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从小看文学名著的人长大后有什么不一样?

Thinking128


从小看文学名著长大的人,第一就是在思想上面会和人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文学名著中思想相对来说更加深邃而又晦涩难懂,但是其实如果你真的钻研进去的话,你就会发现其中其乐无穷,而且其实很多时候会使你更加成熟稳重。

我认为文学名著是很有必要去读,但是一定要精读,不能够泛泛而谈,我讲的前面所说的文学名著多读的人,那些人有的那些思想特质,只在那些经读这些书,并且能够明白其中思想的那些人。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一些看法,不代表其他人。


南风何止


没啥不一样,我就从小读名箸到现在老了,已积很多名著。几百册书在我书箱中,没有去尘,没有翻阅。就在那静静的肃立,偶尔看一看书名,想一想往事,因每册书都有故事。这就是我,一个老读者的心。留下的是回忆,现在不读书了,只看头条,写写评论。


美玉的光彩


文学即人学。文学名著就是对人性有深刻认识和揭示的文学作品,从小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可能会有更高的情商,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读懂了多少,个体间差异很大。)

从小阅读文学名著,还可以培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文学名著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典范。《红楼梦》对现代汉语影响很大,老舍先生的作品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北京语言的首选语料库。

“审美教育”(美育)的功效是综合性的,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多方面的作用,三观的形成一定会有文学名著阅读的影响在其中。




从北向北


马克吐温曾说:“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

但就如马克吐温所说,连成年人都难以啃下去的书,孩子们真的能读得下去吗?从小读名著的孩子,长大后和普通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点在董卿身上早已有了答案。

董卿身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离不开她读书的认真与坚持。

早在董卿中学时,就已经开始坚持每3-5天的时间阅读一本名著,自己觉得意义深刻的书还会反复阅读。直到现在董卿还保持着每天阅读1小时的习惯。

董卿曾经更是说过:“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可见一个人的谈吐,隐藏在她读过的书中。

还记得曾经有一篇名叫《我害怕阅读的人》的文章获得了国际大奖。阅读的人为什么可怕?“因为阅读的人具有看穿一切的眼睛, 任何的掩饰、虚假在他的面前都无所遁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表明:“对于培养性格,只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效达到塑造性格的目的。”

而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人生哲理就藏在这些名著中。孩子从名著中阅读得到的人生哲理,远远要比父母和老师强行灌输的更容易明白。




哈珀小姐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三个关键词:从小看,文学名著,长大后。

通过题目就能看的出来,出题老师要么喜爱文学,要么望子成龙,要么希望文学名著发扬光大。

文学名著,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诸如中国名著《春秋》《左传》《论语》《道德经》等,这些如果不经过一番功夫研读,是很难知其然的,更何况是知其所以然。再比如外国文学名著《贵族之家》《父与子》《莎士比亚》等,这些不能有从小到大的功夫,没有一番心境,更是望尘莫及,谈何理解和消化。

至于从小就看,长大后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这个话题,我来理解一下。

一、文学气息呈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文学名著,都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地理、历史和文化,也包括那个年代的国家治理、民风民俗,尤其是都在弘扬正能量,或者是告诫人们如何去恶从善。从小看,由懵懂到一知半解,从理解到感悟,从思考到实践,慢慢就凝固在心境里,犹如吃饭一样,慢慢变成了骨骼和血液,情不自禁的展现出特有的文学气息。

二、气质高雅不同。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从小就读文学名著,无论是书中的主人公对其的感染,还是经典语录对其的熏陶,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犹如生活在名著那里一样,从一点一滴的接触,到逐年累月的投入,从一句半句的研读,到通篇文学的赏析,内心里会自然而然的融入了高雅和不凡,长大后就会油然而生。

三、文字功底厚重。为什么有人在工作中遇到文字材料就会头疼,而从小看文学名著的人则面对这些会信手拈来,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一个人真的从小就看文学名著,长大后,思如泉涌,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面对文字材料上从来都是强者。

四、思考问题深邃。一个人长大后,面临诸多问题,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尤其在碰到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时,是考量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时刻,而会不会思考,能不能给出最好答案,最佳解决办法,决定了这个人的领导力,而领导力来源于诸多方面,但是与从小研读文学名著是分不开的。

文学名著,对任何人都有用,也都应该认真研读,尤其从小看更会有超乎想象的成效,衷心希望文学名著能够普及大众,惠及众生。


做有本事的老实人0


从小看文学名著长大,一定要有老师、家长、良师益友的点拨、指引、沟通交流,这样从小读文学名著长大后,会给人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印象,走到哪里都自带气场,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否则,非常容易把书中的世界当成现实中的世界,最后把自己读成了“书呆子”。

毕竟,我们成年后还要谋生,还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生活是不可能按自己喜欢的书中的情节发展的,书中的人物有时也是被美化了的,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关注孩子成长中,每一个时期,对哪些书感兴趣,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引导孩子对书的理解,帮助其成长,并注重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鼓励孩子去旅行,认识社会。

这样,在看文学名著也好、其他图书也罢,孩子对书籍就会有一个独立思考、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对走向社会、投入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不至于读了名著,反而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


米勒1960


文学即人学。文学名著就是对人性有深刻认识和揭示的文学作品,从小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可能会有更高的情商,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读懂了多少,个体间差异很大。)

从小阅读文学名著,还可以培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文学名著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典范。《红楼梦》对现代汉语影响很大,老舍先生的作品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北京语言的首选语料库。

“审美教育”(美育)的功效是综合性的,对人的健康成长有多方面的作用,三观的形成一定会有文学名著阅读的影响在其中。


偶然回眸


大家好,读好书、结益友、爱分享,我是你们的小书屋

我觉得,名著是我们人类中间比较优秀的那一部分成员,对于这个世界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名著有些可能很晦涩,但是因为它提供了对于世界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也认为它是有价值的。

上初中时,我总以为一本《格言》或者《青年文摘》就可以道尽人生奥义。天道酬勤、悲欢离合,书里面也写的像那么回事。

但是呢,这些文化,其质量难以和世界名著相比。它往往是浅显易懂,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看的爽。

少年时候,我们总喜欢把事情想的简单。在我们人生的中间,20多岁,简称中二。我们坐在教室里,通过书本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那一年我捉住了一只蝉就以为捉住了夏天。那个年纪蓝天白云、大风吹呀吹,我们都是坐在教室里,猜测着这个世界的面貌。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涉足社会,亲身体验自己的人生。

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任务,也都有每个年纪的局限。

在没有涉足社会之前,我也以为世界就像书本里写的那样,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历史都是真实的,正义的大旗不会倒,爱情就要海枯石烂才好。

后来我发现,正确和错误,往往会混淆其中的界限。

历史也往往难寻踪迹,说不容青史尽成灰,历史却往往最后成灰。

正义也可以很可疑,某些人振臂高呼的正义,它真的是正义吗?

爱情总是难以永恒,少年时我们说要永远在一起,最后却没能跨过一次分离。

这些道理,和书本、电视剧里的单纯美好,根本不一样。

到底哪种关于生活的描述,是真的?

其实,当我们踏入社会之后,会体验到一个更真实也更复杂的世界。童年的生活好像童话,社会却是一个大战场。名著正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更深邃和更富有意义的形式,总结我们的生活。而且世界名著往往是三观比较正的总结。

阅读名著的目的,也还是为了体验一个更大更深刻的世界。尽管它描述的这个世界,有时候非常残酷、过于真实,并不是所有的大众审美都愿意接受,也并不是所有年纪都能够真正理解。但是它是我们人类历尽艰辛、走过黑暗和磨难之后,经验智慧的总结。

因为世界名著的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人们知道。


我们的小书屋1


文学名著是文学的精华,带有强大的正能量启迪人的心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改变人的命运。从小看文学名著的人长大后有如下几个:一是人生格局不一样。二是知识储备不一样。三是精神生活不一样。四是气质才华不一样。五是三观的形成不一样。六是人生命运不一样


黄骞4


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一一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了了: 聪明,机灵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