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宋朝时的兵部侍郎是几品?

用户1135302043432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看下宋朝兵部属于什么级别的部门?宋朝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兵部属于尚书省,其不等同于明清时候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其品级相对于明前而言是较低的。

宋初沿唐制,尚书省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宋朝设立枢密院,作为军事主管部门,因此,兵部权力有限,主要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仍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

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改为职事官,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限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且行且听风


在古代,兵部是属于六部之一,所谓的六部就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隋唐之后设立的兵部,是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兵籍、军械、军令。

兵部尚书是比兵部侍郎要高些,兵部侍郎大约相当于国防副部长。兵部侍郎的设置是于隋朝时期的大业三年。其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当然也有俗称就是兵侍、小司马、佐司马、夏卿之亚。

那宋朝的兵部侍郎是几品呢?

上面说了,兵部侍郎设置于隋朝,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化,他的品阶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唐朝时为正四品下,明朝为正三品,而清朝则为从二品。

至于宋朝的兵部侍郎是几品,众所周知,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而单一个北宋,兵部侍郎的品阶就有所不同。

本来曾唐朝单北宋初期这段时间里,兵部侍郎的品阶是正四品下。但是北宋到宋神宗时期,他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因那时宋神宗年号为元丰,所以这次改革被称为元丰改制。

虽然这次元丰改制后,宋朝的行政效率没有多大提高,甚至还造成了降低效率的局面,但是在一方面却撤点了一些冗员和冗散机构,从而减少了财政支出,亦明确了各职机构的职责。

重要的是这次元丰改制对后来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兵部侍郎在元丰改制之前的正四品下,改制之后的兵部侍郎为从三品。不同的不单单是品阶的不同,改制之前是文官迁转阶官,而改制之后则是职事官。


中孚鉴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兵部侍郎没有迎来大翻身,反而更加的地位卑微,因为全国的军事,不论大小,都由枢密院掌管,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


宋朝最著名的兵部侍郎莫过于李纲了。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历史流域


宋朝基本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后来实行“两府三司制”,就是皇帝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设宰相,管理行政及其官员。“枢密院”设枢密使管军事,为了不使军权独掌,枢密使军权两分。

六部基本上都已经权利被转移,除了刑部判案缉拿以外,其它都归“三司”管理。但是,六部的尚书官职都有。

比如北宋时包拯曾任“三司使”,是主管宋朝财政的,后来又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级别)。

宋朝时兵部尚书应该是从二品官(每一级别都有正副之分,从即是副),那么兵部侍郎应该是三品官或从三品。




路遥lgy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兵部的副长官,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以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

因此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无权,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改为职事官,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限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直到元朝时,虽然依旧承继了枢密院的制度,但兵部还能参与一些日常的事务管理,不过也只是一些琐事罢了。

只有在明朝,兵部侍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翻身仗,多年受气的小媳妇,也成了能管事的老婆婆了。


徽公子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如左右金吾卫街伏司、骐骥院等)。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改为职事官,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限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海洋说历史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兵部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而侍郎是兵部里面仅次于尚书的官职。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兵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库部。唐至北宋前期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从三品,北宋前期为文官迁转阶官,元丰改制后为职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

兵部在明朝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扩展资料:

兵部下设四司:

1、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

2、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

3、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

4、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如左右金吾卫街伏司、骐骥院等)。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改为职事官,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限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七哥探世界


周朝就已经出现了兵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一下,兵部这一名称的提出,最早应该是“北周”,而不是周朝。具体可参看《周书·武帝纪》,而且当时兵部并不是机构名称,而是官员名称,是北周夏官府大司马的属官。

隋朝建立之后,在尚书省下设了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和工部(具体一点,尚书省兵部侍郎始置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可参看《隋书·百官志》下)。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职称为侍郎。而六部的名称,是在唐初定下来的,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兵部主要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的事。

兵部是全国军事行政的总汇,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只有在唐玄宗时期,兵部曾经改名为武部。明代之前,六部是宰相下面的办事机构,所以品阶不太高,唐代有两位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因笔者对宋代官制比较熟悉一些,就对宋代的兵部侍郎稍微多说一些吧。

在宋代前期,兵部侍郎只是一个阶官,没有职掌,是文臣迁转官禄的官阶,属于前行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之后,这个官阶转为了寄禄官正议大夫,到这时兵部侍郎这一名称才开始真正成为了职事官,也就是真正成为了本部的副部长,辅佐尚书代理本部的事务,官品为从三品。

实际上在宋朝前期,兵部的职掌是枢密院、三班院瓜分,兵部本部仅仅掌握着仪卫和武人科举的事,在元丰改制之后,职掌也没有多少扩大,兵权也都掌握在枢密院,而武官的任免被吏部拿走了,兵部只管管民兵、厢兵的姓名籍贯等无足轻重的事情,所以,尽管各部尚书都是其他官员兼任的,主要是侍郎负责本部的事务,但是兵部侍郎确实没啥好干的事儿,毕竟当时的兵部,都被认为是多余的——“名存实亡”“冗职”(《容斋随笔》)。

明代宰相制度废除,六部为皇帝统一指挥,兵部侍郎的品级也随之升高,为正三品,到了清代就升到了正二品。但是明代的六部权力比清代要高很多,可以说是历朝最高的。

因为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权力很大,都有兵部和都察院长官的加衔,这是因为清代的总督和巡抚也还保留着明代的钦差性质,所以为了管辖文武官员,行使监督的权力,总督照例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除了少数总督),而巡抚与河道、漕运总督也要照例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加上兵部衔,就是为了节制和指挥军队,加都察院衔,是为了监督官员。有了这些加衔之后,六部就无法对督抚发号施令。

另外清代军机处权力很大,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通过六部就能够指挥全国。

在清朝初年,兵部还设立了督捕侍郎满汉各两名,掌管旗人逃跑的事儿,到了康熙末年裁撤了,跟其他部门一样,也都设有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职位的职掌完全不如有些人所言,真的就是国防副部长——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还真够不上。


青枕104945250


答:宋朝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

宋朝兵部侍郎的品级:宋朝初期沿用唐朝制度,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年间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朝兵部的职能:宋朝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 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枢密院总辖兵政,吏部任免和升降武官,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如左右金吾卫街伏司、骐骥院等)。所以,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朝前期,兵部侍郎无职能,只作为文臣的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也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由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