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發展起源的3個階段

第一階段:軍用大型計算機房

數據中心起源於1940年代巨大的計算機房,以ENIAC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數據中心,。

ENIAC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具備完整的圖靈設計架構,能夠通過編程來解決數字問題,主要用於計算導彈射擊的彈道研究實驗室,第一個項目是研究熱核武器。1945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投入使用,售價50萬美元,約合今天的630萬美元,從1947年打開一直運行到1955年10月2號晚上11點45分。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操作和維護複雜,需要特殊的操作環境。連接所有組件都需要許多電纜,同時設計了容納和組織這些電纜的方法,例如用於安裝設備的標準機架,高架地板和電纜橋架(安裝在天花板上或高架地板下)。加上單個大型機需要大量功率,並且必須進行製冷降溫以避免過熱。安全變得很重要另外加上計算機非常昂貴,且用於軍事目的,因此,設計了用於統一計算機房的基本設計標準。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發展起源的3個階段

ENIAC

第二階段:微型計算機時期

在微型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期間,尤其是在1980年代,起初用戶開始在各地部署微型計算機,並且在大部分情況下用戶其實根本不關心操作上的要求。然而,隨著信息技術操作運維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組織機構逐漸意識到控制IT資源的必要性。

1970年代初期Unix系統的出現,直接導致了1990年代的Linux操作系統電腦數量上的猛增,同時加上Unix的分時操作系統非常嚴重依賴於設備的CS架構(也就是一臺主機服務器多個客戶端的軟件架構)方便了在多個用戶之間共享唯一資源。外加廉價網絡設備的可用性,以及網絡結構化佈線的新標準等種種因素的發展成熟成功催生了服務器放置在公司內部特定房間中的這種分層式使用模式的誕生。

至此“數據中心”這個詞就被應用於專門設計的計算機房,並此刻開始獲得IT業內的廣泛認可。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發展起源的3個階段

80年代微型機房


第三階段:互聯網時代

第三輪數據中心的迅猛發展發生在1997-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

越來越多公司發展需要快速的因特網的連接和不間斷的操作展示系統的服務器設備。然而對於許多大部分小型公司而言,安裝此類設備的方案是並不可行。

所以直接導致了許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巨頭開始建造稱為網絡數據中心的超大型設施建築,這些設施可提供更多專屬數據中心的增值服務,例如交叉備份等。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發展起源的3個階段

現代化數據中心

資料照片來自網絡蒐集和天津影像信息全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