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软银上市开始“跑马圈地”,孙正义为自己争得“互联网大帝”皇冠

孙正义到底是哪国人?对这个问题,孙正义自己曾经说过一段话:“在23代之前,我的祖先是中国人。所以我的姓是一个中国的姓氏,后来我的家族从中国移居韩国,然后再迁到了日本。”倔强的孙正义没有忘记自己的姓氏,他用了33年的时间,让日本有了“孙”这一姓氏。

他在199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游览长城时感慨道:“我是孙子的后代。我能感受到血脉里的呼唤,所以我来了。站在这里,我取得的成绩渺小如尘埃。”

软银上市开始“跑马圈地”,孙正义为自己争得“互联网大帝”皇冠

“这已经是计算机产业的第三代了,4年后我们会迎来它的第四代发展:电脑接入互联网。所以,互联网才是我们的未来。4年后,互联网产业会在日本形成爆炸式增长。不出15年,宽带业务会成为主流,多媒体产业也会迅速发展起来。”——孙正义

一、发展壮大,成功上市


孙正义看到了日本未来10年互联网的发展,要成为日本第一,就必须抓住这个大趋势,必须在互联网上倾注全部的力量。

1991年,美国Borland公司与孙正义达成了协议,将他们闻名世界的C语言编辑器升级版交给软银,允许软银在日本发行。不仅如此,Borland公司还送给孙正义一个大人情:劝说美国局域网专业公司——网威进入日本市场。

引进网威,孙正义正式迈开了登顶互联网行业的脚步,网威系统后来甚至成为区域网系统的标准。但是1992年,一家公司的出现让他的登顶之旅出现了变数。不过孙正义从网威身上还是得到丰厚的回报,到了1994年,网威的营业额达到了1.3亿美元。

美国思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1991年时,它迎来了新一任掌门人钱伯斯。在钱伯斯领导下,思科成了全球顶尖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它的业务覆盖了网络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1992年,思科在日本成立了子公司——思科日本,它的业务一度超过了网威,市场份额达到40%。

孙正义想要在互联网上大展拳脚,思科现在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占有资源,与它合作比对抗更有利。1994年,孙正义开始向当时日本的主要IT企业展开游说并募资。他亲力亲为,在5个月的时间里争取了13家主要企业的支持。1994年8月,思科日本终于成为一家合资化的企业。孙正义作为发起人,成为最大的股东。

思科在13家日本企业的护航下成为日本互联网企业的标杆,买路由器认思科也成为日本民众的普遍看法。孙正义自不必说,思科成了他进军互联网的桥头堡,软银至今仍与思科有着坚固的合作关系。

1994年软银上市,这让孙正义的身价达到了10亿美元,那一年他37岁,软银成立也不过十几年。

1995年,孙正义收购了Ziff-Davis出版公司的部分股权,同时收购Comdex展会部分股权。一家是全球IT出版业巨头,一家是当时风光无限的信息产业展览企业,孙正义对它们的收购完全是出于战略考虑。

互联网时代就像一个埋藏着无数宝藏的岛屿一样。“当你去宝藏岛的时候,你准备带什么工具呢?是食物,枪,还是药品?我想要的却是宝藏岛的地图,这样可以直达宝藏所在地。”——孙正义,在Ziff-Davis和Comdex身上花费的50亿美元,其实是在花钱买藏宝图。也就是在那一年,Ziff-Davis的老板向他推荐了雅虎。

软银上市开始“跑马圈地”,孙正义为自己争得“互联网大帝”皇冠

二、展开“圈地运动”,收购雅虎30%的股份


1994年,软银上市,此后孙正义在全球展开“圈地运动”,收购了大量公司,仅在美国他就花了40多亿美元。到了1995年他更是加快脚步,在55家网络公司身上豪掷3.5亿美元,其中就有雅虎。

那时雅虎的许多人都认为他疯了,在1996年2月花1亿美元是要有很大闯劲才行的,但我认为他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他是个能前瞻15年到20年的人。——雅虎创始人 杨致远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只是年轻的学生,比当年的马云还要青涩,而且雅虎的项目没有任何收入,利润为零,怎么看都像是学生们的社会实践。

1994年,杨致远26岁,还没有结束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研究工作。此时,他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大卫·费洛在校园里租了一个阁楼作为实验室,借着学校网络搭建网络分类目录站点,供登录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询内容。这是雅虎最早的雏形。

学校的网络因为他们的服务器不堪重负,最后他们被“赶”出校园,将实验室搬了出来。那时的杨致远非常窘迫,没有电脑也没有服务器。他不得不花掉自己所有的积蓄买来几台电脑,然后租用其他大公司的服务器。他们不但没有收入,每天还有大笔支出。

雅虎当时的一些详细描述:5个员工,办公室被服务器蒸得闷热无比。无数比萨盒和脏衣服随意扔在地上,主人也根本没有要整理的意思。此外,还有棒球和电话,但就是没有椅子。

这时诱惑来了:美国在线和网景高薪聘用杨致远。对一个没有钱但又急需用钱的人说:“钱,拿去,但是你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选择,杨致远也挣扎了许久,幸好最后他赢了。

1995年,杨致远和大卫需要募资来发展自己的网站。他们接触了很多硅谷的投资人,几家公司包括著名的红杉资本都对他们十分慷慨。不过在遇到孙正义以后,那些钱都成了小钱。1995年11月,孙正义给了杨致远100万美元。

1996年,孙正义决定追加1亿美元投资,但杨致远拒绝了孙正义,理由竟然和后来的马云一样,因为他第一轮融资得到了不少钱,而且股权会因此稀释太多。

于是孙正义问他:“你的竞争对手是谁?”杨致远说是美国的远景。“我是一定要投资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孙正义接着说,“我准备了这笔钱,一定要花出去。如果你不让我投,我就只能投给你的竞争对手。”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杨致远最终同意了,尽管他有些心疼,好像亲手卖了亲生儿子一样。事实证明孙正义总是势在必得的,他最后拥有了雅虎30%的股份。

在1996年,给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投资100万美元都是天文数字,更何况是整整1个亿。孙正义的解释是:“我从他们(杨致远和马云)的眼神里看到了热情和力量。”也许孙正义在雅虎的杨致远身上还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的第一个公司同样是以学生的身份创立的,凭着热情和信念一直坚持,最后走向了世界。

软银上市开始“跑马圈地”,孙正义为自己争得“互联网大帝”皇冠

正是自己有了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对梦想的投资一点都不会吝啬,这是孙正义最大的智慧,但孙正义说那是“幸运”。

1996年雅虎上市时股价最高时飙升至43美元,最终以33美元收盘,雅虎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

2001年,雅虎的股价一度达到250美元,如果按照孙正义当时的投资来看,他拥有了100倍收益。

三、继续“圈地运动”,拿到互联网经济的最大份额


“不管这个行业有多小,只要做到第一,我就能满意。在某个小镇成为第一,在某个业务领域成为第一。很小的人群,很小的领域,这个都不要紧。你只要成为第一,客户就需要你,某一天你会成为一个大的领域的第一。”

软银孙正义在“这个星球上从互联网经济中拿到最大份额”,这些份额并不是通过鲸吞某家大企业实现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实现。

孙正义的投资不仅是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得财富,钱一向不是他最终的目的,用他的话说:“不是因为我们有钱,所以我们才成立企业,而是因为‘我想做什么’。”因此他的投资往往更有战略性。

他的一般做法是以长期持有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作为战略投资,比如阿里巴巴上市后,他并没有着急退出以规避风险,而是继续长期持有阿里巴巴的大部分股票。

避险对于孙正义来说,更像是这种长期持有战略中的一部分,雅虎上市后,孙正义曾经出让5%的股权,套现4.5亿规避风险,但软银依然是雅虎的最大股东,即便后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孙正义给了马云市值3.5亿美元的股权,他依然是最大股东之一,这种投资方式让孙正义比其他风投得到了更多的利润。

2000年,他的名字一度列在日富榜首,那个时候他拥有互联网企业达300家,身家超过700亿美元。赚到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孙正义是“常胜将军”。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孙正义的资产损失达到98%。

2003——2004年,孙正义在宽带业务上遇到阻碍,面临巨额亏损,不得不转让一部分雅虎的股权以保证公司的现金流。

能熬过冬天,情况就能变好,能在产业最低谷的时候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理想的人并不多,孙正义正是这样的人。

软银上市开始“跑马圈地”,孙正义为自己争得“互联网大帝”皇冠

1996年4月,孙正义和雅虎合资在日本成立了雅虎日本,软银占有51%的股权。这个网站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门户网站。

1995年以后30年间,孙正义成为全球各大互联网的真正“掌门人”。

早先,他在美国进行一轮投资,但是谷歌、微软早已经凭借“地主”优势抓住了美国互联网的先机,二者的触角甚至已经伸到欧洲大陆。

软银必须在“未来”寻找出路,而孙正义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在亚洲,因此他将自己的重心转向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市场。

他从投资雅虎,E*Trade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开始,逐步登顶日本企业界,并且成为雅虎美国、ZDNet、GeoCities和雅虎日本的最大股东;进入中国后,他点中UT斯达康、阿里巴巴、新浪、网易、携程、分众传媒、当当、千橡集团等,为自己争得了“互联网大帝”的皇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