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李闖王推翻明朝那麼猛為啥滅亡這麼快?

亮亮1116800485020


李闖王推翻明朝那麼猛為啥滅亡那麼快?

這個問題很好!

說起闖王李自成,真的是好感慨!從一個負責郵差的小吏,還由於天災罷免了,到後來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京城,逼得崇禎自殺!然後建立大順,自立為帝,確實是稱得上歷史上的傳奇!但是,李闖王的大順政權那麼快被滅亡,又是另一部傳奇,只是這部傳奇太落寞!

李闖王的農民軍迅猛的推翻明朝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闖王李自成起義的口號太振奮人生!

其實,闖王李自成在招驀農民軍時,還是很有一套的:那就是捏著農民的軟肋——加入闖王李自成的部隊,可以立建功有榮華富貴分田地解決飢餓!這些對於頗受天災人禍所害朝廷盤剝的農民來說誘惑力是非常大的!

於是,響應者越來越多!甚至是高呼:早早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所到之處,都是開城來降!

這樣一來,勢力龐大,作戰勇猛!

二,大明軍兩線作戰,無論是人力,財力都是捉襟見肘!

當時大明朝不僅僅是面對李自成為首的餓狼群,還要對付以皇太極做頭的“東北虎”——後金!

兩線作戰,對於已經腐朽的大明朝來說不堪重負!

錢銀越來越少,兵馬越來越少,最後李自成的農民軍進京時幾乎是長驅直入,幾乎是沒有抵抗力!

而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那麼快滅亡,也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是:小農意識的李自成,打下了江山沒有大思維和格局去治理朝政!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這句話是李自成最好的寫照!

當初,一個目標就是攻下大明的江山。於是拼命的搏殺!可是,到了真的如願以償時,關鍵時刻小農意識的李自成犯糊塗了!

沒有考慮怎麼穩固政權,沒有想過如何抗擊後金,沒有大格局思維去管理和帷幄,李自成和他的大順就像沒有方向感的蒼蠅!

第二個是,大順軍將士起義初衷變了,不但得不到各方勢力支持,反而是圍困和攻擊!

當李自成和他的大順將士攻下北京城,面對這個夢寐以求的京城,面對燈紅酒綠,面對金銀財寶,李自成和他的將士們雙眼放光還有綠火!

特別是劉宗敏等,率領手下衝進富貴人家。大肆擄掠財銀珠寶和美麗的女人!這樣一來,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和奮力抵抗。讓原本擁護大順的人士紛紛掉頭而去!

更奇葩的是:很多大明的子民竟然是歡迎支持皇太極滿金兵馬進來,還聯合支持一起追殺大順軍!

由此可見:大順軍在這樣的環境下想不敗都難!因為人心相背,乍能成大事?!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主要是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賦稅制度和紮實的物資基礎,其實李自成自開封戰役之後,實力受到了相當的削弱,在由於數量眾多的人員,糧食金錢都成了問題,李自成準備在關中發展,但問題是十幾年的兵荒馬亂北方除山西外幾乎被打成荒地人煙稀少,而龐大的隨行流民,讓李自成不得不考慮一邊與明廷和談要錢要糧,一邊把錢放進自己的口袋。李自成的關中和山西成了鄰居,而山西一直沒什麼大的戰爭,闖王這回走錯了一步,以為進攻山西會有大批物資供養自己的軍隊,但實際上山西軍隊多少年沒發過工資,不等李自成軍隊來進攻,山西就舉了白旗,李自成不僅毫無收穫,更是無故多了十幾萬張吃飯的嘴。

沒辦法,只能繼續向京進攻,威脅明廷拿出錢來。可是打下京城銀庫也是空空蕩蕩,為了讓龐大的流民和軍隊安穩,在沒有其他收入的前提下,李自成對明朝的官員富商進行了掃蕩,李自成這幾個月內對吳三桂、滿清的戰略思考,還算不錯,但是他最終敗在了沒有根基之上,一片石戰役慘敗之後,順軍一路撤退,而關寧軍一路追擊農民軍。經歷闖軍的打劫,整個北方的地主富商更歡迎滿清軍隊入關。緊接著山西十幾萬明軍再次降清,李自成再次成為流寇,直到在南方被殺死,大順政權告一段落。



李家大白話


迎闖王,不納糧。這句當初李自成軍隊在起義之初就曾喊下的口號,對於當時已經遭受了許多年水深火熱的明朝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好消息。這樣可以讓他們從那長時間的壓迫當中短時間的釋放出來,並且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對於當時的貧苦人家來說是一個非常樂意的選擇。同時也是這樣的口號和理念,讓他在短時間內凝聚了大部分的明晰,才能夠讓他的起義軍隊不斷的發展壯大。


農家的四季人生


李闖屬於流寇出身,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屢次受挫能死灰復燃得益於此,席捲京師逼死崇禎也是因為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直搗黃龍。但是流寇習氣也決定了,他們沒有明確政治主張,也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打到哪裡是哪裡,目光短淺。沒有正確判斷形勢,在北有女真虎視眈眈,京畿之外大半江山還在明朝統治下的情況下,被勝利衝昏頭腦。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片石大敗之後,又錯誤判斷形勢,妄圖西竄西安,軍心渙散一潰千里,自己也命喪九宮山。


醉貓看世界


李闖王推翻明朝那麼猛為啥滅亡那麼快?

這可以分兩部分來說

第一個李闖王何以推翻明朝那麼猛?

首先,首先李自成的發家與快速推翻明朝既有其自身的能力,更多也得益於明朝大廈將傾的客觀背景。

明朝後期社會矛盾激化,政治敗壞。萬曆朝爭國本、廷擊、紅丸、移宮等案使得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勢自此衰落。天啟皇帝即位後,宦官攬政魏忠賢坐大,東林黨爭使得朝廷內部進一步瓦解。

經濟上,土地兼併,宗室勳親大肆開拓私有土地,普通農民土地大量流失,生無立錐之地。朝廷為對抗後金,流賊以及練兵,三餉加派,大肆掠奪農民財富。神宗還曾派出礦鹽稅使,去各地橫徵暴斂。

軍事上,後金做大。努爾哈赤統一東北。經過薩爾滸之戰、遼瀋之戰。金軍一發不可收拾。明末軍事柱石孫承宗為閹黨所害,寧遠大捷功臣袁崇煥又為崇禎所殺。東北已亂成一團。

天啟七年農民起義又在陝西爆發。張獻忠、李自成等各成勢力,明末各將領養寇自保,為保存實力放任農民軍坐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明朝之衰亡非李自成一人之功,而是一個時代的合力,所以闖王才能推翻明朝得以如此之猛。

第二個問題是李闖王為何自身滅亡的那麼快。

首先,李自成大順王朝的建立是在一個時代的背景之下的合力,他的軍隊基礎不過是一些流寇和吃不上飯的農民,雖聲勢浩大,戰鬥力卻一般。與之相抗衡的是久經沙場,以武立國的滿清八旗精銳。

其次,李自成本身無立身之基礎,他的發家之地和勢力範圍在陝西。雖攻下北京,但新建的朝廷和轄下的百姓不過是前朝易服而來的同一批人而已,本身無忠誠度可言。其次大順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到了京城又大肆搜刮斂財,也讓京城的前朝遺老和地方勢力極為不滿,所以在清軍入關之後,他們自然也輕易的城頭變換大王旗了。

最後,是戰略失誤。他一錯在認為吳三桂會被其招撫,至少不會投降清軍。二是對吳三桂與清軍勾結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只帶六萬人馬匆忙出師,行軍緩慢。先鋒至一片石,主力屯於關內,依山傍海,嚴陣以待。與吳三桂交戰之時,多爾袞率大軍參戰,大順軍猝不及防,落荒而逃。後雖回到西安,但清軍已逐鹿中原,大順之亡則是土崩瓦解之勢了。


掃地僧人不說話


這個問題我想應該拆分成兩個部分來回答,第一個部分需要回答明朝的李闖農民軍為什麼能成勢,為什麼能打進明朝的北京;第二部分才回答,李闖為什麼會迅速的敗於滿清八旗。

首先說第一部分,李闖的農民軍為什麼能成勢的原因:

1.歷史積弊的問題:事實上,明朝自嘉靖皇帝外位後期就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的情況,這一情況的出現的直接後果就是出現明顯的貧富差距,而大規模兼併土地的事件反饋到統治階層則是出現利益集團,黨同伐異。這一系列事件的後果就是出現從此以後屢禁不絕的朝堂黨爭,黨爭愈演愈烈,到了明朝萬曆十年,既是權臣,又是改革家的張居正被清算,明朝稅收改革,制度改革以失敗告終。取而代之的是愈演愈烈的黨爭,民生問題不再是統治階層關注的焦點,國家機器的運轉開始逐漸的失控,國庫空虛而權貴富可敵國的局面造成了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基層統治陷入困境。

2.國家的強盛與否,魂魄在廟堂,根基卻在庶民百姓。當越來越多的基層百姓感受不到統治階級的關注,越來越難以在現有的價值框架下生存的時候,事實上,統治的根基已經動搖,這就為農民起義埋下了禍根。

3.歷代封建統治者,要想維護其統治,無不是以“糧食安全”為第一要義,“民以食為天”的古訓歷來為統治者重視,而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不斷爆發,百姓流離失所,統治階層卻無力改變這種局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普遍存在,失去平衡的流民百姓在面對這些問題時,能夠選擇的就是鋌而走險,揭竿起義,於是,李闖的農民起義軍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

4.明朝統治階層分裂,李闖起義軍圍攻北京時,外有左良玉擁兵自重,不發勤王之師,內有諸如福王這類皇親國戚趁亂要挾,舉國危難之際,統治階層內部嚴重分裂,加之北京的城防缺乏有效的指揮,百姓與統治階層離心,守城不守心,出現臨陣倒戈的現象,導致北京陷落。

第二部分,李闖為什麼會迅速敗於滿清八旗之手?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李闖畢竟脫胎於農民起義軍,作為繼高迎祥之後第二代闖王,闖軍事實上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沒有明確的建國理念,說白了就是一群為填飽肚子,說不定接機能撈一把的農民心態的農民,囚犯,落魄書生等組成的創業團隊,這樣的團隊除了一腔熱血以外,幾乎一無是處。連年的苦戰讓他們在精神上處於極度缺失,極度空虛的狀態,在攻進北京後,面對京城的繁華,一下子就失去了自我,整個團隊從上到下陷入一種極端自滿的情緒當中,不顧名譽,不顧形象開始在京城公開劫掠,這樣的做法跟強盜有什麼不同,自然失去民心。

2.李闖本人對團隊的管控失效,自他本人及以下的將領,在進入北京後都有一種從此以後富貴榮華不盡,一勞永逸的暴發戶的心態出現,全然忘記了大明王朝還有三分之二的江山在握,山海關在還有虎視眈眈的滿清八旗。

3.缺乏戰略判斷,沒有戰略應急預案。在出現吳三桂降清的事件後,沒有準確的分析吳三桂真正的利益追求,帶領數十萬自滿的軍隊決戰吳三桂和滿清的聯合軍,結果一觸即潰。

4.在山海關決戰失利後,沒有分析形式,一味逃跑,還帶著若干數不盡的金銀財寶。試問,這樣的團隊,豈能經得住風浪。一支缺乏精神的軍隊,又怎會有團隊價值觀,一支以農民為主要的決策層的團隊,又能有什麼戰略判斷能力,又怎麼能高效的運轉。在面對滿清八旗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時,又能有什麼招架能力。這樣的團隊豈有不敗的道理。



向領袖鞠躬


李自成,人稱闖王,聚百萬之眾,以摧朽拉枯之勢,攻城掠地,直下京都,逼得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在歷史長河中,由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此拉下帷幕。用猛人來形容李自成,當然貼切。但是這樣的一個猛人,最後也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所謂時也,運也,歷史的走向,瞬間萬變,有時真的讓人猝不及防。

最初,闖王並非是指李自成,而是高迎祥,高迎祥犧牲之後,李自成繼任闖王的稱號,接替了闖王這面大旗,起義隊伍漸漸發展壯大,不過單就闖王這個稱號來說,竊以為有一定的侷限性,李自成大概是讀書不多,在他看來所謂闖就是勇猛,不屈服的意思,所以他欣然接受闖王的稱號,既然朝廷不給活路,不顧老百姓的生死,那我就四處亂闖,闖出個光明大道來,闖出個美好前程來,當然這也表現了他的性格特徵和不願被壓迫,被奴役的反抗精神。
李自成能推翻崇禎的統治,並不是僅僅因為他的勇猛,還有其他的原因。其一:官紳和皇族的欺壓。大明王朝從萬曆怠政開始,再到天啟帝一門心思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木匠,朝廷已經混亂到一塌糊塗的地步了,可以說是積重難返,回天乏術。到崇禎時,階級矛盾已不可調和。官紳,皇族長期兼併土地,擠壓農民的生存空間,大量失地和無地的農民最後都成了流民,所謂官逼民反,這些流民就為起義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其二:滿清的神助攻。明朝內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外有虎視眈眈的滿清政權,是內憂外患。每當起義隊伍陷入絕境的時候,關外的滿清便及時的刷一下存在感,縱兵南下,直搗北京。而農民軍總會在官軍回防勤王的時候,抓住機會再次壯大自己,所以朝廷對於農民軍是屢剿不滅。其三:得人心者得天下,農民軍畢竟是被迫造反的,造反那是玩命,不是到了絕路,誰能走上這條道。李自成是儘可能的團結了這樣的人,這樣的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千千萬萬,尤其是李自成採納了李巖提出的均田免賦的口號,更是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於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民謠便傳唱開來――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由此可見李自成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和受歡迎的程度。

那麼這樣的一個猛人後來又何以迅速衰敗呢?
原因就是李自成在沒有為建立一個新世界而做好準備之前就打碎了舊世界。或者說勝利來的有點突然,李自成可能就沒想著要推翻朝廷,只想劃地為王,過富貴日子,但是時勢造英雄,把他推上了潮流浪尖,他上來之後,往下一看,眼花繚亂,懵圈了。農民階級固然有自己的侷限性,但作為起義領袖,李自成本身也有很大的問題。李自成不是劉邦,也不是朱元璋,他在用人謀劃,把控時局,這些方面缺少韜略手段和遠見卓識。首先他缺少一個穩固的根據地,李自成一直都是流動作戰,即使後來他打下了很多地方,但並沒有很好的管制。所以當他被滿清趕出北京之後,一路是狂奔南下,一敗再敗,毫無還手之力。其次,缺乏戰略眼光。打進北京城後,農民軍包括李自成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天下已定。忘了南邊有南明小朝廷,尤其是關外還有一個狠角色滿清。於是縱情聲色,生活腐化,甚至公開掠奪,以至於人心盡失。大將劉宗敏竟然還搶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讓本可以向自己靠隊的吳三桂最終投靠了滿清,李自成也制止不了。這還是傳說中的闖王嗎?這還是紀律嚴明,組織性強的農民軍嗎?有鑑於此,當年毛主席在西柏坡就諄諄告誡我們的黨員,我們也是要進入北京的,但我們絕不當李自成,可以說李自成進京之後的表現已成了一個反面教材,時時警醒著世人。所謂一步錯,步步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李自成走向滅亡,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是情理之中。



宿鳥歸飛急


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錯誤的經濟政策。“吃他娘,喝他娘,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很有煽動性。但是也反映出李自成極及其身邊的人並沒有做好改朝換代的思想準備。破壞一箇舊治理體制很容易,建立一個新治理體制很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不納糧新政權吃什麼?不僅軍隊要吃飯,老百姓也要吃飯。沒有根據地,沒有稅收,糧草靠搶。老百姓也發現不納糧是空頭支票!於是人心盡失。


明哥52601


李自成曾經是大明朝“吃皇糧”的郵差工人,因明軍在東北關外抗擊滿洲八旗,軍費開支巨大,崇禎皇帝不得已,下詔書裁減冗員讓李自成失去了工作,他繼而投入了高迎祥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因為幹過公務員,腦瓜聰明,有擅長給領導提意見,加上吃苦耐勞,很快就成為了高迎祥手下的得力干將。

 

高迎祥連續被盧象升擊敗,又被孫傳庭擊殺以後,李自成被眾兄弟推舉為新的“帶頭大哥”。當時,河南鬧饑荒,他採用手下李巖“平分土地,免除賦稅”的高招,大肆擴充軍隊,利用明軍精銳前往遼東苦戰時,鑽空子死灰復燃。當時的李闖最盛時傭兵百萬,可謂形勢大好,前途一片光明。明末的衛所制度,早已名存實亡,朝廷的幾支精兵,包括白桿兵、秦兵、戚家軍、天雄軍也在與女真人的長期消耗戰中,損耗殆盡。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李闖撿現成,終於大搖大擺的進了北京,實現了創業夢想。

 

可惜,李自成進北京後,一手4個2帶王炸的好牌,被他打個稀爛。公司上市了,李自成也開始膨脹了,藉著軍餉不足的由頭,開始大規模對前明的遺老遺少,抄家產,擄女人,終於逼反了統領關寧鐵騎的吳三桂。關寧防線一破,滿洲八旗蜂擁而入,清軍聯合吳三桂,一路勢如破竹,李自成節節敗退,終於兵敗湖北九宮山,最後不知所蹤。

 

究其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剛進首都,就知道搶錢、搶糧、玩女人,失去了往日鬥志。重用一個有勇無謀的劉宗敏,一個軍師牛金星也是個半吊子,面對紛亂的局勢不能提出半點可行性的意見,從關外一片石和吳三桂大戰失敗以後,就是兵敗如山倒,連鬆口氣整編的想法都沒有,軍無鬥志,能不敗嗎?

 

二是,李闖不能有利的團結,前明政權留下的士紳階層,反而將對方往絕路上逼,不反才怪。李自成剛攻佔北京時,不管在外城還是內城,根本沒有遇到明軍像樣的抵抗,這說明,明朝內部其實是認同他,大家已經想好了更換門庭,投入他的門下,如果此時,能給前明的遺老遺少吃顆定心丸,不抄家產,耐心安撫,完全可以在北京穩住陣腳,至少不會短短的42天,就作鳥獸散。

 

三是,李闖從陝西起兵起,所到之處,不管是河南還是山西,都已經被旱災、水災、蝗災洗劫過無數次,加上戰爭持續多年的蹂躪,已經很難再徵集到足夠的軍餉和物資。

 

四是,入關的清軍,整合了漢軍隊伍以後,戰鬥力過於強大。女真崛起時,先後和明朝的所有精銳都過了招,戰鬥力極高,加上關寧鐵騎的投降,如虎添翼,李闖一幫人之前大多數時候是和維持地方的保安團再打仗,遇到高一段位的清軍和關寧鐵騎之後,才是碰到了啃不動的硬骨頭。

 

五是,農民起義軍中,本來內部就矛盾重重,相互對立,你攻我伐,除了李闖以外,四川的張獻忠處處與他做對,李闖不止要防清軍的追擊,還要防備張獻忠的偷襲,加上旁邊還有個看熱鬧的南明,局勢完全亂成一鍋粥。





米缸摟著麥芽糖


1644作為明朝的轉折點,吳三桂在山海關,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帝在北京待著。

李自成作為一個事業單位職員,因為裁員失業,後來引發了明末農民起義,作為農民起義領袖,和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工作班底差距很大。首先朱元璋是從小打到大,在這過程中自身能力迅速提升,加上不斷納入賢才,常遇春,徐達,劉伯溫等等。而李自成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軍師和將領。劉宗敏能打仗但是權利太大,實際和李自成差不多,李自成都鎮不住他,陳圓圓事件可見一斑!

其次,李自成根本沒有想改朝換代的長期打算,從西往東打,中間想被詔安,但是崇禎卻說,你這土匪還想被詔安,不行!李自成一氣之下才打到北京城,崇禎也在景山上吊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