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哭得青衫都湿了,真的有这么惨吗?

深山蓑笠翁


啊,按《琵琶行》所记,白居易很同情琵琶女,以至于眼泪掉下来,应该是真的,是因为同病相怜的落泪吧,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于是哭啦,在大家都知道又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彼此一道沉沦,从而感到个人的渺小和天意的难违。

《琵琶行》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真是在天偏地远荒蛮处,大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激动。听完琵琶曲互诉缘何来此,随即在心里彼此引为知音,于是就提出让琵琶女,莫辞更作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因越位奏疏,触怒权要被贬江州,说明白居易只是勤于做成事,却不懂权力的游戏规则,才几遭打击报复,所以白居易心情很茫然,穷其一生也没弄明白咋回事儿。

虽然白居易和琵琶女互相劝勉,天大的事情也要暂时放一边,咋可一失意就气馁呢?但想想家人地远天高,还是止不住眼泪啪啪啪地掉下来啦,曾经慈恩恩塔下题名姓,十七人中最少年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啊。而今看到琵琶女,恍然昨世知音,把一生心血凝做泪,为其翻做琵琶行。

人是感情动物,所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知冷知热的贴心陪伴,因为感情是早春床前一片阳光,是盛夏海滨一季风凉,正因为人情比黄金贵重,所以才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写实名句,这篇《琵琶行》也因此才被完好保存直到今日。



唐燏


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文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思想,多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因此在官场多遭构陷,一生命运多舛。白居易是个高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作三千余首,而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了。因为流传深远影响广泛,以至于后世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说法。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坐,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任上。元和年间,陪太子读书(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职上疏言事,触怒了统治者与权贵,被贬往江州任司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直言敢谏而被贬的白居易表面平静,实则心底苦闷异常。

宦途潦倒,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写下了无数诗作,虽然都是满腹悲愤,满目忧伤,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泄,作品一泻千里,酣畅淋漓之极。许多人即使是熟读这首《琵琶行》,却没有搞明白白居易为何会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慨叹。

其实,理解这首诗的重点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换个说法,如果换成其它乐器,白居易不会触景伤情,写下如此传世佳作的。根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后人。但据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诗作自称“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阁掌洪炉”,专家推断白居易祖上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亚的龟兹。

说起龟兹这个湮灭于历史长河的西域古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约就是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飞天了。想到飞天,自然会想到她们手中的琵琶了。据史家考证,琵琶并非华夏本土乐器,而中亚有着丰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龟兹乐中。大唐宫廷乐工即设有龟兹部,而龟兹乐器琵琶是从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礼佛、中年皈依、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然对琵琶这个自印度传入的乐器十分熟悉。因此会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之句。听到熟悉的乐器声,已经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听到弹琵琶的女子自诉身世,同病相怜,故此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当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将之引为知音,更与之泪眼人望泪眼人,自然愿意为他“更坐弹一曲”了。

这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曲中的悲愤难平之意更加浓郁,听得众人触动心底柔肠无不为之落泪,而座中流泪最多的,无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了。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音乐天赋也是出类拔萃的,属于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词,又可以谱曲的音乐人。白居易能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民歌,绝非偶然。他的诗流传之所以最广,“有井水处皆诵白诗”,正是由于他的诗作,既是诗、且是歌,可以歌唱(“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也有艺术上共鸣的一面。


唐明国亮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座中涕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仅是对琵琶女悲惨身世的同情,更是由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坎坷与宦海沉浮,在这两种心情之下,白居易这位被贬的江州司马泪如雨下,痛断心肠。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与刘禹锡柳宗元一起参与了唐文宗时期的政治改革,史称“贞元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打击宦官重振皇权,同时也是为了重振中央权威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可惜由于事情计划不密,宦官势力过大,最终改革遭到了失败。八位主张改革的文臣遭到了贬官,史称八司马事件。

作为八司马之一的白居易,从中央高官一下贬为江州(江西省九江市)的地方闲官,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热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改革再现盛唐气象,可惜他的理想无法实现;江州位于长江以南,在唐代时还算是一个偏远地区,一下子从京城流落到偏远的南方,远离家人与朝廷的孤独也在折磨着他!

在这种孤独抑郁无法排解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与琵琶女的相逢,让他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在琵琶的音乐省中,白居易听出了凄凉,更听出了自己的相似身世,因此他要痛哭,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而哭,更是为大唐王朝难以回归巅峰而哭,也是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唐百姓而哭!





猫哥读历史


白居易到底哭得有多惨?恐怕只有他本人知道。我们只能通过他留下来的诗句以及他当时写作这首《琵琶行》时的背景来分析他到底哭得惨不惨。关于这首《琵琶行》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

唐元和年间也就是唐宪宗时期,当时的藩镇势力强大,“反侧”苗头日渐明显,甚至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直接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杀了当时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顿时朝野震惊。

恰在此时藩镇势力又进一步上书要求罢免御史中丞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此时任谏官的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有“越权”之嫌;加之,白居易平时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我们现在看来一个司马官职应该不低,其实不然,在当时司马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的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他整个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的那种直言敢谏的锐气逐渐被消磨掉了,替代的是消极的情绪。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位年曾经琵琶界“明星”,现在靠“商演”为生琵琶女。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引起和凄凉的生世,让白居易顿时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于是白居易借助琵琶女演奏的曲子抒发自己那种抑郁、愤懑的心情。琵琶女有着高超的演技却身世凄凉,这不正好跟自己一样吗?自己有着远达的抱负却仕途坎坷;自己明明是为了国家分忧却遭打击,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好此时琵琶女演奏的是这种凄凉的曲子,于是一股悲凉之意涌上心头,跟这首曲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白居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了,于是泪如雨下,也是合情合理。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就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思龙念鱼


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我从初中一直到现在,吟颂不下千遍。几达倒背如流。可以说诗已溶进生命中。我能理解白居易在官场漂泊的无奈。更理解他对琵琶女的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更是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的自怨自怜和控诉。他的情感发泄绝对是真实的。


我已不知我是谁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任上。元和年间,陪太子读书(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职上疏言事,触怒了统治者与权贵,被贬往江州任司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直言敢谏而被贬的白居易表面平静,实则心底苦闷异常。

宦途潦倒,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写下了无数诗作,虽然都是满腹悲愤,满目忧伤,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泄,作品一泻千里,酣畅淋漓之极。许多人即使是熟读这首《琵琶行》,却没有搞明白白居易为何会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慨叹。

其实,理解这首诗的重点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换个说法,如果换成其它乐器,白居易不会触景伤情,写下如此传世佳作的。根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后人。但据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诗作自称“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阁掌洪炉”,专家推断白居易祖上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亚的龟兹。

说起龟兹这个湮灭于历史长河的西域古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约就是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飞天了。想到飞天,自然会想到她们手中的琵琶了。据史家考证,琵琶并非华夏本土乐器,而中亚有着丰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龟兹乐中。大唐宫廷乐工即设有龟兹部,而龟兹乐器琵琶是从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礼佛、中年皈依、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然对琵琶这个自印度传入的乐器十分熟悉。因此会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之句。听到熟悉的乐器声,已经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听到弹琵琶的女子自诉身世,同病相怜,故此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当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将之引为知音,更与之泪眼人望泪眼人,自然愿意为他“更坐弹一曲”了。

这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曲中的悲愤难平之意更加浓郁,听得众人触动心底柔肠无不为之落泪,而座中流泪最多的,无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了。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音乐天赋也是出类拔萃的,属于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词,又可以谱曲的音乐人。白居易能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民歌,绝非偶然。他的诗流传之所以最广,“有井水处皆诵白诗”,正是由于他的诗作,既是诗、且是歌,可以歌唱(“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也有艺术上共鸣的一面。






歪嘴说历史


这个问题,既然能问到《琵琶行》最后一句,说明对作者有一定了解。我就事儿论事来说说:白居易当时虽位居“江州司马”,但此司马非彼司马,江州司马是朝廷为了安置被贬官员(尤其是京官)而设立的一个虚职,白居易当年高中进士,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是何等豪迈,而如今不惑之年,却一事无成(政治仕途),其内心的落寞,从《琵琶行》这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便可窥其一二……所谓知音难觅,浔阳江畔偶遇琵琶女,白居易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青衫湿,原因无他,是终于敢直视此刻的自己了!


刚刚刚开始


白居易这两句诗的原意是说:由琵琶女的述说再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所引发的感慨而泪湿青衫。我认为作者在当时有众多官员的情况下,不可能这么失态,要知道泪湿青衫,起码要放声大哭、号啕大哭,捶胸顿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而且得一段时间哭才能青衫湿啊!若白居易当时真要是这样哭,别人还认为他精神不正常呢!最多就是叹息而默默流泪,用衣袖擦眼罢了


一片丹心对待善良之人


吹牛逼的!

白居易哭泣如此这般惨,杜甫该怎么哭?整个洞庭湖的水都是杜陵少的泪水!

信么?

杜甫是穷死的!白居易是吃肉撑死的!


狼舞翩翩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说白居易其人其志,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二十八岁的他一举考中进士并且是最年少的,次年官拜左拾遗。大家试想一个人少年聪慧科举顺利官场得志这个时候正是大展宏图、兼济天下的好时机。可是元和十年恰恰因为他越权奏事触怒当朝宰相被贬江州司马,此事可以说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所谓的兼济天下就变成了独善其身,自此白居易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生涯。

江州司马伤心的并非自己的际遇而是满腔报国热血得不到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