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尤尼乌斯seven


安史之乱发生在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战争之前,大唐歌舞升平,一片繁荣,战争之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它的破坏性之大可以说是让大唐的国力去了七八成,并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大唐再也无法回复。简单介绍几点:

第一,社会混乱人口锐减。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第二,削弱了中央集权,藩镇进一步加强。

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藩镇地方势力增强,国力更难恢复。

第三,边疆不稳。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大唐帝国更加危难。

第四,人口减少,社会劳动力不足,只能加税,从而加重了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使得农民抗争不断,最终被黄巢攻破长安。


人生如梦67146


唐王朝最心痛的一件事,当然就是安史之乱。在大乱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几乎达到了巅峰,唐玄宗创造的开元盛世,被安史之乱毁于一旦。

在唐肃宗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唐王朝进入了中唐、晚唐时期,逐渐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乱的杀伤力有这么强吗?这场暴乱,到底是如何重创唐王朝的呢?

01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不受约束。

安禄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将,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手里的权力其实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军权,直接可以威胁到皇权。

为什么唐玄宗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天子有自己的权术谋略,他始终不相信任何一派的力量,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唐玄宗也不相信。

  1. 唐王朝皇子造反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饭,所以唐玄宗是见怪不怪,必须要提防着。此前太子李瑛因为有作乱的嫌疑,唐玄宗问都不问,就给赐死了。
  2. 这个时候唐玄宗的新太子李亨,手握重权,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权势,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他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能由他一个人掌控,所以他打算扶植起另外一股忠于自己的力量,以此来制衡太子李亨。这个时候他便看上了安禄山。
  3. 安禄山肥胖臃肿,一脸憨相。而且行事直接了当,深得唐玄宗喜爱。安禄山趁机还拜唐玄宗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终于成为了唐玄宗的心腹。

从此唐玄宗下放大权给安禄山,使得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资本。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地方节度使的力量就足够强大了。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起兵平叛,在平叛结束以后,这帮人尝到了甜头,似乎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积边劳,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权,即说帝曰:"以陛下雄材,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顺代林甫领节度,而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新唐书》

尤其是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唐王朝中后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控制。这些人拥有募兵权、财权、甚至世袭的权力,完全不受唐王朝管控。

但是他们名义上还都属于唐王朝的管辖范围,所以这是造成中后期的唐朝衰败的重要原因,地方财政都被他们给节流了,朝廷当然是入不敷出了。

02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软弱无能,不足以再造盛世。

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和丞相,基本上都出现唐玄宗以前的这一段时期。比如说开疆拓土的唐太宗李世民,灭亡高句丽的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被老婆女儿毒死的唐中宗李显,以及被儿子架空的唐睿宗李旦,包括唐玄宗李隆基。

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禁卫皆市井商贩之人,乃开左藏库出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为大将以击之。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旧唐书》

这些皇帝这么出名,跟所打造出来的唐朝盛世,是分不开关系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所以才会有大唐盛世的出现。

可是你知道唐玄宗以后,还有哪些比较出名的皇帝吗?完全没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唐王朝不衰败才是奇怪的事情。

  • 中晚唐时期的唐朝,压根就没有比较出色的皇帝,可以说整个中央政府,都是非常软弱无能的。他们怎么能允许河朔节度使如此自立的行为呢?
  • 如果换成是唐太宗李世民,分分钟就杀过去了,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他们当然有自己的顾虑,就算是唐肃宗时期,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大将在,也没有跟这帮节度使闹翻了的情况出现。
  • 因为这帮皇帝担心因为战争,再次出现类似安史之乱的情况出现,这帮宰相们觉得,其实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求上进的想法,使得唐王朝在中后期,再也没有崛起的可能性。河朔节度使虽然强横,但是他们也没有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所以就这么一代代拖了下来。

可是唐朝的皇帝和宰相们不知道的是,这么拖下去,会使得唐王朝彻底丧失民心。任何一个强大起来的军事集团都有了挑战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胆量。

03日益腐化的唐朝官场,加重百姓负担,本就是一场浮夸的盛世。

开元盛世真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太平盛世吗?很多历史学者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在姚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唐王朝的确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盛世。可是这种盛世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呢?

唐王朝的官场此刻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尤其是唐王朝的高层们过着各种腐败糜烂的生活。这些高质量的糜烂生活,都是基于百姓沉重负担之上的。

朝义悉其精兵十万救之,陈于昭觉寺,官军骤击之,杀伤甚众,而贼陈不动;鱼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战,贼虽多死者,陈亦如初。镇西节度使马璘曰:“事急矣!”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贼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贼众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人马相蹂践,填尚书谷,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朝义将轻骑数百东走。怀恩进克东京及河阳城,获其中书令许叔冀、王伷等,制释之。---《资治通鉴》

因为没有外汇收入,唐王朝完全是自给自足。这个时候高层们的消费实在是太高,自然是要平坦在各地赋税之上。

各地官员们也都上行下效似的过着贪污腐败的腐朽生活,更加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所以说盛世的确是盛世,可是是贵族、官员们的盛世,不是百姓们的盛世。

在这种大前提之下,这样的盛世早晚都会像泡沫一样消失不见。而安史之乱就是去泡沫的最好催化剂。

安史之乱过后,唐王朝露出了本来的面目。百姓们依旧负担沉重,所以再也没有振兴的希望了。

总结:盛世若是真正强大,绝不会因为一场战乱而消失殆尽。

唐王朝的盛世,似乎就是一场短暂的狂欢。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就彻底被销毁。由此可见,这种盛世,根本就是一场巨大的泡沫表演而已。

  1. 贵族们在这场盛世中狂欢不止,官员们在这场盛世中赚的盆满钵满,可是老百姓们呢?他们始终都在为这场毫无意义的盛世买单。
  2. 历史学者们当然可以吹嘘这是盛唐的正常状况,因为他们要面子,他们觉得盛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时期,必须要拿出来好好吹嘘一番,可是他们就是不懂得反思。
  3.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打造盛世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如果连地基都没有造好,就想着去盖摩天大楼,岂不是太可笑了?

很多人不懂得是,一栋摩天大楼要盖起来,百分之六十的资金和时间,都需要花费在地基基础之上,可是浮躁者等不了。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江湖小晓生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不在于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城,因为即使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用几十年时间也能逐步恢复过来。其实关键在于,安史之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触发了唐朝中后期的四大致命问题——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

一、外族入侵


唐朝的军事在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鼎盛,被尊为“天可汗”,高宗中期开始一度衰弱,吃了几个大败仗,西域、朝鲜半岛都有不少政权不服从唐朝管制,纷纷侵扰,直到玄宗李隆基重整旗鼓,前期政治清明,军事上也是人才辈出,恢复了太宗时期的威望。然而,玄宗中后期随着皇帝志得意满,朝政腐败,盛唐的军事实力似乎成了一个传说。而安史之乱,就是戳破这个泡沫的针,让外族认识到唐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无不胜,不可一世了。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又昏庸地自毁长城,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得哥舒翰投敌,三大名将陨落,潼关和“两都”长安、洛阳都落入敌手,原本可以快速解决的安史之乱延续了几十年,各地守军不敌叛军,纷纷溃败。最终肃宗李亨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向回纥借兵,并允诺城克之后,土地、士庶归唐朝,财帛、子女归回纥。因为这个承诺,回纥洗劫了洛阳,长安靠当时的太子、后来的代宗李豫求情才得以保全。经此一役,外族也就彻底认清唐朝已经早非当年的强盛。


此后,吐蕃还曾杀入长安,回纥也一度跟吐蕃联合,其他如南诏等小国也不断侵扰边疆,唐朝自此四方不安。

二、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对藩镇已经开始放松警惕,这才有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起兵造反。但是玄宗时期的节度使至少还能受朝廷制约,除非真的谋反。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不一样了。随着长安沦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拜托玄宗,前往除了安禄山外最强的藩镇朔方,在朔方军将领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也就是说,李亨的皇位都是靠藩镇将领支持得来的。藩镇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之后,朔方藩镇也就成为肃宗攻打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朔方藩镇将领。这些将领在平定叛乱中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兵权和领地,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说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除了郭子仪真的是一直兢兢业业,忍辱负重,连李光弼后来都因为对朝廷不满,拒不执行军令,仆固怀恩更是最后直接造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之后的藩镇将领一个个拥兵自重,唐朝的最强战力都在藩镇,他们抗拒朝廷命令,不上缴税收,直接父死子继,然后逼朝廷承认,朝廷偶有派兵征讨,这些节度使就互相帮助,大多数情况都能轻易击败朝廷军队。即使不行,也能把朝廷拖的熬不住,最后双方各自让一步,藩镇承认错误,朝廷既往不咎,都不敢严惩。就这样,藩镇割据一直闹到唐朝灭亡。

三、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宦官专权,因为皇帝信不过藩镇又不能不靠藩镇。安史之乱中,有一场著名的邺城之战,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会攻安庆绪的大本营邺城,结果肃宗担心任命任何一个节度使为主帅都会难以控制,就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节制九大节度使。结果指挥失当,唐军惨败。虽然宦官往往会瞎指挥,但皇帝还是对宦官绝对信任。因为这些人才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

肃宗还任命亲信宦官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大元帅由皇子兼任,李辅国实际上就是执掌全国兵权),李辅国由此涉足朝政,甚至最后自己做了宰相。从李辅国开始,宦官权力日盛,一直由宦官师徒相传控制禁军,到后期甚至宦官可以毒杀皇帝,废立天子,还发动政变,杀尽朝臣。这都是由安史之乱开的坏头。

四、大臣党争


这条和安史之乱关系少一些,但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都密不可分。由于在外藩镇无视皇帝权威,在内宦官大权独揽。原本应该主管朝政的宰相们权力大大削弱。简单来说,没事可干了。

于是,他们能做的恐怕就是互相攻击,以求获得那些已经被削弱很多的权力。他们攀附宦官或者藩镇,今天甲党官员依靠宦官将乙党首领贬出长安,明天乙党首领依靠当地藩镇的势力卷土重来再踢走甲党。周而复始,朝局更加动荡。

就是这样,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最终让唐朝遭受重创,始终不能恢复,最终走向灭亡。


伊耆角木


根据相关史料显示,唐朝初立之时,户籍只有103万户,人口数约五百万左右。当时的大唐,可谓地广人稀。因此,唐朝实行了地方最高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制度。这就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唐朝发展到“开元盛世”之时,大唐人口数由初期的五百万左在,增至六千万以上。各地方军政长官能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随之暴涨。天下大乱的隐患,随之上升。

由于唐明皇,亲历武后篡权丶宫廷内斗等一系事件。唐明皇对后宫丶对皇族丶对公卿大臣都极不放心。于是,唐明皇想出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主意:

1,不让汉丶胡贵族,掌握实权。

2,让有才情的汉人庶民子弟,步入仕途,担任唐朝的文职官员。

3,让有才能出色的胡人子弟,参军入伍,担任唐朝的军事将领。

如此一来,唐朝的主要将领,地方军政长官,大都由胡人担任,而唐朝的文职高官大都由汉人出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藩镇割据”的隐患,起了一定的压制作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晚年的唐明皇昏了头,他居然让大将安禄山一人身兼几个地方的军政长官之职,使得安禄山手执天下一半的兵马。最终因朝堂上的争斗,引发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伤及了唐朝的根本。不过这还是其次,“安史之乱”对唐朝的主要危害是,唐朝为了尽快的镇压“安史之乱”,进而大肆对各地军政长官下放权力。

在乱世之中,国家大权好放不好收,虽然唐朝最终扑灭了“安史之乱”,但是朝廷的权力也被大幅削弱了,“藩镇割据”已成事实。自此,中央集权制下的唐天子,与实行分封制的周天子,没有实质性区别了。唐朝就此一步一步走向没落,唐朝回不到当初了,复兴无望了,改朝换代,推倒重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后来爆发的“黄巢之乱”,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而已,并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的因,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了。地方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就是最大的隐患。唐明皇自作聪明的昏套路,彻底激活了唐朝制度上的隐患。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回天乏术了。至于说,后来搞了几次所谓的“小中兴”,那只不过是垂死的挣扎而已,并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不具有实质性意义。

“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一种国家权力结构上的根本性破坏,是造成唐朝灭亡的关键性事件。


鬼影147951010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藩镇割据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满山红遍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二、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三、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因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人民并不是主导也就注定了无法推动社会发展,无法解决根本矛盾,爆发后唐朝陷入了更恶劣的社会危机。

一、《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老百姓比战争前更惨,站前只是吃不上饭没有土地种,战后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三、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这些矛盾或者危机都因安史之乱而加重,本来唐王朝已经走下坡路,这等于给下坡的唐王朝又加了v12引擎离彻底倒台越来越近。





刺猬的vlog


可以说安史之乱对唐王朝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就用几点阐述分析安史之乱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家对这段历史就会有清晰的认知。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对整个中国的影响

其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其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有的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有的不入贡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其三,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其四,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其五,经济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其六,西域独立

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宝十四载),唐朝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

756年(至德元载)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其中李嗣业、段秀实率精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马磷精兵三千,三支军队共一万五千人返回凤翔,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

欢迎大家点评分析。





点滴见证


盛唐走向衰落的原因不是因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主要是一个爆发点,只不过这个爆发点太大,影响太深,把唐朝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因此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那么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呢。安史之乱持续七年零三个月,先后经过安禄山,安庆续,史思明等人领导,给唐朝致命的打击。主要有二点:

第一,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淮以北造成社会混乱,十室九空,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

第二,从此藩镇之间相互联手,不听朝廷调度,朝廷无力抵抗,政治威信降低

那么唐朝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参考作者另一篇文章,《大唐帝国的末路》


考古论今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藩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田承嗣在魏博还公然为叛乱的元凶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人立祠,称为安史四圣,来拢络河北士卒,甚至可说明河北军心怀念安史,而非唐朝。河北的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军队“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




枫夜刷剧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也会走向衰落。任何东西发展到它制度的极限,除非改变制度,要不然等待它的必须是衰落。这个衰落的过程是缓慢的,是不知不觉的。最可怕的是还沉浸在上一秒的辉煌之中。

但凡盛世必定伴随着人口增加的问题,原来这点土地是足够养活这些百姓。但人口增加会导致粮食不够吃。(吃饭的多了,但产量没增加。)百姓吃不上饭,会把土地卖给地主。所以封建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必定伴随着土地兼并的问题。问题是今年你靠卖土地过去了,明年呢?失去土地的百姓成为流民,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唐玄宗后期,前有“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把持相位长达十九年,李林甫在位期间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为了杜绝边将进入朝廷跟他争夺相位,他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人,导致安禄山座大。接替李林甫相位的是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公然接受贿赂,嫉贤妒能。甚至为了笼络人心,发展个人势力。让户部选官,不论贤能不贤能。年纪大,资历老的就留下。有空位凭资历补缺。上仿下效,可见玄宗后期朝政有多混乱。

杨玉环三个姐姐,嫁给崔家的韩国夫人,嫁给裴家的虢国夫人,嫁给柳家的秦国夫人,三个夫人都才貌双全,李隆基称她们为“姨”,能随意出入内宫,几个夫人权倾天下,她们想办什么事,各级官吏立刻奔走执行,比皇帝的诏书都管用。

据说,杨氏姐妹还在长安比赛谁的房子盖的华丽豪华,一间房屋装修动辄花费千万钱,盖好一看,那个谁超过我了,拆了重盖。其奢靡程度,堪比西晋时期石崇王恺比富。统治阶级这样做,下面官吏自然有样学样。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前后持续八年之久,一度波及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当时的人口稠密地区。直到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为郭子仪平定。

据后人统计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

唐朝统治阶级如此穷奢极欲,给野心家安禄山 、史思明机会。加速盛唐的衰弱,当唐朝统治阶级还沉浸在大唐盛世之中,所谓盛唐也不过是虚有其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