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煤老板”形象变迁

导读

煤老板”是上世纪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无序发展,“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

但“煤老板”作为一段时间内煤炭资源的开釆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国家的政策推行。

“煤老板”形象变迁



一.传统煤老板的印象


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特殊性,“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大众在媒体的长期渲染下也对煤老板形成了不良的刻板印象。但是“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釆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煤老板”形象变迁


二.从媒体报道来分析煤老板的变迁


1.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

煤老板”的出现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去。

到1980年,再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发展工业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党的重要任务。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加快工业化建设,成为国家“穷则思变”的重要体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人类生活物质文明的动力来源”

由于我国能源呈现“多煤、少油、少气”分布特点,煤炭成为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而经济的发展深刻依赖于煤炭,国家为了缓解国内存在的能源紧张问题,推动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煤炭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来到了新时期,因而在1983年到2001年这一时间段,是煤炭市场逐步市场化、规范化的初始期。

“煤老板”形象变迁


比如:1984年4月7日,报道《蒲圻县杨家岭乡经营小煤窑的实践证明专业户开发小煤窑投资少见效快》一文,标题中使用“实践证明”“投资少见效快”等正面词语,可以看出对于个人经营小煤矿的鼓励和宣传之意。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构建“煤老板”的经济形象时,集中报道“煤老板”挖煤致富这一主题,着重强调广大农民积极转型,从农业转为煤炭工业后摆脱贫困、提髙生活水平的“开拓者”形象。典型报道是塑造“煤老板”形象的主要报道形式,在这一段时期内,报道了大量农民积极转型为“煤老板”,脱贫致富的事件,典型报道映射着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大量报道典型人物,展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阶层固有思想的解放。

2.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负面形象的集中爆发

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煤炭工业进入了“超常规发展阶段”,煤炭价格大幅上涨,2002年秦皇岛港煤炭价格为275元/吨,在2011年则为857元/吨,增长幅度达到了413%,煤炭行业真正步人“黄金时代”,各行业“跨业投资”催生了大批的小煤矿(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下),2011年煤炭产量是2002年全年产量的11倍。2002年,除电煤仍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全部种类的煤炭都实行市场定价,国家大力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机械化程度不断深入,这不仅增加了全行业的固定资产,也使整体利润从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246亿元。

煤炭“黄金十年”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家煤炭政策的不断紧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煤矿的弊端开始显现: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国家资源、安全事故频发,这些问题使得政府开始对小煤矿进行大力整顿,但是由于煤矿分布分散以及官员的“保护伞”作用,整顿进程缓慢。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一方面扶持大型煤矿集团和煤矿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针对一些小型煤矿开始进行兼并重组和整顿关停。

在政策引导下,在2002-2011这一时间段,报道开始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官煤勾结”和“煤炭整顿问题”两个主题中,煤炭整顿难以推进正是官煤勾结所造成的结果,因而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防腐和整改。

煤矿行业的门槛较低,除必备的幵采设备和人力矿工等,获得政府许可成为“煤老板”开办煤矿的前提。在2001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和乡镇煤矿停产整顿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不具备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营业执照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小煤矿一律关闭。安监部门是审核煤炭开釆资格的直接负责部门,部分小煤炭不满足开采条件,就采用“送股”或其他方式与官员勾结,腐败问题严重,这导致“官煤勾结”报道数量的激增。

“煤老板”形象变迁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小煤矿。在进入20世纪后,煤炭行业利润高,小煤矿数量疯长,“煤老板”群体不断壮大,煤炭行业的急速扩张和和超负荷生产带来的是频发的煤矿安全事故、极低的煤矿回采率。根据统计,2006年小煤矿死亡人数占到全部煤矿死亡人数的72.3%,2002年的小煤矿回采率只有10%-15%,采1吨煤就要扔掉6-9吨煤。因此,在1998年,国家开始颁布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小煤矿的非常规发展。

面对行业暴利和政府的管制,一些“煤老板”拒绝接受政府的有偿兼并,成为了煤炭工业整顿升级中的“钉子户”。同时,一些中型或大型煤矿公司的“煤老板”则顺流而上,开始进行升级转型,“煤老板”群体开始分化。

进人2002年后,煤炭安全事故频发,矿难成为《主要报道内容,占到全部报道的42%.这一时期“煤老板”的社会报道主题较为丰富,社会公益、违法犯罪、煤老板个人财产与安全、矿工安全与权益等主题都有所涉及。这时煤老板的社会形象构建为社会公共财产安全的威胁者,而其他正面形象则被弱化。

“煤老板”形象变迁

同时,将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量化,对受众形成心理冲击,激发同理心,从而引发社会舆论对“煤老板”的关注与谴责。发生矿难不紧急救援而是转移、藏匿尸体,形象地将“煤老板”不顾生产安全压榨矿工、用“血”赚钱的丑陋面目.

3.煤炭行业寒冬期与转型期(2012-2018):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

在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12年开始,煤炭工业逐渐进入冷冻期,受到国外金融危机和国内供过于求的影响,煤炭价格滑坡式下跌,煤炭企业的利润也大幅下降,2012年的全行业利润率比之2012年下降了45.4%,煤炭行业投资热情冷却,从2012年开始的煤炭行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行业集中率增加。

二、生产结构呈现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民营小型煤矿停产的特点。

三、煤炭需求量增速下滑,从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下降到3%。

四、煤矿安全事故数量明显下降,从2011年的1201起下降到了2012年的779起,安全工作得到突破。根据煤炭产业特点,国家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范》,强调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顿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产能,切实转变煤炭发展方式”。因而这一阶段,主要强调的是仍是煤炭整顿与煤炭工业转型问题,安全事故报道则明显减少。

“煤老板”形象变迁

自从2006年国家取消“双轨制’’煤价,煤炭行业完全市场化,竞争激烈,一些企业通过向银行贷款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攀升,转型资金不足。最后,煤矿人员的安置和再培训也成为煤炭企业顺利转型的阻碍.因此,政府在采取强制性措施推进煤炭行业转型的同时,也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扶持政策,“煤老板”在呈现政府扶持的“受益者”形象。这一时期仍存在关于“官煤勾结”主题的负面报道,如《从“塌方式”腐败说起》《为政当断“等价交换”思想》《非法露天采煤沙万村被开除》等,将“煤老板”勾结官员牟取不当利益的形象呈现出来,但报道频率很低,只占到该阶段全部样本的4%,因此,煤炭工业转型期的“煤老板”政治形象以正面为主。

“煤老板”形象变迁

从2012开始,国家的煤炭升级转型进人新时期,转型手段也从强制关停逐渐转为扶持推进,“煤老板”成功转型成为报道重点,占到了全部报道的56%,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到舆论导向作用、更好地传递意识形态,这一时期的“煤老板”转型通过树立成功模范来达到对“煤老板”的劝服效果,因而在报道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框架倾向,报道内容都为成功转型,而转型失败的则被有意地遮蔽了。

总体来看,在2012年到2018年,“煤老板”报道以转型议题为主,构建了“煤老板”积极转型投资文化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正面形象,但偶尔也有对“煤老板”盲目投资的负面报道,负面报道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这与文化产业的精神性、社会性等特点相关。


总结

1983-2018年这35年研究跨度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年)、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年)、煤炭行业转型期(2012-2018年),在对不同研究阶段煤老板”整体形象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其政治形象、经济形象以及社会形象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推导出“煤老板”在35年前的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在这第一阶段中,“煤老板”是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整体呈现出一种比较单一的政治化人物形象;第二阶段,“煤老板”形象开始从正面“模范”转为违法犯罪的代表符号,在报道“煤老板”时负面议题大量涌现,“煤老板”成为社会安全和公民财产的破坏者;在2012年后,“煤老板”形象开始“回温”,“煤老板”呈现出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生活类报道开始增加,流露出更多的惰感色彩和个人色彩,形象逐渐鲜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