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他做着咽拭子采集工作,在隔离病房与病毒“面对面”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再过两天,连刚将结束隔离,重返医疗工作岗位的。

十多天前,结束了在隔离病房里的最后一项工作,连刚戴上口罩、周身消毒,做足防护措施后,返回了隔离居住点。

在这之前,他在隔离病房里做着咽拭子采集工作:那是新冠肺炎确诊的关键环节,需要用核酸检测的试纸接触病人口腔以完成采样。这也是隔离病房里最危险的工作。

连轴转了近20天,连刚走出隔离区,开始了医学观察。对儿女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填满了每一个细胞,4岁的女儿在电话那头稚气地呢喃,“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看你呀。”“很快了。”连刚回应道。

他做着咽拭子采集工作,在隔离病房与病毒“面对面”

平日里,连刚的工作照

完成咽拭子采集

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

连刚是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医生,大年初一,他做了一个决定:抵进隔离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郫都区人民医院作为四川省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开始了与疫情斗争的战“疫”。

新冠肺炎的确诊,必须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检验。但平日里看似最简单的咽拭子采样,却是隔离病区里最为危险的操作。这项工作需要直接面对病人口腔,面对这种有着强大传染力的病毒,采样人随时都可能被感染。

操作的危险系数,连刚了然于胸,他还是主动承担下了咽拭子采样这一最危险的任务,“我本身就是耳鼻咽喉科医生,更了解咽部解剖结构,也更清楚如何以最小的刺激、干脆利落快速精准地取出有效样本。虽然这项工作很危险,我不上,谁上?”连刚说道。

将父母和一双儿女送到岳父家后,连刚进入医院隔离病房,开始了与新冠病毒的正面交锋。

他做着咽拭子采集工作,在隔离病房与病毒“面对面”

抵进隔离区后,连刚和同事留下了一张特别的工作照

从“比较紧张”到“一击命中”

一次采集至多需要30秒

在已被证实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中,飞沫传播离连刚最近:新冠肺炎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或多或少会有咳嗽的症状,当他在做咽拭子的核酸检测时,需要接触到病人的咽喉处,如此一来,病人就更容易咳嗽导致病毒通过飞沫进行传播。

“老实说,第一天工作的时候还是比较紧张。”这份紧张源自不熟练,尽管在上岗前已经系统地培训过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和相关知识,但初入隔离病房,不熟练仍是在所难免。

他做着咽拭子采集工作,在隔离病房与病毒“面对面”

情况在第二天便开始好转,“操作几次之后就比较熟练了,慢慢也就比较平常心了。”

几天下来,他还总结了一套“一击命中”的方法。而后的每次操作中,除了佩戴口罩、面罩、护目镜,穿好隔离衣等防护措施,连刚还会事先和病人做沟通,让病人有个心理准备也帮助其情绪疏导,“采集前看清大概入手的位置,操作中不来回试探,站位要稍微避开正前方。”他还提到,每次采集时长控制在15秒到30秒左右,以保证既能精准做好咽拭子测试,又减少感染风险。

他做着咽拭子采集工作,在隔离病房与病毒“面对面”

连刚参加义诊活动

挺身而出的凡人

结束隔离后要好好抱抱儿女

连刚今年35岁,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认识传染病毒了。那几乎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SARS袭来那年,连刚高三,面临高考。

也是那一年,连刚的外公过世了。想着回家见老人家最后一面,他找班主任打假条,“疫情这么严重,你要回家?可不能大意啊!”多年以后,连刚仍旧记得这句叮嘱,或许见识过病毒“厉害”,他更明白挺身而出的意义。高考志愿填报时,他写下了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便开启了医生的职业生涯。

连刚也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抵进隔离区的时候,他总能在新闻里看到熟悉的身影:医学院同期毕业的同学,还有小好几届的师弟师妹,虽然不会交流,“但却能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支撑自己,默默加油打气。”

截止到2月27日0时,四川累计治愈出院310例,其中成都累计治愈83例。治愈人数不断增加的背后,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而且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个春天,正是如连刚一般逆行的医护人员,为这样的时刻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结束隔离后的连刚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医生的工作。不过在那之前,他要先到岳父家接回一双儿女,“第一时间去,要好好抱抱他们,真的是太想他们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