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杨世光】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杨世光】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杨世光


《鲁般鲁饶》是东巴文学中的鼎足之作,是一部集中地、细腻地描写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在整个东巴文学中也是独具一格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东巴文学又向前飞跃了一步:题材领域拓宽了,艺术表现方法也愈来愈纯熟了。人们把它与《创世纪》、《黑白之战》誉为“东巴文化的三颗明珠”。从神话色彩而言,它比其他两部稍逊一等,但从抒情性和语言艺术来说,又比其他两部略胜一筹。

作品内容及其异文

《鲁般鲁饶》已翻译整理成诗体出版,有两种整理本:一是牛相奎、赵净修整理的(单行本),一是赵银棠整理的(收在《玉龙旧话新编》一书中),此外还有散文体整理本《朱古羽勒排和康美久命姬》(收在《纳西族民间故事选》中)。

第一个“鲁”,本指未婚男青年,兼有种族之意,这里泛指男女青年;第二个“鲁”意为放牧;“般”是迁徙;“饶”是从高处下来。“鲁般鲁饶”可译为“牧儿牧女迁徙下来” 。

作品的情节梗概是:

在高山牧场里,有一群男女青年在放牧,他们搭起帐篷,吹笛子,弹口弦,相亲相爱。住在坝子里的父母们,担心儿女们在牧场惹出是非,叫牧儿牧女迁徙下来,但青年们不愿下来。一次又一次去接,也没能接下山。父母们怕他们逃跑远游,就筑了重重石墙。

一天,青年们丢了一只羊子,寻找时无意碰到一棵珠宝神树,就取用树上的宝贝互相打扮,相约远游。他们推倒石墙,架桥过河,迁逃而去。朱古羽勒排半路被父母喊回去,和心上人康美久命姬活活生分。久命姑娘几次托鹦鹉捎口信,叫羽勒排来娶她,却只得到羽勒排父母的诅咒。她见不到情郎,失望之极,仿佛听见殉情女神的召唤,就到十二岩子坡吊死。等到羽勒排前来,为时已晚,他于是烧起松柏火,与心上人一道殉情。

《鲁般鲁饶》的故事在民间也有口头流传,但多为零碎片断,东巴经中记载的虽较完整,但在不同的经卷中,情节多有出入。以上所述内容梗概,主要根据和正才与多随合等讲述,由牛相奎与赵净修翻译整理的本子。

由和芳读经、和志武翻译的本子中,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牧场上的那群男女青年是牧奴,是男牧主垛本久呷和女牧主垛本阿尤管辖下的牧奴,二者间的关系不是父母们与牧儿牧女们的关系。青年们的出游主要不是自由迁徙,而是牧奴的逃跑。如有这样的句子:“远逃姑娘逃在先,姑娘逃四十,逃了四十四天;远逃小伙逃在后,逃了三十三天。”文中的一些段落,也是典型的奴隶生活的写照,如朱古羽勒排的一段话:

我呀牧羊三十天,

做活可停歇,放牧不让歇;

秋天三个月,不让下山来;

冬天三个月,白雪纷纷下,

男奴穿破衣,寒风丝丝吹,

冰风冷透衣;

……

春天三个月,布谷满山叫,

牧奴正断粮,蕨菜尖弯弯,

肚饱嘴不饱。

……

夏活有九种,又让去收割,

又叫去播种,从早苦到晚,

做也做不完。

由杨树兴、和云彩读经、和发源翻译的本子,则说青年男女不愿迁徙下来是要集体去情死,父亲栋本苏玖捎口信,叫小伙们“莫下去情死”,小伙们却回答:“我们不去人们居住的地方。”母亲栋本鲁阿龙捎口信,叫姑娘“不要去情死”,姑娘们却回答:“我们要下去情死。”当男女青年冲出石门,便“约定去情死”了。

另有一种本子还有一点不同,即直率地描述了男女青年自由的性生活:他(她)们找羊到神树下,“心里一个爱一个”,“不在一块不吃饭,不在一块不走路……晚上大家都睡在一起:小伙子眼看青草地,姑娘们脸朝天上的星星。”

至于《鲁般鲁饶》的结尾,则异文更多,总括起来有四类:

一是如上述梗概所道,羽勒排跳入火中与久命遗体共焚,化为空中的两团白云。

二是羽勒排抽刀自剔:“寒光银刀从空闪,三股红血迸出来!好男朱古羽勒排呀,倒在姑娘火化场。”于是两人在另一世界相会,手牵手来到自由幸福的乐园:“这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里有吃不完的鲜果珍品,这里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这里有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三是“痴情女遇负心郎”。久命的魂叫羽勒排把尸体火化后,过三年三月三日,再去取用女方遗留的私房窖藏财物,可是羽勒排贪财负心,不到三月三日就取了财物,女魂变成厉鬼,把他抓去。

四是“恶心贪财,招致鬼缠”,女鬼作祟于他,使他得了恶病,不得不去请东巴念经禳解,待把所有不义之财全拿去焚烧以偿鬼债,病才告愈。

《鲁般鲁饶》的社会背景

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看,不再着重描写人与自然的斗争,也不再笼统地反映善与恶、是与非的斗争,而是鲜明地反映了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打上了阶级制度下的思想烙印,它无疑是较后期的阶级社会的作品。

作品的前半部,有着浓厚的游牧迁徙生活的气息,神话色彩也比较浓。纳西族先民在公元三世纪之前就已居住在定笮(四川盐源),其后又逐渐西迁到金沙江上游。有的经卷记载的这部作品提到了金沙江:“所有牧奴们呀,从绕云雪山之侧走去,来到无云雪山之麓;从金黄江水岸边走去,来到深峡江水箐底,终于来到金沙江边。砍下松木船,修成白杨桨,放进金沙江……从此岸渡到了彼岸。”从这里看,作品似是反映公元三世纪以后从定笮迁往金沙江上游地带的社会生活,当时的社会特征主要是部落迁徙、农牧并举、家长奴隶制并出现了相当于奴隶主的“豪酋”,相对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其间还有群婚、对偶婚的余势),以及牧奴的被严酷受制与逃跑等等。从这里可以推断,《鲁般鲁饶》的雏型是在初期奴隶制社会形成的。

但从作品的后半部看,又有比较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特征,如婚姻由父母作主的观念、门阀观念、贞操观念等。作品写到的一些饰物(多为金银首饰)和生产工具,已经是初期封建社会手工业和农业相当发达时候的产品。有的本子从前半部分起就没有出现牧主牧奴,只有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看上去是一次集体逃婚,是男女集体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举的反抗,到新的地方后,男女们都成双成对地建家立寨了。这些,又都说明作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综合言之,像《鲁般鲁饶》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是某个较单一、固定的社会时代的产物,必然经过了许多代人的丰富、加工和改造,它可能最初产生在初期奴隶制社会,而最后完善定型则在后来的半封建领主制时期。

《鲁般鲁饶》的主题思想

尽管作品异文杂列,情节出入,且内容显得混乱,前后径庭,但从总体考察,它的主题思想还是比较明晰的。

反抗不合理社会的思想。无论作品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牧主与牧奴的斗争,抑或是封建社会家长与儿女的矛盾,都无例外地突出逃跑、反抗的斗争。它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痛苦和不自由,反映出人们为摆脱这种不自由和痛苦而进行的自发的反抗。

揭露和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历史上的爱情悲剧的种子,早在原始社会解体期就孕育着了;到了奴隶社会,妇女往往成了掠夺婚姻和买卖婚姻的牺牲品;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纳西族社会还允许自由恋爱,但封建的上层建筑已在各个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男女的婚姻受着家长制、包办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并无自由可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72页。)于是造成了更多的悲剧。《鲁般鲁饶》的批判矛头正是指向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两个男女主人公深深相爱,乃至女方有孕,但男方的父母却从固有的门阀观、贞操观出发,不让他们结合,恶语诋斥:

她的怀中呀,盘的小青蛇!

她的肚里呀,蹲的小青蛙!

这样的姑娘,怎能来我家!

好儿要配好姑娘,

我家儿子不配她;

好鞍要配好马上,

我家鞍子不配她。

结果酿成了殉情悲剧。作品就是以这一悲剧结局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和鞭挞。《鲁般鲁饶》这卷经典一般是在超荐殉情者时念诵的,往往不使年轻男女听,这足以说明它的影响。

歌颂了人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精神,歌颂了纯真的爱情。青年男女包括两个主人公,为了获得自由美好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勇敢地冲出石墙,坚定不移地向新的地方迁逃,尽管后边有人追赶,前面有险岩、洪水、大河的重重拦阻,但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于战胜千难万险,开辟出新的家园,充分表达了他们自立自主、追求和创造新生活的进取精神,反映出他们誓与不合理的社会势力斗争到底的英勇气概。他们当中的两个主人公虽然未能完满结合,但也拒不妥协,以死相抗,谱出了一曲悲壮的斗争的歌,爱情的歌。当然,作品中描写的殉情,虽是一种反抗手段,但比起逃婚等反抗方式来,还有消极的一面,这种局限也是应看到的。

《鲁般鲁饶》的人物形象

作品刻画的主要人物是朱古羽勒排和康美久命姬。

朱古羽勒排的形象是美的,他勤劳能干,对爱情忠贞不二,当他接到久命的口信,一心想逃出去,无奈父母盯得很紧,逃不成,随时都被父母安排的活绊住,不得出门。这里虽也有他自身犹豫不决的软弱一面,但后来却愈加决断。当他借口找牛而出门,终于找到久命遗体时,他表现了莫大的悲痛,并用殉情的行动表达了坚贞:“花朵凋落了,绿叶跟着落,泉水干涸了,鱼儿不能活。小妹久命请等等,等我跟着你来了,两个知心合意人,永远不分开!”他的心灵是高尚的,他的爱情是纯真的,他的整体形象是美好的。有的异文把他处理成吝啬贪财的负心郎,这当然也有另一种意义,但不符合纳西族的社会情况,与作品情节发展的规律也不协调。

康美久命姬是作品的中心人物,也是最光彩的形象。她具有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忠贞等品格。她那样可爱,又那样令人同情。作品把她的遭遇,她的追求,她的奋进,她的哀怨,她的忠贞之心,都写活了。久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憧憬光明的理想,向往着自由的爱情,但这与严酷现实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一旦看破现实,她便成了叛逆者,和青年男女一道向不合理制度作出勇敢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在乎彻底摆脱家庭、社会的桎梏;但心上人被夺走,希望破灭,便转而争取“合法嫁娶”的圆满。她这时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性格,便集中表现在忠于爱情、争取婚姻自主的不屈不挠的举动上。她和羽勒排被分开后,虽孤单悲伤,却没有沉沦,一面纺织、一面把赤诚之心和盘掏出:

姑娘有三个,

没跟男子亲近过,

一个就是我。

快马备金鞍,快来迎接我;

带着白褶裙,快来迎接我;

带着绕线架,快来迎接我!

真诚并未感动羽勒排父母,她得到的是他们恶语咒骂。封建礼教残酷地折磨着她。她虽然痛不欲生,却没有绝望,因为对她来说,重要的不是羽勒排的父母,而是羽勒排的爱情,所以她还要努力奋斗,把心曲诉给心上人:

白鹿喝过山泉水,

泉水甜味会在心;

羊儿嚼过青青草,

青草香味会在心;

你和我的事,

难道不在心?

她一次又一次地发出爱情的热烈呼唤,—天挨一天地盼望,直到脖子望酸,眼窝盼凹,误以为羽勒排负了心,才最后走了绝路。而当她的魂魄感受到羽勒排真挚的感情,误会顿消,她便把私房钱留下给他用。真可谓一往情深、生死不渝。她的形象是美丽的、高尚的。她的死,不但激起了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更激起了人们对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制度的仇恨,鼓舞了人们去争取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决心,这就是她的形象的深刻意义所在。

《鲁般鲁饶》的艺术特色

《鲁般鲁饶》的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语言成就上,如全诗的抒情风格,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人物内心世界被展示得淋漓尽致,都是凭借了语言艺术的功力。

(一)语言的抒情性。作品后半部的语言,以抒情取胜,如泣如诉,细腻感人,从而决定了整部作品优美抒情的风格。

这里有久命睹物相思的喜悦和温馨:

圆镜明晃晃——

羽勒排的心;

银镯热火火——

羽勒排的意!

手玩小圆镜,

心头明亮亮,

抚摸银手镯,

心头暖洋洋。

风吹树叶飒飒响,

疑是羽勒排走来;

门外牧狗汪汪叫,

疑是羽勒排到来。

这里有久命无辜受冤时的委屈和凄楚:

不好的名声,背上一背了;

九条河来洗,不会洗白了;

伤心坐树下,树叶掉落了;

伤心坐河边,河水干涸了!

这里有久命打算自绝时触景联想的内心感情:

水花绿漾漾,波光明亮亮,

久命眼睛呀。也是明亮亮;

阿哥羽勒排,

爱过久命这双眼,

阿哥没叫久命死,

久命怎能投水死!

太阳照高岩,岩壁白生生,

久命脸庞呀,也是白生生;

阿哥羽勒排,

爱过久命这张脸,

阿哥没叫久命死,

久命怎能跳岩死!

雨雪洗松树,松叶青油油;

久命发辫呀,也是青油油。

阿哥羽勒排,

爱过久命好发辫,

阿哥没叫久命死,

久命怎能去吊死!

这些抒情描写把主人公的性格与所处的特定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把丰富的内心感情和心理的细微变化都刻画了出来,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回肠荡气,叩人心扉。

(二)排比段的大量运用。牧儿牧女给父母回话时所描写的天上星路、地上草路、山上树路、箐谷水路,是四个排比段。山下父母派十二种动物去接青年,也是洋洋大观的十二个排比段。约定迁徙、逃跑日子时对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描写,是四个排比段。描写朱古羽勒排要逃跑,却一连十个晚上逃不成,有十个排比段。久命第一次捎口信时表白的一段话各有三个排此段。描写羽勒排要去接久命,有四个排比段。描写久命想死而没有死,也有三大段排比。这些排比段的功用,有的是增助语势,有的是加浓感情,有的是隐喻象征,有的是渲染气氛和色彩,有的是强调某一主旨,这样一唱几叹,往复回环,增强了艺术感染效果。

除了段的排比,每段中往往还有句子的排比,如羽勒排看到久命遗体时从内心进发出的一段话:

久命姑娘呵,

能像花朵重开吗?

给你安上珠宝眼,

还能看见吗?

给你镶上金银牙,

还能吃饭吗?

给你绸裳氆氇褂,

还能穿戴吗?

给你接上山羊气,

还能说话吗?

把你接到我家里,

还能谈笑吗?

这样一排比,把感情表现得更为浑厚。

(三)格言式的比喻。如“日被月送走,月被年送走,时光像支箭,一去不回头。”“射出去的箭,不能回头了;泼下地的水,舀不回来了。”质朴而形象,明白如话而不乏诗意,极概括地道出逝去的事物不可能挽回的道理。又如“天虽薄呀云不薄,云层里头会刮起狂飚;嘴虽薄呀舌不薄,舌头翻转会酿出恶言。”用云间风暴比喻舌间流言的可畏,既是优美的比喻,又是隽永的格言。

高高天空中,星斗亮闪闪;

孤星有三颗,没有归星座,

一颗就是我。

辽阔大地上,青草密麻麻;

青草有三丛,羊子没咬过,

一丛就是我。

这是久命表白自己纯洁之心的话,所用的比喻是从日常所见的事物中顺手拈来,却那样精辟独到,有如哲理诗含蓄深蕴,别有趣韵。而羽勒排也有一段答语,正可与它媲美:

白羊吃过嫩青草,

香味长存在嘴里;

白鹿喝过甜泉水,

甜味还留喉咙里;

你的三句知心话,

像金墨滴在清水里,

化在我的心坎上,

溶在我的心血里。

这八句诗只是要表达“我牢记着你的话”这么个意思,可这里抒写表达得多么形象优美,多么微妙有声啊!

(四)拟人化的手法。父母们请白鹤、布谷、蝉、鹡鸰、燕子等十二种动物去喊牧儿牧女回来,是把动物拟人化,实际说的是十二次派人去喊。久命请鹦鹉捎口信,鹦鹉也是人的化身。除此而外,还有物的拟人化,如:

天穹没有走,星星走掉了;

天和星星分开了。

地坪没有走,青草走掉了;

地和青草分开了。

堤岸没有走, 清水走掉了;

水和堤岸分开了。

树木没有走,树叶走掉了;

树和叶子分开了。

这四段都是象征拟化,讲的其实是久命姬和羽勒排这对情人被活活分开了。

(五)“增琚”(借字谐音,或称谐比格)也有出现。如有的本子中:羽勒排的父母咒骂久命姬的那段话的末尾有四句用了“增琚”,其是两句可以大体译为:

“勒欺独注”坡,

你的“阿注”自己去找吧!

东部方言区称朋友为“阿注”。为了引出下句,先以上句起兴,借用一个“注”字,使上下句发生关联,增强音韵的美感。

《鲁般鲁饶》对后期作品的影响

《鲁般鲁饶》对后期民间长诗如《游本》、《逃到好地方》等的形成,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鲁般鲁饶》侧重歌颂爱情的基本主题、抒情的风格、写实的手法,特别是男女青年勇于同不合理的社会进行不妥协的反抗斗争的精神,均为后两部作品所继承和发展。情节内容也有相互一致的地方,如男女主人公最后殉情以及关于理想天国中“老虎做乘骑,马鹿当耕牛……”等自由幸福情景的描写,是《鲁般鲁饶》和《游本》的共同点。男女青年相约逃跑逃婚,到江边砍竹架蔑溜索等描写,是《鲁般鲁饶》和《逃到好地方》的共同点。

《鲁般鲁饶》的拟人化手法对后期“相会调”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此外,也应看到《鲁般鲁饶》对纳西族的殉情风气有较明显的影响。《鲁般鲁饶》及以后的《游本》,来自纳西族的殉情现象,然而它一经形成之后,又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给予殉情之风以明显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在旧时,每当超度情死者而念诵此经时,一般都在半夜,且禁止年轻人去听,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它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之强。今天,我们在评价这部作品时,既要充分肯定它的艺术成就,也要对其消极面作出应有的估计,以引导人们去正确地欣赏和阅读它。

【杨世光】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作者简介】杨世光,1940年出生,笔名阳关。纳西族。云南香格里拉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昆明农学院。历任丽江《玉龙山》杂志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审,《大家》杂志主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神奇的玉龙山》《爱神在微笑》《孔雀树》《亲吻美丽》《享受风景》《滇西北游历》,诗集《金沙集》《放吟山海》《壮游中华》《史诗与情歌》《山水秋波》《美情时空》,专著《丽江史话》《香格里拉史话》《学海钓珠》等30余种。作品曾获全国第一、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一等奖,1991年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云南省文艺奖、优秀创作奖。2018年11月,《杨世光文集》11卷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杨世光】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执行主编 和耀寰

文稿提供 杨世光

图片来源 网 络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杨世光】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杨世光】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综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