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为什么没有经过唐玄宗的同意,自己在灵武迅速称帝?

未鸣读史


【文殳子云】 安史之乱和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被封天下兵马大元帅,但鉴于本朝多位太子的悲惨命运,加上叛军攻破两京的形势,在灵武文臣武将的支持下迅速即位,完成了一次貌似合法的“篡位”。


一、唐朝有内斗传统,李亨一直惴惴于心

1. 唐初多位太子命运悲惨

  • 唐朝宗室相残似乎成了传统。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万人之上的太子说废就废、说杀就杀,至李亨共立太子十二位,顺利登基的仅有五位,可以说是高危职业。唐玄宗最初所立太子为次子李瑛,但在二十二年后因武惠妃构陷,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被废为庶人,不久赐死,给当时的李亨留下严重阴影。

  • 唐朝宫廷政变屡屡发生。除了玄武门之变,还有神龙政变,张柬之等举兵迫使武则天退位并还政唐室;唐隆政变,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氏、武氏集团;先天政变,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及党羽。这让李亨感觉自己虽然坐在太子之位达二十年,但一直都没有安全感,后来借机在马嵬坡串通兵变也就不足为奇。

2. 李亨受权臣嫉恨、玄宗猜疑

  • 宰相构陷。唐玄宗中年以后,听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二人党同伐异,堵塞言路,使朝政日渐紊乱。原太子李瑛被废亡后,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而李林甫支持的是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就是杨玉环的原配),因为担心太子日后猜忌,便屡兴大狱、动摇东宫。一是太子妃之兄韦坚案,李亨被迫与妻离婚;二是太子良娣之父杜有邻之案,李亨又被迫与杜良娣离婚;三是曾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由玄宗抚养长大,自幼与李亨关系深厚,因可能入朝拜相,因李林甫谗言被夺取兵权,不久愤懑而死。而在上述过程中,杨国忠都是马前卒,在李林甫死后又与太子明争暗斗。

  • 皇帝猜疑。在上述轮番冲击中,李亨又不得不仁孝谨慎,避免给李、杨发现新的漏洞,加上驸马张垍、内宦高力士的保护,太子之位始终未变,但自身经历两次婚变,身心蒙受巨大创伤,整日忧虑重重。对此,唐玄宗一方面不主动阻拦,借此防止太子势力过大,但限制处理范围,未大幅动摇对太子的信任;另一方面主动抚慰李亨,在杜有邻之案后,为他续娶恩人侄女张良娣,后来成为张皇后,但这估计很难改变李亨对他父皇的戒备和看法。

3. 马嵬兵变是称帝谋划的重要一步

在平静但又险象环生的岁月中,李亨终于等到了一举解决问题的机遇,听说玄宗要出逃长安时,立即与亲信谋划,并派飞龙禁军出身的贴身宦官李辅国拉拢首领陈玄礼,对付共同政敌杨国忠。出发时,随同禁军3000余人,其中李亨率领殿后的人马就有2000人,其子广平王和建宁王都在内。到马嵬坡后,李亨借士兵骚乱之机,鼓动杀死杨国忠,又逼杀杨贵妃。在即将实施最后一步(可能是弑君)时,陈玄礼却率军转向玄宗效忠,最终确保了皇帝安全。此种情势之下,父子只得分道,玄宗入蜀,李亨北上,虽然前路未定,但如脱缰之马,再没人能制约他。

二、平叛为李亨称帝提供了最佳借口

1. 唐玄宗要对安史之乱负责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避难的诗句。唐玄宗听取杨国忠录用胡人的建议,让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掌握精锐唐军十五万人,远超朝廷直属和各边军的力量,但安禄山与杨国忠相互猜忌,最终以诛杀他的名义起兵;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又听信谗言,先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迫哥舒翰出兵,导致人地两失,战争形势急转如下。总之,唐玄宗要对安史之乱负大半责任。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唐史 · 玄宗本纪

2. 诸王授勤王兵权,李亨先下手为强


唐玄宗与李亨分开之前,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同时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节度使,二十一子盛王李琦为广陵郡都督、江南东路淮南道节度使,二十六子丰王李珙为武威郡都督、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节度使,让他们去领实职。李琦、李珙都没有赴任,只有李亨抚养长大的李璘前去,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兵士,在下属劝说下生出自立之心,后带兵顺江而下并攻打广陵,最终被击败。为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李亨需要率先称帝,以免为他人做嫁衣。

3. 灵武文臣、武将支持

李亨与玄宗分开后,一路赶至灵武,掌握了距离关中最近的边军——朔方军,同时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河西行军司马裴冕、朔方军将王思礼等一大批文臣武将辅助,当时远离皇帝,除了李亨本身有意之外,众人也要为自己打算,若是支持太子即位,肯定能够获得升迁封赏。在此情况下,裴冕等便以顺应民心、统兵平叛为由,在没有明诏的情况下,数请太子即皇帝位,随后李亨便在灵武称帝。

4. 平叛客观需要,坚定军心、民心

当时,尽管安禄山已攻克两京,称帝洛阳,但各地抵抗仍然不断,河东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屡次击败安禄山,颜杲卿在常山太守抵抗至死,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等,证明国难之时忠臣还是有很多的,同时安西、北庭两大西北边军还未回救,回鹘等少数民族也需联络,这些都需要以唐政权的名义来统一指挥。

李亨在灵武即位,打出了平叛靖乱的大旗,极大鼓舞敌占区的抵抗活动,逐步扭转了安史之乱前期的被动局面。随后,李亨调整作战部署,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调集安西、北庭一万五千精锐边兵,并向回鹘、西域各族借兵,短时间内重新壮大了官军声势;同时,制定对敌作战战略,但因合理建议未被采纳,初期作战失败,重新调整后胜利,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数年后两京收复。

三、假称“事急从权”,事后补报

1. 李亨称帝过于着急,礼法不合

从当时形势来看,李亨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确实具备调兵遣将的条件和职务,迅速称帝的必要性不是很明显;玄宗临行之前,对众人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等善事太子便了。”到了剑南后对李亨派来问安的使节说:“朕早欲传位太子,一切举措,但教择当而行,朕不为遥制”灵武至蜀中行程一两月之间,大可等玄宗抵达后下旨,或者先行派人到蜀中请命,囊中之物的帝位也不差这数月。同时,按照古代传位惯例,次年方才改元,而李亨称帝后即改元“至德”。这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话柄,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

2. 唐玄宗失去人心和军队,只得承认事实

当时,唐玄宗远在蜀中,远离平叛前线,鞭长莫及,身旁仅有扈从部队数千人,而李亨已掌控所有官军部队,建立另一套独立朝廷,成为事实上的皇帝。同时,玄宗既有黑历史在身,遇到叛军后仓皇出逃,在关中民众数次以社稷劝阻后仍执意入蜀,留下李亨以作交待,天下民心逐渐转移。所以唐玄宗在听闻李亨称帝后,只能被迫承认既成事实,只能派随同宰相带着传位符宝及诏册,补完手续了事。


结语:李亨在二十年的太子之位上,始终没有安全感,认为只有当上皇帝才行,当机会来临时,精密策划、一举成功,虽说外有形势所迫,毕竟礼法不合,说是“篡位”也不为过。


文殳子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和群臣匆忙逃出长安,太子李亨在马嵬坡策划了禁军兵变,逼迫唐玄宗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赐死了杨贵妃。随后两人分道扬镳,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李亨则带兵前往灵武。


到达灵武后的第三天,李亨马上宣布登基并改元至德。那么,李亨为什么这么匆忙就宣布登基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已经十分严峻,唐王朝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奔溃的边缘,而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政治声望已经破产。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政治人物出来主持大局。而太子李亨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事实也证明李亨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李亨振臂一呼,让处于叛乱地区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极大地鼓舞了大唐的军心和民心。

其次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分封了许多儿子,让他们各自带领军队勤王。李亨由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他虽然名义上是太子,但是乱世出英雄,这些人掌握了军权后,难免也会对太子之位生出非分之想。

特别是永王李璘在李亨登基后还要起兵造反,充分说明了李亨在灵武抢先迅速登基的必要性。

最后的原因就是李亨身边人的催促甚至逼迫。这些人包括太监、大臣和军队的将领,李亨的儿子和老婆也赞成登基,因为拥立新皇帝可以位极人臣,坐享巨大的功劳和权力。李亨也就半推半就,在灵武迅速登基称帝。


未鸣读史


经过玄宗同意,他还能称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