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數據揭祕!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鼠年開年,雖說新冠疫情的突發給春季行情帶來陰影,但同時也給市場帶來一些投資機會。自2月3日股指大幅調整後,A股便展開一輪反彈,收復失地的同時,深成指和創業板指均創出近期新高,科技成長板塊更是保持持續向上態勢。

反觀投資者們也是熱情高漲,紛紛入市準備大幹一場,可姐要提醒大家,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入場之前,不妨先對過往投資者們的一些情況進行復盤,看看有什麼值得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先看成果:

01. 2019年基金收益,基民相當滿意

上海證券報“基民2019投資調查問卷”顯示,9成以上基民購買的主動權益基金在2019年實現了正收益,5成以上的基民較為滿意。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02. 近三年基金收益,投資者滿意度也很高

中國基金報、螞蟻財富等聯合發佈的《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顯示,超8成權益類基金投資者對近三年投資業績滿意度較高。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03. 近十年權益基金業績亮眼

再拉至10年期時間看,雖然資本市場起起伏伏,但主動權益基金依然取得亮眼業績。海通證券《公募權益類基金中長期業績點評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主動股混開基在過去10年整體上漲96.52%,年化收益接近7%,大幅超越滬深300指數漲幅。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基金賺錢能力毋庸置疑,但為什麼還是經常聽到“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聲音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部分——誰蠶食了我們的投資收益?

1、 “追漲殺跌”的申贖行為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2007年、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等市場上漲年份中,權益基金整體出現淨申購,份額不斷攀升;但在 2008年、2015年3季度、2016年1季度等幾次市場大跌過程中,權益基金整體表現淨贖回,份額持續低位。所以說,我國投資者的申贖行為存在較為明顯的“追漲殺跌”特徵。

2、 持有時間過短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調研數據顯示,單隻基金持有低於半年的投資者中,超50%的人虧損。而持有半年以上,超半數都能獲得盈利,且持有時間越長,盈利的人數越多。

意思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持有時間越長,投資者虧損的可能性越低;持有時間越短,虧損的可能性就越高。

3、頻繁申贖帶來的高成本

很多投資者不關注申購費和贖回費,但其實這些花銷會造成收益大打折扣。以申贖費0.5%、1%、1.5%和2%為例,分別測算不同換倉頻率下,投資者將會被計提的成本損失。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以0.5%的極優惠申贖費為例,如果月換倉,每年將損耗5.84%的收益;但變成年換倉,收益損耗率就變成了0.50%。

再以2%的申贖費為例,如果月換倉,每年收益損耗高達21.53%,如果變成年換倉,損耗一下子就降到了2.00%。再進一步,若是每3年換一次倉,投資3年平均每年需支付成本僅約0.67%;投資10年,平均每年支付0.8%左右的成本。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該如何對症下藥?

對於“追漲殺跌”的申贖行為,既有A股市場波動大、牛短熊長的客觀原因,也有投資者自身投資心態的原因,比如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

在《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中顯示,只能承受10%以內虧損的投資者,超半數的人持有時間不會超過半年。而隨著風險承受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人能夠持有更長時間。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所以姐建議大家,做投資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不要逞強,更不要盲從做“羊群效應”的犧牲品。

至於如何確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姐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預計未來需要多長時間用到這筆錢

權益類基金主要投資標的是股票,淨值漲跌與股市相關。從長期來看,經濟上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投資相關基金必然能分享這種上漲;但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所以短期波動較大。

如果投資者的這筆資金未來較長時間都是閒置的,至少說明可以忍受短期下跌以求獲取長期收益,那麼可以考慮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權益類基金。

2. 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對於可供自由支配的資金額度較高以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來說,可以適當嘗試

權益類這種風險等級較高的投資品種;反之對於上有老下有小,資金薄弱的投資者來說,投資失敗可能讓生活陷入僵局,其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可以投資一些穩健型產品。

3. 願意承擔多大的損失

願意承受多大的損失也關係到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問題。有些人心態好,敢打敢拼,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高;有些人不願意承受過多損失,風險承受能力就較低。買產品時關注一下最大回撤,想象一下自己是否能承受這個虧損,就知道了。

針對持有時間過短的行為,這個不用多說了,既然選擇,就請相信。

如果真的容易受市場影響,或者是投資年限較短經驗相對欠缺的投資者,不妨選擇基金定投的方式,在客觀上能有效提升持有時間。《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顯示,採用基金定投的投資者,持有一年以上的佔比37.16%,而一次性投資者持有一年以上的佔比僅有27.02%。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定投設置也非常簡單,選定產品,通常在該基金公司的APP上就能直接操作定投設置,大家只要選定好金額、定投週期以及扣款日就好啦。

針對頻繁申贖帶來的高成本,測算結果也很能說明問題。即便有優惠費率,但是短期持有、高換手,投資收益也會大打折扣。而降低換手、長期持有能顯著降低投資成本。

此外,基金投資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事,頻繁換基、追漲殺跌的初衷雖然是為了賺錢,但投資者往往忽略了實操能力,擇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舉個具體點的例子,2005年至2019年10月30日,累計3602個交易日,滬深300指數的累計收益高達289%。但如果錯過漲幅最大的25個交易日,累計收益就變成了-15%。小小錯過,就是滿盤皆輸,你還敢賭麼?

大數據揭秘!誰“吃掉”了你的投資收益?


總而言之一句話,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時間是投資的朋友,所以姐希望大家立足長期收益,做時間的朋友,不宜追漲殺跌、頻繁換基哦!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