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確保類似疫情不會在多年後捲土重來?健康教育得從娃娃抓起

人活著的每一步就像剝洋蔥,總有一片會讓人落淚,就如同這一場突如其來席捲一切的疫情​。

是的,新冠肺炎之類的疫情是個很壞很壞的東西,不論是從政治、經濟、生產力或民生等等方面都給整個國家乃至每一個家庭造成了極大重創,多少人的多少眼淚將會無聲無息被時光淹沒。多年之後,還有誰會記得這一場災難的過程中哪些人流過哪些淚?是的,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疫情就這樣無聲無息的來了且一剎那氣勢全開,洶洶之勢觸目驚心——價值投資者人人耳熟能詳有一句話:當閃電霹下來的時候你要在場。這個“在場”是價投者傾盡一切時間、資金與努力的“想要”。而當疫情到來時候萬眾一心只有一個聲音:“我不要在場”!

是的,當疫情來臨的時候,我們誰都希望自己不在場。可是,地球就是這麼點大,誰又能夠真正獨善其身?自古以來,但凡疫情這東西,大多都是老太太吃柿子專撿軟的捏:孩子、老人、病弱等免疫力差的群體,都是最先遭殃的。如果說新冠肺炎這場覆蓋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特大災難能夠給人們帶來一點什麼的話,那便是對生命之脆弱的重新審視,是對“健康意識從娃娃抓起”的痛心反思——以“疫”警人:有效培養學齡前兒童健康意識和習慣,迫在眉睫!那麼,家長要從何處開始、要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創建有效的健康信念和習慣呢?

如何確保類似疫情不會在多年後捲土重來?健康教育得從娃娃抓起

1、以疫警“心”:讓孩子對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

以疫警“心”,何謂“心”?君主之官也。無敬畏心是如今大多數孩子的共性特點,所以,要從本質上實現“以疫警人”,幫助學齡前兒童有效培養健康信念和習慣的第一步,必須是以疫警“心”:讓孩子對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從而激活“心”這個君主之官對諸多危害健康的日常行為的管控力度。

孩子們毫無敬畏之心的行為表現不勝枚舉

如今,孩子們毫無敬畏之心的行為表現不勝枚舉。比如對師長,有些小孩子,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就動不動在課堂教學中跳上凳子叉了腰對老師呼呼喝喝各種指手畫腳;對父母長輩就更不用說了,大呼小叫簡直是毛毛雨,拳打腳踢都能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對陌生人,簡直是壞王子出巡式的千夫所指:君不見?有小孩子為了能夠溜出去玩,對小區疫情防控值守人員破口大罵、拳打腳踢甚至掄磚頭!

咱假設一下:如果每一個小區、每一個關卡、每一道防線的疫情防控值守人員面對這樣理直氣壯耍蠻耍橫、毫無規則底線和敬畏之心的小孩子,都抱著少折騰、多省事的心態放他們出去,結果會是什麼呢?一種是,該小孩沒有被感染。另一種是,該小孩被動感染而不自知,進而帶累全家染病、所住小區乃至所在街區被封閉——表面看,後一種風險特別高,萬一治不好那是會死人的!但事實上,比後一種風險更高、後果更嚴重、貽害更無窮的是第一種!

因為,該小孩的錯誤行為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倒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獎勵和鼓勵:他自己玩得嗨了啊。於是,這種信念模式會被他自己進一步強化且逐漸內化,從而將“以錯誤行為達到目的”作為基本信條指導自己之後的諸多行為。於是,儘管國家疫情防控部門及每一個城市、每一個街區的每一個值勤點從早到晚天天在宣傳“戴口罩”“勤洗手”,但是這般的強大力度的密集宣傳對“習慣了以錯誤行為達到目的”的孩子而言是不會起作用的,他不但自己不及時洗手,還會振振有詞找盡各種奇葩理由去反駁或批駁家長——這樣的孩子,大約是相當於隨身攜帶著一枚定時炸彈,粉身碎骨是必然結果,區別不過是這個結果會早一天來或晚一天來罷了。

所以,家長們要想在孩子心底最深處種下那顆“健康信念的種子”,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藉助一切渠道,通過種種方式方法,讓孩子對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呢?

孩子們的一切行為表現,最終都取決於這個行為所指向的“利益”(自個“佔勝”防控值守人員溜出去、玩嗨了)與“阻礙”(被防控人員阻止所以只能放棄出去玩這個行為)的對決。這種利益與阻礙的PK過程中,最能起關鍵性作用的就是小孩子心裡頭有沒有那一個“怕”字。有怕,才會生遲疑;有遲疑,才會左右搖擺;有搖擺,才會有經過思考之後的理性選擇(不出去玩了!儘管出去玩確實能夠讓人很痛快,但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呢?

只要家長肯動腦,辦法永遠比困難多。比如飲食方面,要求孩子做到 不吸菸、不喝酒、不暴飲暴食。那就帶孩子去拜訪那些吸菸致癌、酗酒成疾、暴飲暴食導致肥胖等個例,親眼看見、親身體驗他們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以及對過往錯誤健康行為的痛悔;比如疫情防控方面,可以陪孩子一起多多學習疫情相關知識、瞭解疫情防控方法,並對孩子能夠將學習到的防控知識在生活中精細落實的行為給予及時鼓勵和獎勵等。與此同時,可以陪孩子多看新冠肺炎患者治療過程的相關新聞及視頻記錄,設身處地多瞭解、多共情這些患者妻兒老小被動成為疑似病例需要隔離時的惶恐不安——以他人已經證明了的最壞結果,倒逼孩子由此而生“怕”。

如何確保類似疫情不會在多年後捲土重來?健康教育得從娃娃抓起

2、以疫警“行”:讓孩子知道改變舊的壞習慣可能會遇到“困難”

以疫警“行”,何謂“行”?人之步趨也。“以疫警人”幫助學齡前兒童有效培養健康信念和習慣的第二步,得是以疫警“行”:讓孩子知道改變一箇舊的壞習慣,肯定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

有了對所遇困難足夠的心理準備,才能確保小孩子在堅持一個健康行為的過程中不輕易放棄。尤其是,成年人所理解的健康與小孩子所認為的健康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兒。家長自己可以做個小實驗:當你問學齡前兒童“什麼是健康”的,看看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孩子關於健康的答案與成年人想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樣的,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而不一樣的認知,必然指向不一樣的行為,必須指向同一個行為的執行程度和執行質量。

是故,從學齡前兒童個性特徵出發對健康行為的強化,大體可以從這麼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為進行強化。對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行為強化,可以結合四季變化和天氣變化,幫助孩子堅定的相信:天冷不加衣、下雨不打傘之類的不當行為方式會遭遇疾病;而治療疾病的過程需要打針、吃藥,身體本身會遭受打擊,還得忍受治療過程中日常生活受限制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不適等。

二是對孩子健康行為執行不到位的矯正與再次強化。在教導孩子相信疾病會帶來不良或嚴重後果的過程中,如果孩子嘴裡答應的很好但行動上卻總是做不到,家長大腦裡面就應該有一個更加明確的指導思想:通過孩子健康行為執行不到位所導致的後果,倒逼孩子反思自己在健康行為方面的錯誤,從而改正舊的壞習慣並保持新的好習慣。

比如疫情期間,孩子並不曾按照家長再三強調的那樣高度重視起居保暖,突然得了重感冒。若在以往,得了重感冒當然是小事一樁。可是,疫情期間,因重感冒而引起發熱,該是會帶來多大的麻煩?又會添多少驚懼?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假設一個“重感冒引起發熱”的情景,然後在網上找一個類似的真實事件,將事件中的主人公替換成孩子自己,然後請孩子“親身體驗”事件主人公所遭遇的一切……這就相當於,孩子會從替代式想象的“親身體驗”中汲取教訓,從而有助於錯誤健康信念與行為的矯正和重建。

三是引導孩子們相信自己所實踐的健康行為確實降低了生病的可能性,並且能夠減輕疾病帶來的嚴重後果。比如孩子在盛夏的某兩天堅持沒喝冷飲沒吃雪糕,而孩子原本不明原因的拉肚子病竟然隨之不藥而癒。這時候,家必須要做到的,就是把“沒喝冷飲沒吃雪糕與沒再拉肚子”之間的因果關係給孩子說清楚,掰開了揉碎了的說;與此同時,對孩子能夠“管住自己的饞勁兒”的勇敢行為給予鼓勵和獎勵——這個幫孩子正視困難、強化健康行為的過程非常重要,不可輕忽或減省。

四是鼓勵孩子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很多有助於健康的行為,比如“因為某天突然降溫”但是孩子主動自覺的及時添加了衣服“所以沒凍著沒得感冒”等等。當然,有些家庭,家長只需強調一次,孩子就能做到八九成;有些家庭,家長需要強調三四次,孩子才能做到四五成;而另一些家庭,家長強調了三四年,孩子一次也做不到。這固然跟家長強調的方式方法有關,但也跟每一家每一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關。所以說,在鞏固孩子健康行為過程中,一定要針對自家孩子不同的個性特點實施不同的方法、加諸不同的助力。

如何確保類似疫情不會在多年後捲土重來?健康教育得從娃娃抓起

3、以疫警“志”:讓孩子明白建立新的好習慣需要“堅持”

以疫警“志”,何謂“志”?向既定方向不斷前行的堅持。 “以疫警人”幫助學齡前兒童有效培養健康信念和習慣的第三步,便是以疫警“志”,讓孩子明白建立新的好習慣需要“堅持”,需要克服堅持過程中遇到的相應困難一步步向既定方向或目標靠近。

比如,咱家小孩子腸胃弱而敏感,不能吃生食冷食,吃了就會拉肚子。可是,大夏天啊,驕陽似水,親密小朋友眯縫了大眼睛一小口一小口美滋滋吃雪糕,而咱家小孩兒就只能眼巴巴看著——別小看這個堅持:面對強大誘惑堅持初心不動搖是許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就像有些抽菸酗酒的成年人明明知道這種行為會嚴重危害健康卻依舊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時候,來自於家長的及時鼓勵和獎勵就顯得尤為重要,毫不客氣的說,小孩子在每每“忍不住想吃”的時候能夠咬緊牙關繼續堅持下去而“選擇不吃”,背後的心理動能幾乎完全依靠於家長的鼓勵。

是的,家長們對健康行為的規範和信念同步影響並決定了孩子們在堅持健康行為過程中的規範和信念。家長們對孩子在堅持某一個健康行為過程中遭遇困難時候的處理方式及對孩子堅持這件事的結果評價,幾乎完全決定了孩子這一個健康行為能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下去。而孩子們在堅持一個健康行為過程中“志”氣足不足、意志夠不夠始終如一,不僅僅取決於孩子本人在堅持這個健康行為時候的態度,更取決於家長在孩子堅持這個健康行為的中間環節上有沒有提供準確的幫助、及時的鼓勵和不良態度的糾偏——孩子們的健康信念及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它既包含了孩子們對健康的認知轉變過程,也包含了孩子們對健康態度的轉變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所有轉變的發生,關鍵密匙便在於家長的適時鼓勵和積極引導:家長的鼓勵和引導精準到位了,孩子們自身健康行為的長久堅持和自我努力就能夠到位。

小結:根本內涵在於促進健康行為、放棄危害健康的行為

學齡前兒童良性健康信念與良好健康習慣的有效養成,其根本內涵就在於促進健康行為、放棄危害健康的行為。而這個目標的終極實現,需要經過三個層級的實踐步驟:第一,充分讓孩子們對其危害健康的行為感到害怕;第二,使孩子們清醒地認識到困難並堅信:儘管放棄這種危害健康行為不容易,但只要堅持了相應的健康行為就能夠得到最有價值的結果(比如得到父母的誇獎、擁抱或陪玩);第三,使孩子們充滿改變危害健康行為的信心。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