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这位心理咨询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群众戴上“心理口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通讯员 王丽君

“听了我的故事,她觉得和我相比,她被感染的几率的确很小,于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疫情带来的不止是生命的威胁,还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疫情期间,在湖北老家休假的中共党员、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万家和用自己的专业和切身经历,辅导他人做好“心理防疫”,为广大群众戴上“心理口罩”。

“惊魂”的普通感冒

据万老师介绍,他腊月二十八从东莞回到湖北老家和父母团聚,在武汉工作、生活的哥嫂也同日返回老家。腊月三十除夕年饭后不久,万老师的哥哥得知他武汉同办公室的搭档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一下子全家人看春晚的心情都没有了。

大年初一凌晨两点左右,睡梦中的万老师被哥哥的呼喊声惊醒,原来哥哥说自己感觉浑身乏力,发冷,还有点咳嗽,觉得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恐怕在劫难逃。在一阵悲伤和慌乱中,万老师的哥哥甚至让他嫂子和他在卧室门口听他口授“遗言”。

作为密切接触者,万老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来。想到自己还不足一岁的儿子和他妈妈在外省外婆家过年,万老师赶紧给妻子留言,交代“后事”。他甚至还给自己关系要好的同学和同事留言,万一他不幸遇难,请他们有空关照一下自己的妻小。

大年初一清晨,在一阵手忙脚乱和惶恐不安之后,万老师和家人考虑到医院人满为患,就诊过程中被交叉感染的风险很高,最终决定让哥哥在家隔离观察。

幸运的是,两天后哥哥的咳嗽、浑身无力、发冷等症状消失,能够正常起居饮食,不像是得了新冠肺炎的样子,压在全家人心头的石块暂时落下。

尽管是虚惊一场,全家人依然采取每人睡一间房和分餐制等方式继续隔离观察。从腊月二十八日返回老家算起,十四天的隔离观察期终于在忐忑不安中熬过去了。

积极参“战”,为他人戴上“心理口罩”

这次近乎“生离死别”的虚惊一场,让万老师深刻感受到,疫情之下,肯定有很多人会产生焦虑、恐慌、抑郁、悲伤等情绪,需要心理援助。刚好学校心理学与行为医学实验中心主任谭健烽博士提议组建心理援助志愿团队,万老师马上报名参加。他表示:“我身在疫区,有切身的体验,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处境。”

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后,万老师更加真切地了解到,很多人的恐慌和焦虑大部分源自于网上流传的、未经证实的疫情消息,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人们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

“我有轻微咳嗽,‘感觉’自己有发烧,家人陆续在家附近开工,很害怕家人在工作场所感染新冠肺炎。”线上有人跟万老师说出自己的恐慌。随后,万老师就像跟别人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求助者,让他们知道焦虑和恐惧是正常反应,通过换位思考和逐步排除法来降低焦虑和恐惧的程度。

鉴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他不会主动联系求助者,但他们需要的时候,他会及时通过微信或电话来倾听和陪伴。万老师说:“面对求助者,我要做的就是仔细倾听和耐心陪伴。以我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安全锚,让对方逐渐心安,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

随着咨询人数的增多,这个在疫区为他人戴上“心理口罩”的万老师成为求助者的“定心丸”。他说:“我被困在湖北乡村疫区,处境的确比其他非重点疫区的人更危险。但是,我是党员,我要内心强大,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筑牢心理防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