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國民眾在微信群裡“共情”抗疫

中國民眾在微信群裡“共情”抗疫

賣菜小哥渠文俊進小區送貨。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

新華社太原3月1日電(記者柴海亮、王學濤)近一個月來,39歲的肖蘭閉門不出,連接她與外界的主要渠道是一個賣菜的微信群。

春節前,肖蘭帶著兩個女兒從四川來到山西陪丈夫過年,她的丈夫半年前被調到太原工作。因為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小區被嚴格管控,她只能“宅”在家裡陪孩子上網課。

賣菜群是34歲的小賣鋪店主渠文俊建的,他的店就開在肖蘭所住小區的門口。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群除了賣菜,還起到一個新作用,群友們通過它不自覺地在共情抗疫。

“共情”是指對他人的經歷和反應感同身受所產生的情緒。在新冠肺炎疫情當下,民眾對疫情造成的影響感同身受,容易為一件事或一個話題引起共鳴,產生共情。

“老鄉,菜放門口了。”渠文俊打個招呼,轉身就走。

群裡有400餘人,他每天忙得夠嗆,樓上樓下送菜要跑30多趟,經常趕不上正點吃飯。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群友們叮囑賣菜小哥渠文俊要做好防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大早,他從批發市場把菜買回來,在微信群上展銷,群友也可以提前預訂,但大家的需求五花八門,有的還很“挑剔”,比如要南方特有的蔬菜,他跑遍市場也找不到……

“有時我也煩,但這個時候大家都需要換位思考,互相體諒,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渠文俊說。

收銀臺旁擺放著渠文俊的一張單人照,照片中的他穿著軍裝,在天安門金水橋上站崗執勤。他的微信名叫“士兵突擊”,頭像也是這張照片,他常以此勉勵自己——軍人退伍不褪色。

對於他的付出,群裡每個人都記在心上。一個群友號召大家給他“跑腿費”,一些群友給他送口罩,還有許多群友叮囑他出門要做好防護、保重身體。

群友宋揚在群裡開玩笑說:“你現在可是後勤部的戰士,進貨的時候別多說話,拿上趕緊跑,別被病毒攆上。”

渠文俊常在群裡發小紅包,紅包殼上的寄語常寫“武漢加油”。雖然搶到的紅包只有幾分錢,但大家總是樂此不疲。

“這個群就像一個家,有煙火,有人情。”肖蘭說,她在群裡向人請教做山西菜,教山西人做四川菜,大家互通疫情消息,互相提醒提示,有什麼不懂的在群裡問一聲,立馬有人回應。

居民蔡影說急缺醫用口罩,一個群友勻給她20個;有人說暖氣不熱,馬上有人上傳報修電話,並叮囑“別感冒”;有人“宅”得久了發些牢騷,一群人上來勸慰……

“我們本是一群陌生人,是微信群把我們連在一起,共克時艱。”蔡影說。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一個群友請賣菜小哥渠文俊幫他拿快遞。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馬志超說,在社會危機中每個生命都很渺小,一個微信群把眾多陌生人聚在一起,發揮相互照應、相互慰藉甚至實現自我管理的功能,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同樣,在鄰里關係熟絡的中國農村社會,微信群也產生著共情抗疫的效果。

山西省平遙縣香樂村有3900餘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10例,是疫情管控重點村。

疫情發生後,香樂村黨支部書記郝定巖加入18個微信工作群。村裡第一個確診病例老冀住院治療時,村幹部和一些村民隔三岔五跟他微信聊天,噓寒問暖,他感動得落淚。得知他愛吃白蘿蔔,村裡超市老闆馬上給他進貨。

出院後,老冀想做點事回報大家,就主動錄了一段“現身說法”的視頻轉發到群裡,告訴大家自己患病經歷和感受,提醒村民做好防護。“這比喊口號強多了。”郝定巖說。

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香樂村700餘人的“務工上學群”也熱鬧起來。

有人抱怨隔離時間太長,群裡很快有人出來好言相勸。同樣在外務工的任嘉鵬說,咱們村疫情重,要顧全大局,既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村民任學斌囑咐大家一定要堅持住,否則就前功盡棄了。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賣菜小哥渠文俊在自家店裡拿菜。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

“特殊時期,每個人遇到的困難,別人都能理解,也很想去幫助。”大學畢業半年的霍英傑說,“這次疫情,帶給我許多從未有過的感動和觸動。”

目前,微信月活躍賬戶數逾11億,他們分散在各個“群”裡,構成了一個個“微社會”,共情抗疫。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強說,共情的產生與感染,得益於信息時代將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種種基於共情產生的助人利他行為,無論大小,無疑都為此次抗擊疫情增添了“溫度”和“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