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為何感覺沒有想象中那麼驚豔?

霜月故事


首先說吧,大概十年前第一次看肖申克,那時候是大學同學推薦的,說怎麼怎麼勵志,怎麼怎麼感人,看完也覺得,次奧,為什麼這麼經典。但是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覺得這是一部很浮誇的雞湯片。

之前有人司法方面和邏輯方面都指出了肖申克的牽強之處,安迪所在的監獄簡直就是個好人和無辜之人被壓迫之處,當然後來有了《越獄》,我們也可以把作者對於監獄的隱喻性寄託,反襯出社會的黑暗,這種反襯和反諷也不是沒有經典電影用過。所以這個大抵也不能算電影的硬傷。

但是從情節上來看,電影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筆墨太重,整體很不自然,比如那個小青年入獄講出安迪妻子被殺案的真相之巧合,比如安迪得知真相後對監獄長的態度,結合到後面安迪的隱忍和智慧,我完全無法理解他“出賣小青年”的行為是否理智,當然可以解釋為“這也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但是這樣就太過雞湯化了,從某個方面來看,完全是導演為情節而情節,所以導致電影前半截很不自然。

當然電影的成功也有他的道理,比如百味雞湯對症各種青春困惑和人生挫折,另外監獄的設定很有反主流情節,滿足了叛逆青年的一些幻想,羅賓遜和摩根弗里曼的表演也非常到位。後來的大紅也有口碑式營銷效應。

但是對比當年的《阿甘正傳》,肖申克就明顯差在劇情上面,兩部片子很有對照性,一部是用強加的邏輯證明合理,另一部則是用非邏輯的故事講一個看上去很合理的故事。

事實上不止是我,很多歲數大點的人,比如我的父母和同事,有一些都不認為這部片子有多經典,頂多是勵志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