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心非木石豈無感

文 | 煙雨客


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的命運不過是螻蟻一樣的存在,隻手補天的人有,但少之又少,無數的芸芸眾生,終究消散為塵埃。就如一代大文學家鮑照,俊逸鮑參軍,也不得不感慨行路難。

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煙雨夜讀 | 心非木石豈無感


人生有命數,至於這命數如何,多半是不得意吧。但是,也不要因此而愁腸百結,心中有無限情思,無人可以傾訴,只有酌酒以自寬。

心非木石,太多的感嘆,都一一浮現,卻終究無言。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這或許是自保的最好方式了。

煙雨夜讀 | 心非木石豈無感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 ,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

行路難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嘆紅顏零落,悲美人遲暮,又有幾人願意傾聽心中的哀音呢?


煙雨夜讀 | 心非木石豈無感


鮑照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

戰亂頻仍的時代,鮑照也沒有片刻的自由,這種現實的束縛,自然會影響到他的詩歌。

行路難其五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疊燮垂羽翼。

棄檄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煙雨夜讀 | 心非木石豈無感


頗有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意味。人生幾何?何必一直委屈自己,何必不敢仗義執言,大不了掛冠而去。自古聖賢多貧賤,也不差我一個。

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

他寫過《行路難十八首》。《行路難》系樂府雜曲中的一種,在中華書局出版的《樂府詩集》中的雜曲歌辭裡作了專題收錄。這些詩中多以“君不見”或“行路難”起句。


煙雨夜讀 | 心非木石豈無感


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今我何時當得然,一去永滅入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願得志數相就,床頭恆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何其達觀的人生態度。看得透榮枯,看得淡生死,把榮辱富貴交給上天,且做最好的自己。

含歌攬涕恆抱愁,人生幾時得為樂。寧作野中之雙鳧,不願雲間之別鶴……願在俗世中擁抱,也不要在雲天之上別離。這,或許是很多人心中所想吧。


煙雨夜讀 | 心非木石豈無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