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幾千年前,中醫就開始抗疫了

文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劉承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姜良鐸


《說文解字》說:“疫,民皆疾也。”在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即有關於疫病的論述,《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中國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歷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記載。

東漢中後期,我國中原地區疫情頻發,《後漢書·五行志》記錄有10次疫情,尤其建安年間,疫情持續時間之長、死亡人數之多,是歷史上少見的。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戰爭頻繁,飢謹連年,氣候寒冷,以至出現“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的悲慘狀況,面對疫病流行的慘狀,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對建安疫病證治進行理論總結,著成《傷寒雜病論》,創立六經辨證體系,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而且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

幾千年前,中醫就開始抗疫了


晉人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病溫毒諸方》中,列舉了數首“闢瘟疫”“闢天行疫病”的方劑,可以說是最早出現的預防與治療疫病專方。書中記載了以藥物少許,納鼻中防治疫病的方法,今天看來仍不失為有效方法。再如以藥物製成藥囊佩帶於胸前、掛於門戶、燒煙燻居所的防治疫病的方法,這些方法對後世影響很大,流傳很廣,至今仍有沿用者。

南北朝時期南朝多流行溫熱疫,陳延之率先提出了“傷寒與天行瘟疫為異氣”的看法,在《小品方》中闡述了傷寒與時行瘟疫的區別。隨後唐代在貞觀以後,也多次發生疫災,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載有多首治瘟、闢瘟方劑,《千金方》還記載飲用屠蘇酒防疫的方法。

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記述了公元1232年間疫病的流行,東垣創制補中益氣湯治療。李東垣所稱的這次內傷病,其實是一種以脾胃內傷為基礎的外感病,著名醫史學家範行準先生研究考證認為,其實就是鼠疫(《中國醫學史略》)。李東垣用益氣昇陽法治療烈性傳染病,為後世樹立了甘溫除熱法治療疫病的典範。《東垣試效方》還記述了泰和二年(1202年)一次疫病流行,東垣用普濟消毒飲治療。

幾千年前,中醫就開始抗疫了


吳又可經歷了明代崇禎辛巳(1641年)之疫,《瘟疫論》說:“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1642年,吳又可“靜心窮理”,集“平日所用歷驗方法”寫出了我國溫病學第一部專論疫病的著作——《瘟疫論》。《瘟疫論》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成就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創立了新的病因學,“雜氣”說,與現代傳染病的病原體特徵基本相符。二是創立新的病機學說,邪自口鼻而入,侵入膜原。三是創立新的治療學,疏利透達膜原法,創立達原飲治療,提出“客邪貴乎早逐”觀點。

清代餘師愚經歷了乾隆33年之疫,《疫疹一得》中餘氏描述的是一種出疹性的疫病。餘氏總結前人治疫經驗創立的大清氣血方——清瘟敗毒飲治療。

王孟英於道光十七年寫成《霍亂論》一書,20多年後在上海“適霍亂大行”,於是重訂《霍亂論》,名為《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創立了適合溼熱病中焦證的辛開苦降方,如連樸飲、黃連定亂湯、燃照湯、蠶矢湯、甘露消毒丹等。王孟英還針對霍亂急症提出一系列救急措施。

楊慄山是清代疫病學派著名醫家之一,著有《傷寒溫疫條辨》一書,認為溫病的病機是“邪熱內攻,凡見表證,皆裡證鬱結,浮越於外也。雖有表證,實無表邪”。他自創以升降散為總方的15個治療疫病方劑。

此外,葉天士的《溫熱論》、薛生白的《溼熱條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諸多溫病學著作中的“溫熱病”“溼熱病”等,都包含了多種急性傳染病,葉天士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方法,吳鞠通創立了三焦辨證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對於今天治療各種急性傳染病都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幾千年前,中醫就開始抗疫了


中醫預防瘟疫沒有疫苗,但卻是世界上最先發明預防天花的接種術的。就是將患過天花病人的皰漿挑取出來,陰乾後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種後就不再感染。這種方法最早起源於何時,還沒有定論,但到明清時,已有以種痘為業的專職痘醫和幾十種痘科專著。清代政府還設立種痘局,可稱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機構。

幾千年前,中醫就開始抗疫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歷代治療疫病的過程中,湧現出大量治療疫病的醫家,他們在繼承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疫病的特點,不斷創新,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張仲景解表散寒,李東垣補中益氣,吳又可燥溼解毒,餘師愚兩清氣血,王孟英清熱除溼,楊慄山升清降濁,這些抗擊疫病經驗經過凝鍊,上升為新的理論,以學術專著的形成為標誌,豐富了中醫治療外感病的學術內容。疫病不同,治法不同,但都是在堅持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辨證論治。中醫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分析疫病的病因、病機,確立相應的治法,這就是中醫治療疫病最寶貴的經驗。

幾千年前,中醫就開始抗疫了


中醫防疫的基本原則

中醫對疫病的預防就是要增強人體的正氣。人的正氣主要由精氣等物質構成,《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可見對於精的保養十分重要,要藏精就要讓精能正常生成,而且不能過多耗散。精的生成是要靠飲食物化生的氣血不斷來充養,精、氣、血是可以相互化生的,如果氣血不足,精就無法充足。氣血要充足,首先要飲食有節,要避免飢餓,同時也不能暴飲暴食,要均衡飲食,營養全面而豐富,不能偏食。氣血的生成還有賴於臟腑功能的正常。氣血要能充養精,還必須要求氣血和順,情志暢達。另一方面,要防止精的耗散,就不能過勞,包括勞心、勞神、勞身以及房勞,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概括起來說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疫病的致病邪氣毒力非常強大,正氣的抗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避免邪氣的侵襲也是預防疫病的重要環節。《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刺法論》強調要“避其毒氣”。要避免疫邪的侵襲,就要講究個人衛生,對環境消毒,疫病發生後要採取隔離措施,這些在中醫古籍中都記載有具體的做法,如清代後期,鼻菸壺曾是驅逐瘟疫的工具,宮廷中的醫生常以鼻菸配方的方藥,治療鼻病和瘟疫。民間則多以芳香藥裝入小袋,佩戴身邊,懸掛於居室,以預防瘟疫。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之際,在沒有特定疫苗的情況下,中醫非特異性的預防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處在同樣的暴露環境下,有人發病,有人不發病,發病後也有輕有重。本次疫病中,有基礎疾病者、肥胖者、老年人預後較差,容易發展為重症,說明不同人群、不同個體對病毒的抵抗力是不同的。扶正祛邪是中醫重要的防治法則,但扶正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吃補藥,要根據不同的體質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氣虛者需要補氣,陰虛者應滋陰;驅邪也不能盲目進行,要確定邪氣的性質,容易上火者應清熱,溼邪重者要除溼。藥物預防是二級預防,一般來說是針對特定人群的,如醫護人員等密切接觸者,以及體弱多病者。

對於通用的防護原則,我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適寒溫,食清淡,避邪毒。適寒溫是指我們的衣著要與環境相適應,過冷或過熱都會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肺為清虛之髒,飲食肥甘厚味濁膩之物,會妨礙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從而降低對外邪的抵抗力;避邪毒是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的,因為本病為所有人普遍易感,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毒邪從口鼻而入,決不能因為服用了預防藥物而大意,就暴露在病毒環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