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1957年12月24日深夜,北京长辛店西南9公里外的国防部五院铁路专线特装站台,一列享有一级警卫规格的特种专列缓缓驶入。

车站周边警戒森严,哨兵和警察荷枪实弹,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味道。列车上装载的是什么,只有前来迎接的几位领导同志心里有数,这正是从苏联引进的2枚P—2地地导弹和地面设备。

砺剑春秋 |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列车抵达后首先要卸载导弹,担此重任的是刚刚成立不久的炮兵教导大队官兵。

苏军代表伯列任斯基上校,声称卸装将是给中国同志上的第一堂课,为严防泄密,只给12小时操作时间。苏式导弹自备车采用大掀盖式,从顶部吊下一块块顶板和侧板需费很大周折。

好在大队事先反复组织装卸演练,从兄弟部队借来的8吨大吊车也颇为争气,卸载有条不紊、快捷高效。大队政委宋杲不失时机发问:“上校同志,这第一堂课能及格吗?”伯列任斯基满脸惊诧与钦佩:“何止及格,应当给你们打满分!”

砺剑春秋 |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虽然卸装第一课得了满分,但对于炮兵教导大队,乃至中国的导弹事业来说,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

上世纪5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多次叫嚣要对我实施核威慑核打击,发展国防新技术,掌握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迫在眉睫。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加紧发展原子能工业、研制核武器。毛主席高瞻远瞩指出: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

1957年12月9日,军委决定在长辛店组建我军第一个导弹专业培训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负责接收从苏联引进的导弹装备和技术资料,请苏方培训技术骨干。长辛店由此与战略导弹部队结下不解之缘。

砺剑春秋 |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1958年1月11日,灿烂的朝霞给严寒笼罩的卢沟桥畔带来几丝早春气息。炮兵教导大队隆重举行首期开学典礼,683名学员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军委炮兵司令部参谋长陈锐霆少将的动员声震屋宇:有了射程远、威力大的导弹武器,我军将如虎添翼,将会更有力地保卫祖国来之不易的和平。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五院院长钱学森,讲话形象生动:在火箭技术和导弹武器装备面前,我们还是个不会走路的孩子,现在刚刚起步。

我们深信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我们辛勤努力,一定能会走、会跑,成长壮大!是的,此时的战略导弹部队虽然尚处襁褓,但新生力量本质上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前景广阔!大业可期!

砺剑春秋 |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虽说学员都是从全军精心挑选的优秀人才,但学习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绝大多数同志不懂俄语,苏军官兵又不懂中文,干什么都离不开翻译。学习资料只能使用俄文原版说明书,理解掌握极其困难。

针对突击训练特点,大队长孙式性形象地用“老牛吃草”的道理对学员循循善诱:先吞下去,然后再慢慢咀嚼消化,暂时搞不懂也不怕,死记硬背接受下来再说,反复琢磨,说不定哪天就会“恍然大悟”,许多同志听后茅塞顿开。

学员张元庆,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苏军教官曾断言他必会被淘汰。教导大队副参谋长李甦热情鼓励他“不蒸包子蒸(争)口气”,并耐心说服苏军教官给他一个月“试训期”。

高等数学听不懂,张元庆就请学历高的战友为自己开“小灶”;每天黎明时分提早起床,在凛冽寒风中默背发射控制操作程序;晚上熄灯躲进被窝打手电,复习背记教官授课重点。

30多个昼夜废寝忘食终见回报。结业考核时,张元庆默画测试电路图比规定时间提前15分钟,背诵100多条操作规程,口令一字不落,数据一个不错。

砺剑春秋 |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1959年7月24日,炮兵教导大队奉命撤销。短短19个月,教导大队相继成立3个教导营,培训5期导弹专业人才。同年10月以第一教导营为基础,组建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亚洲导弹第一营”,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发展由此掀开全新一页。

砺剑春秋 | 60多年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这里艰难起步

弹指间60多年过去,翻开珍藏至今的炮兵教导大队首批学员花名册,李旭阁、高同声、李甦……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赫然在列。

创业者们播洒的精神营养、红色基因和革命血脉,像极富生命力的种子,洒遍火箭军的座座军营,春雨润物般渗透进火箭军传人的强健骨骼,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