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

解密歷史的細節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長子儲英被廢早亡,所以代善實際上是年紀最大的兒子。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1636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1643年皇太極逝世,為消弭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內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

善待後人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尊長,二是感恩。


太宗歷史


康熙臨終前確實叮囑雍正,要小心保全禮親王子孫,並寫在遺詔中。康熙大帝臨終,要交代的事應該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沒幾乎嘮叨,他竟然單獨提及,這就說明禮親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給雍正的遺詔中寫道: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滿清第一代禮親王是努爾哈赤長子代善,康熙對禮親王一系的關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犧牲,先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另外,代善的孫子傑書,為平定三藩之亂和鄭經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兩次擁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爾哈赤駕崩時,並未指定接班人,能決定汗位繼承人的只有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代善為四大貝勒之首,努爾哈赤臨終前曾經將大福晉佟佳氏託付給他。

從四大貝勒的實力看,代善掌握兩紅旗,對他唯命是從的侄子杜度掌握鑲黃旗;阿敏掌控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皇太極掌握正黃旗。另外兩旗,正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白旗旗主多鐸。

從以上實力看,代善出於絕對的優勢,又是長子,而且論戰功和地位,他都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來爭汗位,皇太極機會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於,他意識到無論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還是阿濟格,都不是善角色,輪打仗他不服誰,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兒子嶽託和薩哈磷的建議下,代善決定支持皇太極。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著實不易,他的決定避免了努爾哈赤家族內部的一場火拼,也為皇太極成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同樣沒留下遺詔,讓滿清皇位的歸屬,風波再起。這一次的危機比上一次更要嚴重。

第一次汗位之爭還是少年郎的多爾袞,這一次站到了一線,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針鋒相對。當時的八旗歸屬是這樣的:兩紅旗旗主代善,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兩白旗旗主多爾袞、多鐸,兩黃旗由皇太極直屬。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藍旗外,還有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及部分兩黃旗;而多爾袞的支持者除了兩白旗,也有部分兩黃旗,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鬆口。這時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代善除了自己的兩紅旗外,他的兒孫們一大批,都在朝中佔據顯赫地位,有足夠的能力影響各旗之間的政治態度,他偏向誰,誰就佔據優勢。當豪格與多爾袞各不相讓的時候,多鐸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資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事實上結果就是如此,不滿六歲的順治撿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來,誰敢說他不能坐上龍椅?

代善再次顯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為由,立場鮮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聲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場。多爾袞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邊,覺得大勢已去,趕緊拋出了替補方案,擁立小福臨,避免輸得一敗塗地。

可以說,代善的兩次擁立之功,讓滿清政權度過了初年的兩次重大政治危機,又保證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確立。這個功勞,不光康熙及其後人要永世不能忘,愛新覺羅家族都不能忘!

傑書兩立軍功,捍衛了滿清政權的安全與統一

傑書是代善的孫子,他是康熙朝平定東南之亂的滿清勳臣,也是愛新覺羅家族,及多爾袞之後,最傑出的軍事將領。

康熙即位後,滿清雖然已經坐穩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區依舊暗流湧動。一是三藩勢力強大,二是臺灣鄭氏家族的割據。這兩問題的解決,傑書居功至偉。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歲的傑書轉戰浙江、福建、廣東,先後平定了耿精忠叛亂,和鄭經的入侵。

傑書及時平定耿精忠之亂,對康熙集中兵力打擊吳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吳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聯合,立刻讓滿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實上,耿精忠很快在傑書的打擊下投降了,沒有起到策應吳三桂的作用。

同樣,假如三藩之亂時,鄭經這個頂著光復漢統大帽子的前朝遺臣,一旦佔據東南,與三王配合,對滿清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傑書的勝利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因而,傑書回朝時,年輕的康熙皇帝,率領所有王公大臣,親往盧溝橋迎接!可以說,傑書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國之寶!

嘉獎禮親王一族,也是給滿清皇室子弟樹榜樣

滿清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禮親王家族、多爾袞的睿親王家族、多鐸的豫親王家族,和豪格的肅親王家族,代善的禮親王家族居首位。


不過,鐵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禮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確立,並非開國就存在。確立鐵帽子王,除了表彰這些家族的軍功外,很重要的一點還在於激勵後世的愛新覺羅子孫。

滿清入關後,跟所有少數民族入主漢地一樣,在漢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墮落。隨著多爾袞這些開國名將的離世,滿清貴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漢人還要弱不禁風。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逐步恢復了多爾袞、多鐸等後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禮親王一樣,都是為了喚醒滿人的雄風,鼓勵他們學習先祖,為滿清皇室效忠。康熙的這個舉措,也為乾隆朝釐定鐵帽子親王制度開了一個頭。


尋根拜祖


歷史歸歷史,小說歸小說,如果討論康熙為什麼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需要先從清朝入關前說起:

在1620年代善被廢除嗣位後,親手殺掉繼妻以向汗父謝罪,努爾哈赤要他與諸弟發誓,今後如再懷恨眾貝勒、大臣,甘願受天地處罰。努爾哈赤寬容了代善。代善盡管被廢除了太子位,但仍得為四大貝勒之首,參與治理國政。直到清朝入關之後,代善都是用戶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的親王,而以康熙的性格和為人,自然對這個屢立戰功的“親戚”加以善待了。


一、溫良恭敬的康熙性格

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穩固江山的重要歷史時期,如果英雄創造歷史,不如說歷史成就英雄,康熙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作為清王朝第四任皇帝和實際上施政一統明朝舊地的第一位清帝王,他在為人品行以及謀略方面,是有許多過人之處的。

康熙的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薰陶,還吸納了漢族儒家文化的思想。也正是這種多元化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剛柔相濟的性格特點。

而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環境下長大的,與從白山黑水走來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規而系統的漢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漢學修養。


二、雷厲風行的時代英雄

如果說清朝入關,是切入了明末起義軍李自成進北京的戰爭果實,那麼康熙所開創的康乾盛世,卻是能證明這個雷厲風行的帝王統治者的英雄一面。

作為剛入關,根基不穩,且年紀輕輕繼承皇位的康熙,要面對的是硝煙四起的明朝舊部,統攬康熙一生,所經歷的重大事件: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和九子奪嫡。

每一件,都能足以證明康熙本人的智謀與氣魄。


三、開疆擴土的廣闊胸襟

康熙繼位後十六歲時就用智謀除掉了飛揚跋扈的鰲拜,後為國家統一,果斷執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亂。東北反擊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東北與沙俄邊境的寧定。在西北親征葛爾丹,與士兵同甘共苦,最終剿平叛軍。對內大膽任用漢臣,如張廷玉,陳廷敬等,編修《康熙字典》,促進文化發展。

縱觀中國的歷朝歷代,能夠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鞏固漢學文化並且固守疆土近百年的帝王,唯清朝的康熙帝莫屬。康熙帝的在軍事、外交和招賢納士等各個方面,都能夠充分表現出此人廣闊的胸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正因為康熙為人處世的性格,造就了他為什麼能夠要雍正善待禮親王后代了。


草竹道人


因為禮親王和滿清其他的親王不一樣,如果要把滿清所有的親王進行一個排名的話,禮親王代善,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滿清第一親王。最多隻有攝政王多爾袞可以和他一爭高下,其他的人應該都比不上他。



代善在滿清初年權勢地位都非常的高,他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第2個兒子。在努爾哈赤的長子因為某些問題出局之後,他事實上就是當時的嫡長子,並且在努爾哈赤成就大業之後,曾經把他封為自己的繼承人。只不過代善後來因為一系列問題被努爾哈赤怒斥了一番,最後失去了繼承人的身份,不過即使如此,努爾哈赤在滿清的地位依然相當的高。



後來努爾哈赤死後並沒有指定棄權人,所以當時的皇位出現了一定的爭奪,而代善的實力最強,可謂是登上皇位的最有競爭力的繼承人。代善審時度勢,後來推舉了實力並不是很強的皇太極登上了皇位,所以皇太極對代善還是比較感激的,因為這等於是代善將皇位直接讓給了皇太極一系。



因此後來在滿清不斷壯大的時候,代善這一家族在滿清的地位依然相當的超然,滿清開國的鐵帽子王,代善一個家族就佔了三個。康熙皇帝死後,在他的遺詔裡除了立雍正為新的繼承人之外,還告誡雍正一定要善待禮親王的後代。由此可見,禮親王的地位在滿清一朝可謂是相當的高。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清朝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功封的八個,恩封的四個,其中就有禮親王,且地位是最高的。

禮親王是何許人物

愛新覺羅•代善,滿洲正紅旗人,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親為大福晉佟佳氏。天命元年,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名列四大貝勒之首,稱大貝勒。代善父子領滿洲兩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



皇太極和順治能坐上皇帝的寶座都離不開禮親王代善

1.皇太極繼承汗位,最初是由代善兒子嶽託、薩哈廉推舉,後和父親代善三人議定,首先提出擁立皇太極為汗位繼承人。內心十分欣喜的皇太極自然十分感激大哥代善,因為努爾哈赤在臨死之前並沒有立下遺囑,汗位一直懸而未決,各方勢力都相互爭奪,最有勢力的還是代善和他自己。這個時候,大阿哥代善主動提出要擁立自己,其他諸王自然沒有什麼話可說。

代善擁立皇太極,一方面贏得了讓賢的好名聲,另一方面也化解了與皇太極的恩怨,皇太極更是感恩戴德。

2.順治的繼位得到代善的大力支持。由於皇太極突然病逝,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導致諸王間展開了爭奪皇位的鬥爭。作為皇長子的豪格和代善的弟弟多爾袞針鋒相對,誰也不肯讓誰。作為諸王之首的代善,提出讓剛年滿6歲的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最後雙方才達成協議。代善的擁立本不具有實力的福臨推上了皇位。


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去世引起的兩次皇位之爭中,代善不懼權爭,讓清朝入關前兩次關鍵的嗣位之爭順利進行,避免了內部的動亂,穩定了局面。


儘管禮親王代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人無完人。除了他本身,他的後代也犯過錯誤,甚至罪行很大。但是作為皇太極和順治的後代,康熙還是要雍正要善待他的後代。


古今博學


大家都知道,自從努而哈赤突然駕崩,是禮親王代善率先擁立皇太極做為後繼之君,當時的代善作為愛新覺羅的族長,從滿清八旗的大局出發,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才讓滿清得以繼續發展,再到順治一朝,代善雖然不在理朝,但是他的威望尚在,更是幾次阻擋了多而袞想篡位的機會,可以說,禮親王一系對於滿清初期的穩定發展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果沒有禮親王一系的忠心耿耿,可能皇位就不會是皇太極一脈,而是多而袞一脈,也就不會有以後的康乾盛世了


用戶大秦帝國


在決定皇四子胤禛皇位繼承人身份的《康熙遺詔》中,除了“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決定了大清皇位的最終歸宿外,康熙皇帝還刻意強調了一件關於禮親王代善的恩遇: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禮親王代善,後金政權建立者——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六大鐵帽子王”之首,曾被康熙皇帝評價為“忠冠當時,功昭後世”,並予以了“追諡和碩禮親王代善曰烈”的最高諡號。正如明末抗清名臣夏允彝對代善之“東國乃能恪遵成命,推讓其弟。又能為之扦御邊圉,舉止與聖賢何異,其國焉得不興”的正面評價一樣,代善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及皇太極去世後的兩次爭嗣鬥爭關鍵時刻,敢於直言,使入關前兩代嗣位得以順利進行,穩定了清入關前統一的大局。

對於清王朝而言,代善幾十年披堅執銳,戮力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在國家政治活動中同樣立有安邦定國的特殊勳勞。自皇太極登基稱汗到清朝發展成為全國性政權,代善一直是統治集團最受尊敬的人物,在國家政治生活乃至皇族事務中繼續起著重要作用。

就此來看,康熙皇帝能在傳位詔書中專門提及代善這位特大功臣,似乎也屬情理之中。但事實如此嗎?《康熙遺詔》中,為何會獨獨出現代善這位“世襲罔替”的親王呢?其實,此乃雍正皇帝穩固皇權、立穩統治根基的政治手段。

首先,我們要明確在康熙皇帝駕崩七天以後,才被雍正皇帝頒詔天下的《康熙遺詔》,經過後世學者的諸多考證,這份決定大清皇位的傳位詔書並非出自康熙皇帝之手,更可能是雍正皇帝事後所成。也就是說,對於禮親王代善的“惕心保全”要求,並非康熙皇帝的意思,而是雍正皇帝出於某種目的所為。

作為以八旗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清朝皇權的穩固幾乎全部依仗於八旗的支持和擁護。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的多數旗屬支持,康雍皇權更迭過程的平穩進行,才能從根本上被保證;雍正皇權才能擁有應對諸多反對勢力的反對聲音乃至武裝政變的威脅。

就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佈而言,上三旗之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從康熙皇帝手中直接移交到了雍正皇帝手中,對皇權絕對服從和擁護;正紅旗統領乃系禮親王代善之後,第三代康親王愛新覺羅·崇安;鑲紅旗統領乃系代善長子嶽託之後愛新覺羅·訥爾蘇;鑲白旗統領乃系裕親王福全之後;鑲藍旗統領乃系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後;正藍旗的統領較為複雜且無明確記載。

也就是說,除了雍正皇帝手中掌握的上三旗以外,只要再拉攏和掌握了兩紅旗,雍正皇帝就擁有五旗支持,就能在權力天平上佔據有利一方,立於不敗之地。而兩紅旗正是掌握在禮親王代善後代的手中,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利用《康熙遺詔》拉攏禮親王一脈的超高政治手段。


參考資料:《康熙遺詔》、《清實錄·聖祖實錄》、《愛新覺羅·宗譜》

正說清代十二朝


康熙非常看重禮親王這一系,他在遺詔中寫道:“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可見在康熙的心目中,禮親王一系的重要性,特別是第一代禮親王代善的重要性,不然也不會專門在遺詔中還要叮囑雍正。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子,他先後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福臨,而且在後金崛起的過程中功勳卓著,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皇太極稱帝后,代善被授予和碩禮親王爵位,成為了眾親王之首,而禮親王爵位也成為了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由子孫世襲罔替,世代相傳。


代善的軍事才能

最能體現代善軍事指揮才能的當屬薩爾滸戰役,此戰中代善認為“清河路雖有兵,其地峽險,不能至”,對來犯之敵不予理睬,率軍直衝敵營,最終打敗明軍。這場戰役是決定後金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而代善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贏得了勝利。

代善主動讓位

除了軍事領域,代善在穩定政權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努爾哈赤因為兩次立嗣的失敗,不再指定汗位繼承人,他死後面臨著四大貝勒共同推選王位繼承人的局面,其中代善和皇太極最有競爭力。代善作為大貝勒,年長、戰功多、實力強,都比皇太極強,但是玩弄政治權術就比不上皇太極了。

代善看出如果兩虎相爭必然導致後金的分裂和混亂,所以他果斷的選擇了擁立皇太極,放棄了爭奪汗位。不僅如此,代善還多次以大貝勒的威望給予皇太極支持,調節他們之間的矛盾。

天聰四年(1630),代善提議:

“我等既擁戴皇上為君,又與之並坐,恐滋國人之議,謂為等奉上居大位,又與之並列而坐,甚非禮也。”

於是從今以後皇太極南面獨坐,為皇太極樹立了絕對的權威,使皇太極確立了獨尊地位。

代善立皇太極之子

1943年皇太極病逝,代善仍然對多爾袞施加壓力,提出“帝之長子,當立大統”,使得福臨即位為順治帝。

但是多爾袞並不甘心,代善之子碩託、孫子阿達禮也密謀支持多爾袞稱帝,並且希望能爭取到代善的支持。結果代善嚴厲的斥責其“禍必立至”,並且大義滅親舉報了他們的陰謀。最終多爾袞欲打動政變奪取皇位的企圖失敗。

代善這麼做,和十七年前擁立皇太極的情況一樣,此時的清朝已進入統一全國的關鍵時刻,如果發動內戰必定會削弱清朝勢力。代善犧牲掉一兒一孫,做了莫大的犧牲。

代善一生征戰,幫助後金崛起,又先後兩次在皇位交接之爭上,以顧全大局的豁達和不計私利的犧牲做了極大的貢獻。沒有代善,也許就沒有清朝,沒有代善,也許就沒有康熙的皇位。所以就可以理解康熙為什麼會特地叮囑新皇帝要善待代善後人。


邯鄲醉


代善離汗位僅一步之遙,且有擁立之功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八歲的努爾哈赤走向了事業的巔峰,此時他吞併了哈達、輝發和烏拉,又重創葉赫,儼然成了實力最強的霸主,此時在這個男人的權杖之下,他所管轄的土地已經數千裡,人丁眾多,兵強馬壯,此前他正式創立了八旗制度,並且自己的封號從“聰睿恭敬汗”變成“大英明汗”顯示出努爾哈赤已經全面成了八旗共主的最高權威人物。正當努爾哈赤雄心勃勃地計劃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明朝的軍事計劃時,未曾想到,他的“後院”開始“起火”,發生了影響重大的“貶子”大事。原因是,努爾哈赤曾經一心培養的長子褚英從全權委託執政,被指定為汗位繼承人後被圈禁處死外,努爾哈赤接著又立了第二個嗣子,還明確稱為“太子”。這個太子不是《清太宗實錄》寫的“太祖聖心默注,愛護獨深”的皇八字皇太極,而是褚英的同母所生的皇二子代善。

代善顯然是褚英後有勇有謀的一個,他是十五個皇子中最為年長的一個,他是努爾哈赤原配第一位大福晉佟佳氏所生,即正宮所出,從年齡上來看。他為長,就此而論,代善作為汗位繼承人是合格的。

代善24歲的時候開始領兵出征,這年,代善隨同叔父舒爾哈齊,率兵三千,往接蠻優城歸順女真。返回時,烏拉布佔泰率兵一萬,突然進行攔截。面對多於三倍兵力的代善毫不懼怕,他“策馬憤怒”鼓勵兵士說:“吾父素善征討,今雖在家,吾二人領兵到此,爾眾毋得恐懼。佔布太曾被我國擒捉,鐵索繫頸,免死而主其國,年時未久……,爾勿以此兵為多,天助我國之威,吾父英明夙著,此戰必勝。”《武皇帝實錄》

在代善的鼓動下,果然大破圍軍,努爾哈赤因為代善臨機決斷,賜其“古英巴圖魯”意為“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

正當代善春風得意,享受“太子”殊榮,在諸多兄弟們最受寵幸,甚至眼看沒幾年就能繼承汗位的代善卻突然遭到重大跌宕,將其從高處掀翻下來,甚至差點重走其兄褚英被殺老路。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代善從青雲直上一下跌入政治谷底呢?

原來代善一路走來看似風光無限,卻並不平坦,甚至幾度險象環生。至少他走到汗位繼承人時已經經歷兩次重大考驗,誰知代善最終敗在了第三個關口。

第一關即是他的政敵們精心設計策劃的,那就是給代善加上與繼母第二位大福晉富察氏關係曖昧的罪名,如果不是努爾哈赤明智,沒有追究代善,政敵們勢必將其在這個問題上將其致死。在努爾哈赤的支持下,代善僥倖跨越了第一道關口。

第二關,卻是因為代善自己所造成的,原因是膨脹,竟然敢一再地和其父努爾哈赤爭奪良宅。天命三年,因為要從界凡遷居薩爾滸,努爾哈赤親往視察,並指定各貝勒興建府宅。當他們建好宅邸後,代善見長子嶽托住的地方比自己的要好,奏請其父努爾哈赤住進去。當努爾哈赤看後,便同意其請,並下諭旨說:“可令大貝勒住我整修之地,我住大貝勒整修之地。”此後代善也因自己住地與其他貝勒相比也顯出不滿,代善卻在這個問題上不斷抬出努爾哈赤“搞事情”,最後而被了阿敏向努爾哈赤訴說了代善真實意圖,努爾哈赤說:“若嫌彼處狹小,則我仍居我整修之地。既然以為爾所整修之地優佳,爾可攜爾諸子於該優佳之地,整修居住。”最後努爾哈赤仍住自己原來整修的狹窄地方,而將三次整修的寬廣宅邸讓給代善。雖然努爾哈赤對此未公開發怒,卻在二人之間增加了一條裂縫。

第三關,也是代善自己造成的,他對待兒子碩託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原因是碩託是代善前妻所生,因犯錯,在其繼母的不斷慫恿下,代善一心想要處死兒子碩託。這件事直接導致努爾哈赤大怒,召集諸貝勒大臣,對代善進行嚴厲痛斥:“汝亦系前妻所生,何不想想吾之對汝?汝為何聽信妻之言語,虐待長大成人之子乎?”接著努爾哈赤數落代善自我狂妄,聽信女人讒言,在莽古爾泰的煽風點火下,最終廢黜代善汗位繼承人“若聽妻……而欲全殺親子、諸弟之人,哪有資格當一國之君!”《滿文老檔》

與其兄褚英不同的是,代善見到努爾哈赤如此氣氣憤,未敢再做任何頂撞,而是親手殺死他十分寵愛的繼妻,哭號著請求努爾哈赤的原諒,希望“若蒙父汗不處死刑而得再生”,果然當努爾哈赤看到代善以行動向其懺悔後,沒有采用處置褚英方式,接受了代善的懺悔。並調節代善與其兄弟莽古爾泰之間的敵對關係,令代善和諸貝勒發誓。代善遵命,發誓說因“誤聽妻言,喪失汗父交付之大權”,故手刃惡妻,今後如再為非,懷抱怨恨,甘願受天地譴責,不得善終。“八和碩貝勒,眾大臣亦立誓書,對天焚化”,同時在誓書中確認代善錯誤,又宣佈“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為和碩額真”的權力重新格局架構。

至此,努爾哈赤的汗位繼承褚英和代善兩兄弟人一死一廢后,算是短暫得到平息,此後代善對儲位心灰意冷,在努爾哈赤之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均發揮了重大作用。



樂此不皮


康熙臨終前確實叮囑雍正,要小心保全禮親王子孫,並寫在遺詔中。康熙大帝臨終,要交代的事應該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沒幾乎嘮叨,他竟然單獨提及,這就說明禮親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給雍正的遺詔中寫道: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滿清第一代禮親王是努爾哈赤長子代善,康熙對禮親王一系的關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犧牲,先後擁立皇太極和順治。另外,代善的孫子傑書,為平定三藩之亂和鄭經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兩次擁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爾哈赤駕崩時,並未指定接班人,能決定汗位繼承人的只有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代善為四大貝勒之首,努爾哈赤臨終前曾經將大福晉佟佳氏託付給他。 從四大貝勒的實力看,代善掌握兩紅旗,對他唯命是從的侄子杜度掌握鑲黃旗;阿敏掌控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皇太極掌握正黃旗。另外兩旗,正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白旗旗主多鐸。 從以上實力看,代善處於絕對的優勢,又是長子,而且論戰功和地位,他都是毫無爭議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來爭汗位,皇太極機會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於,他意識到無論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還是阿濟格,都不是善角色,論打仗他不服誰,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兒子嶽託和薩哈磷的建議下,代善決定支持皇太極。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著實不易,他的決定避免了努爾哈赤家族內部的一場火拼,也為皇太極成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同樣沒留下遺詔,讓滿清皇位的歸屬,風波再起。這一次的危機比上一次更要嚴重。 第一次汗位之爭還是少年郎的多爾袞,這一次站到了一線,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針鋒相對。當時的八旗歸屬是這樣的:兩紅旗旗主代善,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兩白旗旗主多爾袞、多鐸,兩黃旗由皇太極直屬。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藍旗外,還有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及部分兩黃旗;而多爾袞的支持者除了兩白旗,也有部分兩黃旗,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鬆口。這時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顯。 代善除了自己的兩紅旗外,他的兒孫們一大批,都在朝中佔據顯赫地位,有足夠的能力影響各旗之間的政治態度,他偏向誰,誰就佔據優勢。當豪格與多爾袞各不相讓的時候,多鐸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資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事實上結果就是如此,不滿六歲的順治撿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來,誰敢說他不能坐上龍椅? 代善再次顯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為由,立場鮮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聲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場。多爾袞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邊,覺得大勢已去,趕緊拋出了替補方案,擁立小福臨,避免輸得一敗塗地。 可以說,代善的兩次擁立之功,讓滿清政權度過了初年的兩次重大政治危機,又保證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確立。這個功勞,不光康熙及其後人要永世不能忘,愛新覺羅家族都不能忘! 傑書兩立軍功,捍衛了滿清政權的安全與統一 傑書是代善的孫子,他是康熙朝平定東南之亂的滿清勳臣,也是愛新覺羅家族,及多爾袞之後,最傑出的軍事將領。 康熙即位後,滿清雖然已經坐穩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區依舊暗流湧動。一是三藩勢力強大,二是臺灣鄭氏家族的割據。這兩問題的解決,傑書居功至偉。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歲的傑書轉戰浙江、福建、廣東,先後平定了耿精忠叛亂,和鄭經的入侵。 傑書及時平定耿精忠之亂,對康熙集中兵力打擊吳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吳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聯合,立刻讓滿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實上,耿精忠很快在傑書的打擊下投降了,沒有起到策應吳三桂的作用。 同樣,假如三藩之亂時,鄭經這個頂著光復漢統大帽子的前朝遺臣,一旦佔據東南,與三王配合,對滿清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傑書的勝利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因而,傑書回朝時,年輕的康熙皇帝,率領所有王公大臣,親往盧溝橋迎接!可以說,傑書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國之寶! 嘉獎禮親王一族,也是給滿清皇室子弟樹榜樣 滿清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禮親王家族、多爾袞的睿親王家族、多鐸的豫親王家族,和豪格的肅親王家族,代善的禮親王家族居首位。 不過,鐵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禮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確立,並非開國就存在。確立鐵帽子王,除了表彰這些家族的軍功外,很重要的一點還在於激勵後世的愛新覺羅子孫。 滿清入關後,跟所有少數民族入主漢地一樣,在漢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墮落。隨著多爾袞這些開國名將的離世,滿清貴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漢人還要弱不禁風。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逐步恢復了多爾袞、多鐸等後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禮親王一樣,都是為了喚醒滿人的雄風,鼓勵他們學習先祖,為滿清皇室效忠。康熙的這個舉措,也為乾隆朝釐定鐵帽子親王制度開了一個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