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东亭绝对是武汉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没有之一。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在省文联,作协,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北日报,知音传媒,省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原先的文物局等一大批重量级文化单位的包围之下,随便吸口气似乎都能闻到文学艺术的芳(suan)香(chou)。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不但文化类单位扎堆,这里的地名也自带古诗BGM。黄鹂路和翠柳街就直接取自杜甫那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间还有一条东亭路,听起来也是美美的。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东亭是个“都市桃花源”,文化气带来安静力量的同时又不乏茂盛的生活气。出门几步就是汉街或徐东,后退几步又是省博东湖,住在里面方便又恬静,很有种“大隐于市”的感觉。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和住在岳家嘴的朋友隔得不算远,但他每次到东亭都感叹“穿越到了九十年代”、“像是到了另一个城市”。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没有翠柳的翠柳街是东亭文化气质的集大成者。拐进翠柳街,有种森林小镇的既视感,感受到的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安宁。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这里是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好去处,即使来遛个弯儿也有可能偶遇方方,熊召政这样的文学大触。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翠柳街一号是湖北省文联和作协大院,左边毗邻湖北日报,右边是知音传媒。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今古传奇是80,90后的青春记忆,熟悉的《武侠》、《奇幻》和《故事版》等杂志都出自这里。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初高中那会儿是《武侠》杂志最风光的时候,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网络也不发达的枯燥年代,每月两刊的《武侠》就是少年们的全部期盼。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当年喜欢的作者诸如“云荒三女神”沧月,丽端,步非烟;有时未寒,凤歌,小椴还有画手卢波,李堃和翁子扬……如今这些熟悉的名字鲜少露面,《武侠》杂志也没了从前的辉煌,只有木剑客,傲月寒这些老编辑还在。


今古传奇在业内有编辑的“黄埔军校”的雅号,从今古传奇出来的编辑们技术过硬,经常被其他杂志社“挖墙脚”。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隔壁知音传媒出版的《知音女孩》是风靡高中的 “疗伤读物”,每个女同学的课桌里都能掏出一本。想把没学好数学的锅甩给知音,因为数学课全部用在了看《知音·漫客》上。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文联的《长江文艺》也是老牌杂志,传说稿费给得非常丰厚,千字一千块,一个字一块钱啊,分分钟想去投个百万字的长篇巨著。


书法报是大院里少有的"实业家",做的都是成本小利润高的生意,光卖笔就赚了不少钱。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文联作协的办公室在同一栋楼,左边一半是作协,右边一半是文联,但两个组织的关系向来很微妙,听说已经到了互不往来的地步,就连去食堂吃饭,也是各吃各的食堂,虽然两个食堂在同一个屋檐下。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要是你中午去文联或者作协食堂吃饭,对面坐着的很可能就是上学时语文考试阅读的原作者,但请别问答案,因为他们也是看了参考答案之后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 例如,浙江高考让人蜜汁不解的“诡异的光”


隔壁的湖北日报是“大院美女收割机”,专啃文联这蔸“窝边草”。湖北日报和文联大院的“姻亲关系”由来已久,好多女作家女编辑都嫁到了湖北日报。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另外大院里住的都是些老文青,楼栋里经常能听到钢琴声,戏曲声,住周边的人,有这么雅致的邻居,也是蛮棒。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被文学耽误了的美食街


不了解东亭的人都觉得那里是“美食荒漠”,无知的好友已经无数次跟我吐槽在那里吃个饭多么多么困难。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其实这块儿蛮多不错的馆子,这一带馆子有个特点就是老,一般都是上了年头的老字号。


翠柳街上的文苑土家是一家开了十年左右的恩施菜馆,远近有名。口味和菜品都很地道,朋友一个恩施人吃了都很服气。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洋芋饭记得赶紧点,卖完了就只好隔天再去了。合渣是恩施菜的代表,里面额外加颗鸡蛋风味更佳。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榨广椒炒蕨粑简直是每次必点,且只有恩施馆子吃得到,蕨粑外面微焦,里面软糯,加上榨广椒,口味特别销魂。其他菜诸如炕小土豆,土芹菜烧牛肉都很有尝头。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程老大口味菜也是吃了好多年了。他家辣子鱼是那种值得你弯一脚去吃的地方。鱼肉很嫩,豆芽打底,麻辣味十足,一端上来简直满室飘香,每次带别人去吃都特别有面子。


除了招牌辣子鱼以外,老板还会推出应季新菜,也是店里一大特色。另外,如果叫他家外卖的话,速度那叫一个快。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我是小英yo


兄弟面馆的早点在这一带蛮出名,东亭花园,湖北日报,省文联的人都习惯来这边过早,老板做事蛮清爽麻利,生意火了好多年了,东西不到十点就卖完,卖完就关门。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旁边的原二十六号听名字很特别,听周围的人说以前店子叫二十六号,生意特别好,粉丝很多,后来换了地方,怕老粉丝认不出来,就给新店起名叫原二十六号。


菜品属于家常菜,味道踏实,用料也很舍得,饭后还可以喝一碗老板熬制的桃胶。


对面的汉高酒轩也算是个值得推荐的馆子,名字很有点江湖味,湖北菜系,生意也很好。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一日三餐都可以在方粥汤包解决。老板做白案出身,他家的汤包确实不错,皮子薄,汤汁超级多,肉馅儿特别鲜,夹起来不破皮。


炒面和烧烤也很不错,味道不大,不是特别油特别腻的那种。米酒汤圆的汤圆是自己搓了下的,非常细滑,吃烧烤的时候特别解辣。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爱吃肉的陈兔兔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harululu


襄樊牛肉面也是社区过早的好地方,牛杂面和豆腐面很正宗,另外那个罗氏面窝卖得太火了,每次去都没剩几个,老板也很热情。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小叮当也是周边住户宵夜的好去处,想吃烧烤的时候,就选他家。


花甲扇贝味道都还不错,没有沙,做得入味。鸡爪子很烂,一吮肉就下来了,点王中王的话,烤老一点会好吃些。价格也便宜,三个人加酒水也才一百四五。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东湖中学的伢有三宝:老汉口汽水包,东北饺子馆和江西瓦罐汤。


朋友以前上学的时候,下午一下课就去汽水包那排队,那个汽水包味道真心好,还实惠,经常去的时候就没有了。瓦罐汤的饭要钱,一个汤能下好几碗饭。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东湖中学还是全市唯一一个开了新疆班的学校,周末去那边能看到蛮多新疆人,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东亭路那家名字巨长的大盘鸡味道超级棒,分量大到吃不完,还可以加面,幸福。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另外黄鹂路那家兰州拉面也好吃,感觉比别的兰州拉面选择多些,味道不错,环境也卫生。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省话小吃对面的公安锅盔也很棒,每天傍晚小区门口还有个卤菜摊子,卤味一级棒。这么一盘点,东亭好吃的还真是不少啊。


隐庐和蒸鲜属于非常适合请客的地方,走的是精致路线,环境蛮好,装修雅致,文联作协的人喜欢带朋友去那里请客。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隐庐是精细的湖北菜,蒸鲜主打海鲜,两家味道都还可以,服务也算周到,但是长得好看的店都有个“通病”就是贵。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郭小火


黄鹂路上的省话小吃真的是被传了很久,里面位子蛮小,出品全靠老板两口子,口碑在那里嘛,可以去打卡吃一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春林咖啡茶语和明月茶人,春林咖啡馆适合午后休闲,文联的人经常在这里办(chi)沙(dong)龙(xi)。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明月茶人也是开了很多年,最近刚翻新,文化机构多的地方总少不了这些去处。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住在这的人习惯了这里的安静氛围,吃惯了这里的味道,对外人赞不绝口的“文化气”,人家也是压根就没当回事儿,一切都只是生活的常态罢了。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每次去东亭那边,

经过鸟叫声不断的黄鹂路翠柳街,

总有种闯进了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东亭就好像鸳鸯火锅,

既有川椒红油锅底般丰富鲜活的生活气息,

也有滋补高汤一样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底蕴,

如此不同,却又搭配得和谐互补,有滋有味。

希望东亭就这样安静到天荒地老吧。


听说这个地方,住着武汉一半的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