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新社專訪仝小林:中醫治療可將大部分症狀“扼殺於初期

 仝小林發現,這些病人發病初期大多舌苔白厚腐膩、睏乏無力,結合當地溼冷氣候,他認為新冠肺炎應屬“寒溼疫”。

  仝小林在與當地專家充分討論後擬定出可宣肺透邪、避穢化濁、健脾除溼、解毒通絡的通治方——“武漢抗疫方”,並於2月3日率先在武昌區大範圍免費發放。

“互聯網+中醫通治方”提高就診效率

  在仝小林看來,“辨證論治、一人一方”是中醫理想的用藥模式。但面對社區大量患者,靠中醫醫生一個個把脈開方是無法實現的。“特殊時期,應先讓每一個病人都吃上中藥,阻斷疾病繼續發展。”

  這道通治方包含生麻黃、生石膏、杏仁、羌活等20味中藥。根據主症的不同,專家組擬定分別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等症狀的4個加減方,在主方的基礎上合併使用。

  “這樣一來,即使不是中醫大夫,社區醫生經過簡單培訓即可熟練應用。”仝小林說。

中新社專訪仝小林:中醫治療可將大部分症狀“扼殺於初期


  根據仝小林擬定的通治方,江蘇康緣藥業免費為武昌區提供了主方及4個加減方約4.2萬人份14天用量的中藥顆粒劑。

 同時,仝小林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合作,緊急開發出一款手機APP,患者只需掃中藥湯劑外包裝上的二維碼後錄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後方醫生的一對一用藥指導及諮詢。

仝小林表示,這一方式大大減輕了一線社區醫生的工作壓力,降低了他們的感染風險,也充分調動了後方醫療資源的儲備力量。

中醫藥介入讓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抗擊新冠肺炎選擇中醫藥,這是一項非常正確的選擇。”武昌區副區長向悅受訪時介紹說,該區在疫情暴發初期面臨巨大困境,一是醫療資源超飽和運轉,二是大量疑似、確診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

“‘武昌模式’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中醫藥專業力量的支撐以及互聯網信息平臺的搭建和後方藥企、專家團隊的支援。”仝小林認為,此種模式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具有示範意義。

他強調,絕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初期症狀是相似的,多為發熱、乏力、咳嗽、咳痰、氣短、納差、腹瀉、情緒緊張等,中醫治療可將大部分症狀“扼殺於初期”。“武昌模式”所得到的萬餘份反饋顯示,絕大多數患者的症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仍存在輕微的咳嗽、出汗、身體乏力、活動後氣促等症狀,少數病人還會出現再次發熱。”據仝小林介紹,目前他和團隊正在著手對恢復期患者進行中醫藥干預,幫助患者加快肺功能損傷後的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