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經濟戰“疫”應堅持“房住不炒”

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成為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就此,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了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付鵬認為,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避免,尤其是小微企業會受到一些衝擊。因此,經濟戰“疫”,除了出臺宏觀經濟政策外,還需更精準的支持政策,並堅持落實“房住不炒”精神。就長期而言,中國經濟將逐步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股債雙牛的局面可能會出現。

小微企業會受一些衝擊

中國證券報:您認為此次疫情會對中國宏觀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很多人拿此次疫情的影響與2003年的SARS進行對比,您如何看?

付鵬: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避免。但我認為,並不能簡單通過對比2003年SARS來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當年,中國“入世”後外部總需求擴大,居民債務槓桿比例還處於抬升初期,企業債務在經歷改革之後得到很大程度緩釋,上述種種有效對沖了SARS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但在當下,無論是外圍需求方面還是內生性投資方面,中國經濟面臨更為複雜的環境。

當下比較清晰的共識是,此次疫情對於服務業(非金融業)的衝擊最大,而且對於很多小微企業和服務業者來說衝擊更甚。隨著底層消費受到衝擊,此次疫情對於大型生產企業的影響也會逐漸顯露出來。

就長期而言,中國經濟的轉型是要從高增長、高利率向低增長、低利率、高利潤(高附加值)逐步去轉變。由於前期經濟高速增長中形成了大量債務,也存在實體經濟新增收入不足以覆蓋到期的債務,部分債務借新還舊的現象。在換擋中,如果不讓債務破裂,不得不使得經濟轉向低利率,用高附加值、高利潤去支撐。在順利的轉型中,利率平穩下降,擺脫對地產的依賴,剎車金融槓桿,換取足夠的時間,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教育和技術水平。反映到股債市場上,股債雙牛的局面是可能出現的。

需更精準的政策支持

中國證券報:您認為,應該採取哪些政策來對沖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付鵬:諸如貨幣政策定向寬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宏觀經濟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時也需要更加細緻的政策觸達真正的問題節點。

譬如,服務業(非金融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主要牽涉房租、收入、債務、就業,像在疫情階段,小微企業仍然需要承擔房租、人工等費用,這是無法免除的;在收入端,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如餐飲、旅遊、文娛等產業都是小微企業佔比較高的行業;此外,小微企業涉及工業生產的,也要受到當地行政管理,當疫情嚴重和管控力度不夠卻又不得不復產時,大型企業往往受到優待,而小微企業更可能遭遇“一刀切”。這就需要更加精準的政策支持,不僅僅是財政的減稅降費,也不僅僅是金融上支持小微企業,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在防控疫情和企業復工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中國證券報:受疫情影響,經濟短期承壓。您認為,這是否意味著在需求側會出臺一些政策?例如近期市場高度關注房地產政策,對此您如何看?

付鵬:在需求側方面,政府可以圍繞基建,加快落實一些大型基建項目的審批落地開工;對於居民端消費的支持可能還要落在減低稅負上;對於房地產市場,疫情之後一些地方政府也可能會有所鬆動。

但我認為,要嚴格落實“房住不炒”的精神,絕不能再過度依賴於房地產市場,不能因為要完成經濟的防禦目標而選擇再次大幅放開地產政策。事實上,從這次疫情對小微企業的衝擊上,已經非常清晰的看到房租環節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壓力,這是很多小微企業真正面臨的成本,也是最大的成本。

應更注重企業利潤率提升

中國證券報:過去一年多,不少民企面臨融資難題,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您認為,這次疫情是否會加劇這種困難?

付鵬:對於民企融資,國家在政策上已經給予很多支持,企業的融資渠道也更趨多樣化。但我們要清楚,對於很多民企而言亟需解決的真正難題是什麼?我認為,民企第一缺少的是利潤,需求和利潤才是支撐民企發展的主要力量。

如果只是一味給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最後會催生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泡沫。因為很多民企本業利潤低,不賺錢,而房地產賺錢,即便能融到資金,錢也不在自己主營業務上繼續投資,而是轉投別的項目。

所以,相比一味降低資金成本,我們更要關注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利潤率?我認為,低附加值過剩產能競爭下的利潤犧牲,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其次才是企業的經營成本,包括房租、土地、員工工資、福利、稅收、利息等。

中國證券報:您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如何穩妥解決“低附加值過剩產能競爭下的利潤犧牲”?

付鵬:無論是低附加值還是產能過剩,都不是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低附加值需要向高附加值轉變,產能過剩則需要供給側改革,做好產能出清,儘量減少產能出清過程中的經濟陣痛。

去產能過程中,低附加值的產業也可能出現利潤回升的現象,此時需要堅持避免行業重回產能過剩的老路。經濟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良好的外部環境、新一代技術革命對此大有裨益。 (中國證券報記者劉夏村 郭夢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