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漢高祖劉邦以布衣之身,舉三尺長劍,斬白蛇起義,歷時7年完成華夏一統,建立起西漢王朝。劉邦呂雉夫婦真不愧是地痞無賴出身,皇位剛坐穩便開始對新漢進行一次政治清洗運動,將最初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們"韓信、彭越、英布"等人誅殺殆盡,為了給兒孫們穩坐天下掃清障礙,劉邦還搞過一場"白馬之盟",以此向天下人宣示

"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劉邦影視劇照

削藩勢在必行

白馬之盟的意思非常明確,王爺以上的爵位必須出自劉氏宗族,沒有卓越功勳的人不得封侯爵。劉邦夫婦原以為旁人外姓都不可靠,唯有自家骨肉才信得過。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劉邦傳位給劉盈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沒有任何問題,劉盈駕崩以後,西漢經過"諸呂之亂",加上劉盈沒有子嗣,由薄太后所生的代王劉恆繼位。

由此開始,漢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便開始出現問題,因為劉恆是高祖劉邦的四兒子。劉邦其他的皇子皇孫必然心生不服,既然老四可以繼位,老二老三憑什麼不可以。伴隨矛盾的日益神化,加上問題漢景帝時期,採取晁錯的削藩策,導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諸侯國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漢武帝影視劇照


得幸有大將周亞夫和梁王劉武一幫擁戴朝廷的干將,積極採取措施,才將這場封建歷史上聲勢極其浩大的宗族叛亂平息。雖然吳楚七國之亂沒有造成漢朝根基動搖,但是絲毫沒有起到任何的震懾效果,劉姓諸侯仍然人人都想過把皇帝癮。直到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名相主父偃向漢武帝上書,提出歷史上有名的"推恩令"。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吳楚七國之亂劇照

什麼是推恩令

推恩令與此前晁錯《削藩策》、賈誼《治安策》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目的旨在解決中央集權與地方諸侯權力的矛盾,以削弱和限制地方貴族豪強勢力來達到強化中央集權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說,推恩令是一種嫡長子繼承製在地方上的具體運用。嫡長子繼承製源自周朝,是皇家帝位傳承的依據,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為權利和財富的合法繼承人。

主父偃對嫡長子繼承製進行略微修改,使得由中央到地方,將所有皇室成員都納入它的有效適用範圍。各地諸侯王擁有一塊封地,諸侯王死後便要將生前食邑的土地和人口進行"推恩",一半的土地由嫡長子來繼承,另一半的土地由其他子弟平均繼承,"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主父偃影視劇照

陽謀必然成功的兩個要素

推恩令之所以稱作最成功的陽謀,絕非諸侯王思想覺悟高,響應朝廷大政方針,而是有內外兩個因素所致。

  • 儒家思想作為內在基礎

漢武帝結束祖母竇太后垂簾聽政後,開始起用儒生董仲舒大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最注重的是"仁孝",諸侯王出於"仁"的立場,必然要嚴守君臣父子兄弟綱,遵循"孝悌"思想。賈誼所著《道術》提到"弟愛兄謂之悌",悌是兄弟倫理,繼續推演開來便是"兄友弟恭",即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兄長佔有一定的權力和財富,如何表現對小弟的愛護,便是拿出自己的財產有所表示。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人心向利的外力驅使

漢武帝和主父偃的"推恩令"實在高。能夠致勝的關鍵是牢牢抓住人性的惡劣,由朝廷出面提出拿宗族的財富給宗族子弟發"福利",朝廷和宗族子弟皆大歡喜。以前庶出子弟沒有任何繼承權,只能跟著嫡長子混,看人臉色行事,如今多多少少可以分到一定的數量的自主財富。漢武帝如此一搞,根本無需朝廷大動干戈,嫡長子也絲毫無力阻止政策的推行,所有諸侯王手底下的子弟必然會起鬨響應,等於是朝廷與地方宗族子弟聯合起來一同解決藩鎮割據問題,史書形容推恩令說"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

明知是坑,非跳不可,無法破解的陽謀-推恩令

歷史意義和評價

推恩令結束自高祖以來由分封制帶來的強蕃歷史遺留隱患,經過代代分攤、層層遞推,諸侯國逐漸不消自滅,"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如此弱小的諸侯國即使興風作浪、意圖謀反也不成氣候,只需周邊州郡太守便可平定,不僅有利漢武帝的執政地位,為後來歷代帝王加強中央集權奠定基礎。另外,推恩令的高明之處是"無解",是一場"上與下聯合,共同破解中間頑疾"的經典陽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