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街頭巷尾說歷史,茶餘飯後話三國。

引言: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迫使當局解除黨錮之禍,士人集團如脫籠之鳥,迅速走上政治舞臺的中央。面對國家罹難,天下混亂的局勢,出身各異的有識之士,各懷理想抱負,積極投入到書寫歷史的浪潮中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其中有兩位年齡相仿的青年格外耀眼,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孔融。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滄海茫茫,任爾翱翔!

曹操與孔融只差兩歲。一位是清流派士人中的精英,一位是濁流派士人中的翹楚

東漢末年的士人集團分為多個派別,主要有清流派、濁流派和隱逸派,活躍於政治舞臺之上的士人集團則主要是清、濁兩派。清流派自命為儒家正統,來源清正,思想高潔,堅持道統思想,比如禰衡、楊修、孔融。濁流派狹義上特指因宦豎、外戚的關係出仕為官,比如曹操、何進。清濁又並非涇渭分明,在某些時期有相互轉化的情形,比如荀彧、荀攸原本可以稱之為清流,委身於曹府政治後,多被世人認為是濁流。曹操因祖父曹騰為宦官所以出身濁流,他努力擺脫濁流,與宦官劃清界限,曾與張讓等宦官集團對抗,棒殺大宦官蹇碩的叔叔,那一時期曹操也可以稱之為清流。這種士人派系的分法權不可當真,清流、隱逸多屬自命,濁流則多為他稱,是清是濁當由世人評議。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姚河水與黃河水在劉家峽的交匯處涇渭分明。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殺孔融這段公案歷來惹人關注,觀點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各有道理。山不讓塵乃成其高,海不辭盈方有其闊。以下請允許我以《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為題,分享歷史故事,以作拋磚引玉之用。


曹操字孟德,生於公元155年,孔融字文舉,生於公元153年。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戎馬一生,務實求變。個人政治理想一直跟隨著人生境遇的改變而時時調整。

孔融是一位性格桀驁的文士,理想主義,目無下塵。負氣一生雖未得伸展,但個人政治理想卻從未因時移境遷而有所改變。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天涯海角,初心不改!

孔融和曹操固然存在著人物性格上的根本衝突,但是如果沒有政治理想的交集和衝突,大抵會相安無事,甚至可能成為極好的朋友。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孔融寫給曹操的一封替友求生信管窺一斑。

《論盛孝章書》: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矣!……

透過孔融這封《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時光流逝,知己凋零的無限悲傷感慨,以此也可以窺見他內心深處是把曹操引為知己的。

奈何造化弄人,政治家有他繞不過的現實利益考慮,文人又有他絕不屈從的風骨堅持,註定了政治理想這一根本矛盾,一旦形成衝突,二人就只能陷入無法挽回的絕境。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泰山壓於頂,永遠不變的是文人的脊樑和風骨!

孔融卒於公元208年,這封《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寫在公元204年,為何僅僅四年後曹操就把孔融刑之於市?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只能是政治理想衝突所導致的政治矛盾關係升級所致,而絕無因人格衝突所引發的私人恩怨升級而被殺於市的可能。

以下一起走進曹操和孔融的歷史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見

公元188年至公元192年,漢末的政治局勢是黃巾餘部復起,董卓擅行廢立,禍亂京師,劫持漢獻帝西遷,霸權主政。

這一時期的曹操和孔融的政治理想一致,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匡復漢室、重振朝綱

當前二人所面對的政治境遇和政治任務也基本一樣,都要先討逆平叛,消滅黃巾軍,再聚合義兵西進,靖難勤王

此時曹操和孔融的關係是平淡如鏡湖秋月,互不相干、同心平叛、各顯神通。至於相互之間是否存在競業奪功之心,則不得而知。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心平如湖水,情淡如月影

然而因為這一時期政局混亂,主要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政治、軍事能力,曹操的表現是可圈可點,而孔融的表現卻是糟糕透頂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後漢書-鄭孔荀列傳》記載:【賊張饒等群輩二十萬眾從冀州還,融逆擊,為饒所敗,乃收散兵保朱虛縣。時,黃巾復來侵暴,融乃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

如果能這樣彼此無怨,平和安靜地交往下去,也是極好的。但是投身於歷史的長河,歷史就有它自己的選擇。

歷史給了曹操無限的希望,卻給了孔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何事秋風悲畫扇

公元192年到公元196年,董卓被呂布誅殺,董卓餘部李傕和郭汜糾合殘兵挾持漢獻帝作亂長安,對抗義兵。原討卓聯軍,各存異心,割據分散,相互攻伐,已經無暇顧及漢獻帝,也就無意西向。

曹操和袁紹兩部實力在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

這四年的時間裡,曹操和孔融都經歷了很多,逐步地認清了當今的天下形勢和自己,並開始重新審視思考各自當初的政治理想,和規劃當前所要完成的政治任務。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思考人生前是需要在水裡冷靜一下,而不是要玩手機……

孔融因為屢戰屢敗,知道了自己不是領兵征伐的那塊料。他很想到西京長安贏回漢獻帝,在公元192年到公元194年的兩年時間裡他也曾嘗試過很多次的努力,然而終究因為實力不濟,未能成功。

現實就是這麼地不如人意,他只有把內心的苦水暫時吞嚥,轉移方向,曲線救帝,把自己當前迎回聖上的艱鉅政治任務寄託在袁紹和曹操身上。

孔融《六言詩》:郭李分爭為非。 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 夢想曹公歸來。

孔融也知道,袁、曹二人目前正在考慮的是如何儘快消滅對方,根本無心漢室。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孔融可以時刻地寫信提醒袁、曹,要忠心獻帝,匡扶漢室,但終究不能去投靠求助於他們,亂世紛紛的他始終以漢臣自居。文人之志可屈,然漢臣名節不可失!

《後漢書》記載:【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這就尷尬了,孔融的政治理想和當前的政治任務,迫切需要袁、曹這樣的軍事實力派來幫助他實現,否則就是空想,只能幻滅。

孔融只有等待袁、曹自己的醒悟,只有他們主動提起迎接聖駕,尊王奉漢,他才會欣然相附。

等閒變卻故人心

漫長的等待是一種無盡的煎熬,孔融不能讓自己閒下來。他發揮特長,逐漸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教育事業,宣教民眾,傳播儒學思想,向朝廷舉賢進士。

煎熬雖久,但孔融的

政治理想卻沒有絲毫的改變,他的內心還在時刻想著匡復漢室、重振朝綱

這就是孔融做為一個大名士的理想主義氣質別人眼裡的不識時務,恰恰是自己心中的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我孔融獨步舞林的驕傲,誰也學不到

《後漢書-鄭孔荀列傳》記載:【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此時期的曹操卻迥然不同,因為軍事實力的逐步壯大,他看到了割據稱雄,圖霸王業的希望,也看到了大漢王朝再也沒有匡復的可能,當初的政治理想已然成為了鏡中花水中月。

曹操因時制宜地調整了他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先雄踞河北,再南向爭鋒,圖霸天下。

曾經匡復漢室,重振朝綱的政治理想,被拋到了九霄雲外,成了文書交流和對外宣揚的公關措詞。

也許此時的曹操回想曾經的政治理想會覺得那時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也未可知。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河北碣石山,傳說曹操曾在此賦詠名作《觀滄海》

曹操因為政治理想的轉變,政治任務也隨之調整,不再是靖難勤王,而是如何在群雄兼併中勝出。策略上除了招募兵勇,擴大實力以外,他還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比如士人集團。

孔融的政治理想沒有變,曹操的政治理想變了。此時孔融和曹操的矛盾關係也就變了。

曹操希望徵辟孔融為他的政治理想服務。孔融則希望曹操能不忘初心,奉迎獻帝,匡復漢室,重振朝綱。

曹操對孔融,有了利用之心,孔融對曹操則生出了怨恨之心。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秋怨勝春愁,顧影且自憐

曹操知道他在士人集團面前是沒有號召力的,尤其在清流派士人面前,那是孔融的地盤。

然而孔融是誰都請不動的,他是一位天生驕傲的人。

這個世界上也許只有一個人可以請得動孔融,這個人就是漢獻帝。民心思定,士人思漢。故土難遷,故主情深的道理,曹操是懂的。此時的他已經被錘鍊成了一名出色而又成熟的政治家。他敏銳而又理性。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夢想照進現實

就在此時一心想著東歸的漢獻帝歷盡千辛萬苦地從西京長安回到了東都洛陽,深思熟慮以後,曹操決定奉迎漢獻帝,以此招納士人,團結一切內心向漢的力量。

栽好梧桐樹,不愁引不來金鳳凰。

《三國志》記載,【太祖臨兗州,玠語太祖曰:"夫兵義者勝,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

一個充滿利用的心一個略帶怨恨的心,就這樣在機緣巧合地走到了一起。

公元196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都許昌,許昌也因此改名許都,孔融應闢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孔融高興地寫下了一首感恩曹操的詩,曹操表面上也欣然地接納,心裡面卻在說,孔哥哥您先高興會兒,以後會讓您失望的。

孔融《六言詩》: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卻道故人心易變

春難常在,人難處。天天在一起,就難免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本身就存在著根本的政治理想衝突,一個在漢,另一個也在漢,兩kuang非一kuang,註定不到一起。

一年不到,曹操外託公義的狐狸尾巴就漏了出來了,孔融內心的怨恨、不滿意也就用不著藏著掖著了。

孔融就開始了懟懟懟的模式。打袁紹前我就給你搗亂說你打不贏,打贏了我就諷刺你縱容兒子娶人妻。討烏桓前,我就說你遠征彈丸之地,勞師動眾,窮兵黷武,打完烏桓你不是自己覺得功大嗎,那我就諷刺你怎麼不順手把偷羊賊一起滅了。你不是藉著夏桀商紂喝酒誤國的事想節約糧食禁酒嗎,那我就問你咋不因為妹喜妲己禍國而禁色。你禁止結婚生孩子多好啊,糧食都省著給你們打仗的吃。你不是不讓喝酒嗎,我就偏偏坐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酒色同圖難少月,人間樂事在天黑

反正就是不能讓你高興,不能讓你舒服,不能讓你痛快。這期間孔融可謂是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不計後果地逆龍鱗、捋虎鬚。當然如果做事考慮後果的話,他就不叫孔融了。

曹操的應對措施就是忍忍忍,用盡了忍者神龜之功。但有些事曹操是不能忍的,比如曹操希望亂世行法家之道,用重典,施極刑,孔融就用儒家的仁德之道來針鋒相對。曹操想擴大統治地盤,孔融就搬出周朝古制進行阻撓,說京城附近千里之內不能封邦建國。曹操想用郊祀僭越的理由討伐劉表,孔融就上書為劉表開脫。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神龜

這些涉及到政治家切身利益的事,曹操是不能忍的,他不允許別人成為他實現政治理想的絆腳石。

曹操是愛惜人才的人,但他也是一個排除異己的人,紅顏不為我妝容,我何惜其無幸寵?

公元208年,曹操終於在出徵攻打荊州劉表的時候,下令殺掉孔融。

《後漢書》記載: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枉狀奏融,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曹操殺孔融的理由在此不作冗述和分享,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曹操給孔融定的主要罪名有虛華浮豔、不忠不孝、悖逆亂俗。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唯有牡丹真國色,非也,你太虛華浮豔了

這是從人格上對孔融進行全方位否定,對孔融的精神進行鞭屍,讓他永世不得翻身,這裡面同時也包含著曹操背後的政治深意,警告那些以孔融為精神領袖的士人,務實一些,他不僅可以滅掉他們的肉身,還可以讓他們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一個始終與漢獻帝榮辱與共的人,一個四歲能讓梨的人,罪名中竟可以有不忠不孝,霸權到了何種地步!堂而皇之到了何種地步!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自己一身屎,非說別人身上臭,我看不是不忠不孝,是實在可笑。

史話三國:淺談政治理想衝突下的曹操和孔融

鹿問,我得罪了誰?跟我有關係嗎?曹操說,閉嘴你是馬!

奸雄手段何其高也,無愧為出色的政治家,為曹操點贊。歷史的文士與政客【槓、掐】始終都是以卵擊石,結局悲慘的示例也是數不勝數。既然如此,何以中華歷史上下三千年,文士們面對權臣、昏君,前赴後繼的現象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是文士們傻嗎?我看也不盡然。

天下若無狂狷耿介之士,世間何來忠正亮直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