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尹氏源流」湖北省南漳县尹氏家族简介

「尹氏源流」湖北省南漳县尹氏家族简介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南漳县尹氏家族,在明清两代迁来的,全部都源自江西省吉安府;民国期间,少量河南籍尹氏散户,或因避灾,或因谋生,迁入南漳县境内。现将南漳县尹氏家族情况,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叙如下:

一、九甲河尹氏

北宋保信军节度使尹氏崇珂公,传孙绛,字守正,系北宋景德乙巳(1005年)进士,累官至衡州通判,住江西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县)。绛公长子仅,字尧可,住逢源,是为逢源派开基祖。仅公七传至均锡,徙居庐陵永和。均锡公之孙贤可,字瑞卿,号举庵,生于至元甲申(1284年),于大德丁未(1307年)迁居庐陵灉江,建尹家坊。贤可公五传至邦隆,讳盛,号灉溪,生于宣德乙卯(1435年),与夫人王氏,因商携三个儿子正、治、命徙居湖广省汉阳府汉川县张池口。命,字德新,号性理,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至1505年)再徙襄阳府南漳县第十三都九家河(今南漳县薛坪镇九甲河村)。
命公传四子:天祐、天袏、天斈、天富,今仅有天祐、天袏两房可表:

【天祐房】天祐公,字乾伍,配卢氏,生廷思。廷思传万国,万国传国礼、国兴兄弟。

国礼公派下:

⑴茂秀公留居九甲河,日后兴隆,其裔尹大经(号理亭)富甲一方,主修宗庙,统一阖族字派。大经次子德陶,为南漳职员,主修宗祠。解放土改之后,本支族裔逐渐散处四方,如今各处约有20户。

⑵茂德公徙居赵家湾石板子(今肖堰镇高坪村石板子),其后成举公徙居龙头湾(今肖堰镇石峡坪尹家湾),相群公徙居鐟水台(今肖堰镇西泉庙村鐟水台),可德公徙居后河(原属肖堰镇毛湖村,今属四垭村),正华公徙居九甲河,毗邻尹家垭,正杰公徒居杨家河(今属保康龙坪),还有大旺于解放前移居太坪东转湾。如今,茂德公各处后裔合计48户。

国兴公派下:

⑴茂臣公迁居孙家坑(今肖堰镇青龙湾村孙家坑),配孙氏,传孟习、孟华、孟言三兄弟,由此分为三大房。孟习公后裔,主要住在孙家坑、庙湾、窑湾、大坑等处,如今合计52户。孟华公后裔,主要住在孙家坑、上峰山湾、黄家坑、土河以及菓盒坪莲花岗、陡山、保康县龙坪、两峪等处,如今合计71户。孟言公后裔中,朝华携弟朝纲徙居许家沟(今杜冲村许家沟),如今合计45户;朝均徙居双坪计家山(今属东巩镇太平村),至今仅算3户。因此,茂臣公后裔,如今有171户。

⑵茂臣公胞弟茂遂公,徙居预顺都甘溪(今属巡检镇院子湾村),住尹家耙子,后裔除在甘溪之外,有的分居东巩桂竹园,以及当阳市半月镇,如今合计35户。⑶茂才公徙居凤翔坪大狮子口(今薛坪镇凤翔坪村),后裔如今合计17户。

【天袏房】天袏,配孙氏,生五子:廷耀、廷芳、廷用、廷朝、廷邦,分五大房叙述。

廷耀公派下:

⑴文忠公徙居道人沟,后人分住观坡,如今只有3户。

⑵明公徙居尹家垭,传至子学公,徙居毛山河月后垭,开紫荆树派,后人分住银匠坑、赵家坪(以上属薛坪镇寺坪村)、洛浴河,如今合计79户。

⑶文成公徙居瓦屋场(今属薛坪镇泉湾村),后人分住黑河、花庄等处,如今合计21户。

廷芳公派下:

⑴万元公之孙秀,二传至文思,住刘家山(今属薛坪镇泉湾村),后人如今有18户。

⑵秀公之弟楚,五传至可言,迁居殷庄,如今后人有13户。

廷用公派下:万海公徙居大高坪,住拐枣树坑(今属肖堰镇高坪村),配韩氏,传国成、国甫兄弟。国成公一支,传至正章,徙居凤翔坪井湾,正恒徙居马家沟(今薛坪镇杜冲村马家沟)。如今拐枣树坑留居有10户,井湾有15户,马家沟有5户。国甫公之孙方太,生于康熙戊寅(1698年),徙居小高坪,其后一支传至朝洲,徙居下峰山湾(今属峰山村)。如今,小高坪有5户,下峰山湾一脉有8户。综合各处,万海公后裔如今合计43户。

廷朝公派下:万堂公二传至良,徙居毛山河,住灯盏窝(今毛山河村灯盏窝),其后有朝聘公徙居石桥水田湾,大荣、大均等于解放后迁居石桥,大房迁居保康岞峪。如今,良公各处后裔合计45户。

廷邦公派下:万才公三传至泰环,移居白果园(今城关镇殷庄村白果园),后人分住星宿河、雌凤坪,传至现在后裔合计有45户。

根据以上初步统计,天祐公房下有291户,天袏公房下有267户,九甲河尹氏阖族共计558户。

由于九甲河尹氏分支散处各地,早期字派时而统一,时而不同。

天祐公一支为:天、廷、万、国、尹、茂、孟\\文、成、相、可、朝、正。

天袏公一支为:天、廷、万、国、尹、方\\从\\泰\\自、文\\仕、成\\子\\逢、相、可、朝、正。

同治丙寅(1866年),九甲河大经公主修宗庙之际草拟字派,并在光绪己亥(1899年)宗祠告竣之际得到重申,阖族统一字派为:大德本忠厚,宏仁自谦光。兰桂毓清秀,麟凤兆瑞祥。才学美俊彦,时逢会明良。功高誉益重,世泽庆绵长。截至2018年6月,天祐公一脉,最高辈为“德”,最低为“自”;天袏公一脉,最高辈为“大”,最低为“仁”。

九甲河一脉,先祖坟碑比较多,散布于各处,多位于山岭之中。天袏公与夫人孙氏之墓,位于瓦屋场。早在嘉庆戊辰(1808年)仲冬,本族由相俊、相恒二公主事,首次刊刻族碑,树立于亮子山祖茔。同治丙寅(1866年),由大经公主事,主修尹氏宗庙,其后与襄阳尹集族人合建祠堂于尹集,历经数年之后,两地出现分歧,遂由九甲河宗支在瓦屋场单独修建祠堂,于光绪己亥(1899年)告竣,历年举办清明会,直到1946年结束。解放后,九甲河尹氏宗祠被没收,直到进入新世纪才被彻底拆毁,实在是阖族遗憾。适逢修谱之际,南漳阖县尹氏族人在以尹明为会长的理事会带领下重建尹氏宗祠,具体由尹本清负责,自2018年6月2日发起,10月7日(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破土,历时数月而告竣,了却了全体族人的心愿。

二、磨坪寺尹氏

先祖发祖公,原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朱史巷大槐树人氏,于明初经武昌府徙居襄阳府襄阳县尹家集。发祖公,配赵氏,传若干代至廷锡公,移居南漳县城北府学庄,配贺氏,生二子:真亮、直亮,直亮公耕耘于南漳县城西边的瓦庙坪,配徐氏,生二子:程、凤。程公移居磨坪寺(今李庙镇磨坪寺村),住白香岩,与夫人赵氏生三子:从文、从高、从林。从文公之子燦新,留居白香岩,从林公之子起新,移居罗家坪庙儿冲。于是,磨坪寺尹氏分为两大房:

燦新公配全氏,生一子:圣清,圣清公传仕文、仕举、仕斌、仕贤四兄弟。如今,仕文公一脉有14户,仕斌公一脉有12户,其余则失考不详。

起新公配杨氏,生一子:圣仁,圣仁公传仕洪、仕贵、仕玉三兄弟。仕洪、仕贵二公失考,只知仕玉公一脉如今有15户。

本支早期遵奉字派为:廷、亮、尹、从、新、圣、仕、大、正、孔、可、承、德、发\\宪、方\\光、志\\洪、远、传、崇、必、为、先、朝、天、怀、祖、国、世、尚、定、安、然。如今,本支最高辈是“发”,最低是“崇”。

根据碑文记载,廷锡公葬于府学庄,真亮公葬于瓦庙坪。程公夫妇葬于磨坪寺稻谷坪,坟碑尚存,

其余先辈坟碑大多幸免于难,较为丰富,尤其是族碑较多,为本宗追根溯源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根据数次调查可知,磨坪寺尹氏自开基以来,一直未曾修谱,或以经单簿记载若干世系,或树分房族碑以明源流,还曾合议续编字派,但无成本谱册流传。

三、齐家坪尹氏

始迁祖名讳待查,祖籍江西省吉水县大槐树,原住府学庄,系李庙磨坪寺尹氏近宗,因避白莲教起义战火,于嘉庆初年徙居阎坪乡齐家坪,住尹家山,毗邻石门集,本已人丁不多。一九五八年,因南漳县修建石门水库,阖族外迁,或住王家岩(今阎坪乡王家岩村),或住胡家棚(今阎坪乡胡家棚村),如今总计只有3户。

本支字派,是由尹德富口传给尹明旺的,为:宏光立正宗,发大德明本。“宏”字辈相当于磨坪寺之“正”字辈,依次类推。由于是口传,未必十分准确。如今,本支最高辈为“明”,最低为“本”字辈之子。由于祖坟大多被水库淹没,或多未立碑,历史上更无修谱之说,所以溯源信息严重缺失,有待后查。

四、望家冲尹氏

汉川张池口尹氏邦隆公长子正,字德宏,六传至秉艮,庠生,约于1700年左右徙居襄阳府南漳县,若干年之后,再转迁望家冲(南漳县刘集镇望家冲村),配岳氏,生三子:琥、玟、璥,后人由此分为三大房,分布于望家冲、临沮岗、杨林村、白龙池、郑家咀、清河农场一带。如今,本支族人有41户。

本支遵奉字派为:天朝立祖德。从“德”字辈开始,与九甲河尹氏合派,如今,本支最高辈为“德”,最低为“厚”。先祖坟茔多在望家冲附近,坟碑惨遭“文革”损毁,幸存不多,更无其他族谱资料。此番修谱,是为本支开基以来首次梳理家族源流,也算是年远代湮之后被迫抢救族史记忆的无奈之举。

五、斑竹坪尹氏

崇珂公之孙绍,系经、绛二公堂兄弟,住安福诚门,七传至德忠公,徙居吉水东门,再四传至九香、九龄、九绪、九如兄弟,于明初徙居湖广,九龄公住荆门州沿江乡马仙村(即石磙庙,今沙洋县李市镇刘巷村),其后一支传若干世至进山公(名讳待查,本支开基祖),约于1700年左右迁居南漳县预顺都斑竹坪椒园沟,其后一支三传至仕德,分住尹家坑子。由于解放后土地改革,族人从偏僻的椒园沟移居山下的斑竹坪(今肖堰镇斑竹坪村),尹家坑子一脉后人也移居龙家川。如今,本支各处族人有14户。

本支遵奉字派为:士之一成,正太光明,忠和世守,德乾安平。如今,本支最高辈为“忠”,最低为“德”。先祖坟茔,主要在椒园沟,早期先祖墓碑毁于“文革”,造成先祖信息缺失,三世祖相公、四世祖仕道公、五世祖正常公夫人李氏、七世祖光才公的坟碑都幸存下来,成为本族溯源的重要证据。但由于先祖在清初自荆门州老家迁来,与故土隔绝音讯,未曾参与祖籍族事,在漳亦未独立修谱,如今在沙洋刘巷、闸口等处保存的手抄本族谱上难觅先源,故溯源有待来者细究。

六、杨家包尹氏

崇珂公之孙经,系绛公胞兄,赘居吉水新市,十四传至文彬公,于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徙居湖广省武昌府嘉鱼县,开派观山尹氏。文彬公十传至贵胜,约于1740年前后移居襄阳府南漳县维新都杨家包(今薛坪镇果贺坪杨家包子),配刘氏,生四子:均和、均美、均万、均富,均和公之孙显廷,转迁上柳坪,如今只有3户;均美公之子光荣,转迁柴家山马家湾,其余诸公,或止或失考。

本支遵奉字派为:贵、均、光、显、高、占、伦、家……如今字派用完,并未新拟,最高辈是“家”,最低是“家”字辈之孙。建议本支回归嘉鱼观山尹氏老字派。均万公、光华公、显金、显榜二公,均葬于杨家包老宅附近,显廷、高升等公葬于柳坪,光荣、显忠二公均葬于柴家山马家湾老宅附近,坟碑俱存可查,且明确记载先祖来自武昌府,与嘉鱼观山尹氏族谱记载完全吻合。

七、连云山尹氏

先祖斌公(一世),先世待查,据传来自南漳九甲河,约于1765年左右定居连云山(今胡营镇大山村),配夫人王氏,生二子:仕伦、仕俊。仕伦公徙居八房冲(今属日光岭),后人逐步分居倒子庙、涌泉木林包。仕俊公留居连云山,部分移居七里冲。如今,斌公各处后裔约有27户。

本支从第五代开始,遵奉字派为:正守乾哲,以照先泽。广大其志,辉光上国。源远一本,克明峻德。善继万世,名在芳策。现在,本宗最高辈为“哲”,最低为“泽”。各处祖茔被毁严重,幸存坟碑不多,尤其是族碑遗失,造成本支源流不清。在历史上,本支虽然参与过南漳九甲河、襄阳尹集等处组织的清明会活动,但从未修谱,目前大多数族人们的家族意识极为淡漠,毫无族谱观念,以至于家教沦丧,家风问题极其严重,值得所有尹氏族人反思。

八、襄阳平桥、南漳丁家集尹氏

先祖学铭公,原籍系武昌府大冶县,于乾隆早期迁居襄阳府襄阳县尹集之南某处,再迁平靖桥,即今平桥,住邓家台,邻近明教寺。学铭公之孙点国配陈氏,生四子:光明、光珠、光登、光第。如今,后裔分布于南漳县九集镇丁家集、泉水堰一带,约有15户左右。

本支坚持大冶老籍字派,从“光”字辈之后,续为:中兴文献本维章,熙代儒功承圣芳。如今,本支已经发展到了“维”字辈。点国公夫妇葬于襄阳平桥,坟毁碑存,为本支溯源修谱提供了宝贵信息。
九、其他尹氏

安集洪山寺一带尹氏,口传系江西祖籍,在发展过程中与邻近宜城李垱尹家冲尹氏合族合派,并于新世纪参与了尹家冲先后两次修谱,约有20户,兹不赘述。

李庙磨坪寺附近的黄莲沟,尹光文一家,系襄阳县古驿镇西尹村族人,在此只有2户。

安集邓家咀尹氏,原籍河南邓县,系民国时期文成公随父逃荒而迁来,字派不详,如今只有4户。

南漳城关尹从安、尹从漳兄弟,系其父尹诗兴于民国时期从河南南阳尹营经老官庙而迁来,他们尚知原籍字派为:“致元学万宗,诗从中清太,永正大光明。”

涌泉曾家店的尹清元一户,系其父尹中玉从河南唐河油田迁来,字派与上则一致。

综览以上南漳县境内尹氏各个宗支,发展至今合计约730户左右,算是一个庞大的族群。从2017年初至今,南漳县尹氏族人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合力纂修通谱,也是各个宗支自开基以来首修族谱,并趁热打铁,重建尹氏宗祠,将族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深得社会好评。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南漳全县尹氏家族大调查、大摸底、大检阅,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宗支的情况与大量尹氏族人的心性首次最大限度地展露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南漳全县尹氏族人大学习、大教育、大改进的过程,大家以此为契机,看清彼此,审视自我,调整行为,必将会为未来的长足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经验与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