他们就想闹脱离;

宋的内部原因:

1.宋之前的割据,给宋留下了烂推子;

2.宋朝是通过兵变得来的,所以宋统治都不希望下面再有强大的地方军力存在,整个宋时期重文轻武,还给北方少数民族纳岁银,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3.宋统治者没有远大抱负,统治者追求的是歌舞升平,官员写词、作画、练书法,但是少有军事大家;

4.宋朝的兵役制度也有问题,宋朝时候军队人数很大,但是没有战斗力,军事器材也没有先进的武器大规模生产出来;当时作战的战马也被少数民族控制,导致宋政权没办法进行大规模战争;

5.统治阶级重防守,不进攻。两宋时期很多战争都边打边和,打的是防御战,很少主动进攻。

虽然,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最后却被蒙古所灭,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灭于内乱却被外敌灭掉的朝代。


鹏学天下


西域,这片自前60年就纳入中华版图的神圣土地,在其后的千年时间里历经跌宕起伏,甚至两度得而复失,牵动着中原王朝的敏感神经。

尤其是第二次失去,从安史之乱后逐渐开始,一直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约1000年,直到1759年才被清朝再度收复。

在唐朝之后的宋元明等封建王朝中,帝国的实力并不弱,尤其是元朝,但是仍旧没有彻底收复西域全境,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不为?不愿还是不能?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宋朝的“不能”宋朝是一个让人一言难尽的王朝。

从960年建国开始,这个王朝就深受周边少数民族的欺凌,先是辽国,后是西夏,再后是金国,最后是蒙古,立国319年,被欺负了近3个世纪,可谓空前绝后。

由于唐朝的兼收并蓄,给了周边少数民族文明跨越的机会,于是北方的契丹逐渐开始走向封建化,并最终在907年建立起了强大的二元制帝国。

而此时北宋的奠基者赵匡胤还没有出生。

到北宋建立的960年,辽国已经立国半个多世纪,国力蒸蒸日上。更要命的是北宋进行了一系列自断筋脉的改革,这就是重文轻武。经此改革,北宋面貌为止一改,彻底失去了击败辽国,缔造大一统帝国的所有可能。

等到赵光义两次伐辽失败,北宋彻底患上恐辽症,并最终在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彻底放弃收复北方领土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因为北宋肥而不腻(厉害)的改革,导致西夏悍然立国,占据河西走廊,彻底断绝了北宋和西域的联系。

后来虽然经过神宗时期的“熙河开边”,但是北宋始终不能消灭西夏。

等到靖康之变后,南宋和西夏不接壤,更加没有了解决西域问题的可能。

因为北宋连北方的辽国和金国都不能搞定,所以更不可能搞定更远的西域地区。加上因为西夏堵塞丝绸之路,北宋趁机开始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随即北宋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对西域的努力更加力不从心。

元朝的“不愿”1125年,金国消灭辽国。辽国大将耶律大石万里西征,到西域建立西辽帝国,西辽帝国鼎盛时期占据了整个西域地区。

1218年,蒙古汗国消灭西辽,成为西域的实际占领者;次年,成吉思汗大举进攻花剌子模,将蒙古势力延伸到中亚和阿富汗地区。

消灭花剌子模开启了蒙古西征的大幕,随即蒙古分别在1235年和125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远征。

由于缺乏中原王朝这样先进的管理制度,因此征服新地盘的蒙古不得不通过分封的方式巩固占领,于是陆续出现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以及伊尔汗国四大汗国。

在四大汗国中,1222年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占据了今天的新疆中西部;而1225年建立的窝阔台汗国占据了巴尔喀什湖周边地区。

因为1259年到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四大汗国分裂为不同阵营,除了伊尔汗国支持忽必烈,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钦察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而随着阿里不哥的失败,忽必烈也和以上三个汗国分道扬镳。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和忽必烈不断爆发冲突,但忽必烈始终不能消灭海都,最终被迫承认其独立地位。

而察合台汗国始终占据新疆中西部以及中亚地区。1321年,察合台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以后,也称亦力把里。

明朝的“不为”1368年明朝建立后,由于在正北方向和蒙古常年累月的战争,明朝始终不能抽出精力彻底解决西域问题。

1391年8月,朱元璋派左军都督佥事刘真、宋晟率兵征讨哈密,降服兀纳失里,设置哈密卫。

随后,明朝在嘉峪关以西陆续设置赤斤、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沙州共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

但是,由于此时明朝的都城在东南的南京,对于西域鞭长莫及。又因为北方的蒙古始终是心腹大患,因此明朝无法对嘉峪关以西地区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明朝的关西七卫,是明朝册封的蒙古王爷进行管理,是名副其实的羁縻统治。

而即使是羁縻统治,明朝也只是统治了西域东部的吐鲁番周边地区。等到1480年,吐鲁番汗国崛起,排挤明朝势力,明朝不得不放弃关西七卫,全线退守嘉峪关。

1514年,叶尔羌汗国建立,占据了南疆地区,亦力把里走向崩溃,随后西域地区再次走向分裂,不过仍旧是蒙古人的领地,明朝末年这些部落统称为漠西蒙古,也称卫特拉蒙古。1676年,准噶尔台吉噶尔丹将准噶尔汗国整合成强大的集权制帝国。

清朝对西域的“执着”,和清朝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这就是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后金崛起时,蒙古势力分布广泛且力量强大,后金是通过又打又拉的形式一步步将蒙古各部征服的。在征服蒙古的过程中,每一次和蒙古的战争都是你死我活的争夺,如果清朝不能取得胜利,等待清朝的就是被消灭的命运。

关于新疆的重要性,左宗棠在1878年的《统筹新疆全局疏》指出:“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左宗棠的认识高瞻远瞩,因为此时的新疆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蒙古问题了,而是上升到和沙俄相关的国际问题了。此时的沙俄在西北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吃掉蒙古,如果清朝对准噶尔汗国没有动作,那么接下来沙俄势必要趁机占据整个新疆地区,届时清朝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陕甘地区都要受到沙俄的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