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江西南昌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它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一千三百多年來,這座滕王閣可謂是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而實際上,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共有過三座滕王閣,並且他們均為一人所建。只不過人們對修建閣樓的這個主人知之甚少,他就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弟弟——滕王李元嬰。然而在一些史書的記載中,他卻是一個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的人,那麼這樣的一個人為何一生要三建滕王閣呢?如今這三座滕王閣的命運又如何呢?

唐高宗對滕王李元嬰的三個處分

杜甫有沒有登上過滕王閣呢?可能有的人會說只聽說王勃登上過滕王閣,沒有聽說過杜甫也登上過滕王閣。我在這裡要回答的是,杜甫確實登過滕王閣,但是杜甫登的這個滕王閣不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閣,而是四川閬中的滕王閣。在中國曾經有過三個滕王閣,一個在山東的滕州,一個在江西的南昌,還有一個就在四川的閬中。這三個滕王閣都是同一個人所建,這個人就是滕王李元嬰。滕王李元嬰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什麼要建三個滕王閣呢?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滕王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也是李淵最小的兒子,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小的弟弟,也是唐高宗李治的最小的叔叔。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就是公元639年,李元嬰被封於滕縣,稱滕王。李元嬰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的時候,受封為滕王。在貞觀十五年的時候,實封八百戶,授金州刺史。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官修史書的記載,滕王李元嬰在金州的表現是不大好的。他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嚼舌放縱,不守規矩,為此唐高宗,也就是他的侄兒子李治曾經給他寫過一封信,對他加以誡勉,說你在金州交涉放縱,不守規矩,本來是要處分你的,朕念你是至親骨肉,暫時不處分你,人之有過,貴在能改,希望你能夠悔過。那麼滕王李元嬰在滕州的表現有怎麼樣呢?史書上沒有記載,唐高宗的這一封信也沒有提到他在滕州的表現,所以他在滕州究竟做了一些什麼,我們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在滕州建了一座滕王閣,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滕王閣。這個滕王閣應該是在今天的山東滕州市西南七公里的那個古滕城的範圍之內,但是具體的範圍在哪裡,憂鬱缺乏歷史文獻的記載,也缺乏應有的考古的發現,所以我們還說不具體。

唐高宗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滕王轉任洪州都督,洪州府的府治就是南昌,也就是今天江西的南昌。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官修史書的記載,滕王在洪州的表現仍然不夠好,仍然是我行我素,所以這次唐高宗就要跟他來真的了,就要動真格的了。怎麼動真格的呢?三條處分,第一撤銷洪州都督的職務,貶官滁州。第二隨從人員減半。第三,邑戶減半,什麼叫做“邑戶”呢?就是封邑上的戶口,親王他是有封邑的,親王有大小,封邑也有大小,有的親王封萬戶,有的封千戶,有的封八百戶。滕王最初他是封八百戶,後來加封一千戶,但是到了高宗的手上就給他減了,減到五百戶,所以這也是一種懲罰。

你如果說滕王在南昌一件有價值的事情都沒有做,這也不符合事實,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他在南昌又做了一個滕王閣。滕王建的這滕王閣在哪裡呢?就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市的章江門和廣潤門之間的滕王閣小學的附近,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唐代的滕王閣的圖樣了,但是宋代的滕王閣的圖樣我們還能看到。因為宋代的滕王閣,就是根據唐代的滕王閣的圖樣來建的,那麼根據宋代的滕王閣的圖樣以及王勃的《滕王閣》詩《滕王閣序》,還有唐代其他一些作家的詩文作品來判斷,我們知道唐代的滕王閣是在贛江邊上的,面對西山,下臨贛江,可以說是既高大壯觀,又金碧輝煌。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滕王當年由洪州都督貶官滁州,多年以後才得以復職,復職為壽州刺史,滁州,壽州都在今天安徽境內。在高宗調露年間,滕王就由壽州刺史調任隆州刺史,隆州後來就改為閬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的閬中。他在閬州境內的嘉陵江邊,在玉臺山上又做了一個滕王閣。當然最初的時候還不叫“滕王閣”,它叫“滕王亭”,到了清代的道光,咸豐年間以後,在民間都叫滕王閣了,所以後來重建的這個建築就叫滕王閣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滕王閣,也就是滕王李元嬰親手建的第三個滕王閣。

滕王一生為何三建滕王閣

李元嬰被貶官至滕州,洪州哦,隆州時,他在這三個地方的表現是乏善可陳的。在這三個地方他最引人注目的行為就是修建滕王閣,每到一處就修建一個滕王閣。那麼滕王李元嬰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為什麼要接連建造三座滕王閣呢?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在前面我們說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官修史書的記載,滕王基本上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聲色犬馬,奢侈放縱,不守規矩,乏善可陳,但是根據唐代著名畫家張懷瓘的《畫斷》還有另一位著名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以及宋代的《宣和畫譜》,這些比較著名的,比較權威的繪畫著作來看,那滕王就是一個著名的畫家。在張懷瓘的《畫斷》裡面,它就稱滕王李元嬰“工於蛺蝶”,“蛺蝶”是蝴蝶當中的一種。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裡面,它就稱滕王李元嬰善畫,就是善於繪畫。在宋代有一個著名詩人叫陳師道,陳師道有一首詩叫《題明發高軒過圖》,在這首詩裡面,一開始就有這樣兩句:

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

這個“江都馬”是什麼人呢?他是唐太宗的侄兒叫李緒,這個人擅長畫馬,所以稱“江都馬”,“滕王蛺蝶”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滕王李元嬰,所以陳師道說滕王李元嬰的“

蛺蝶”與江都王李緒的“”,哪怕是“一紙千金”,都是低估它們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滕王的畫在唐代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稱滕王李元嬰為“滕派蝶畫”的鼻祖,蝶畫是繪畫當中的一種。

在今天,在閬中的滕王閣的左邊,還專門建有一個建築叫“蝶夢堂”,就是用來紀念這位滕派蝶畫的鼻祖的。由此可見,滕王是一位基礎的藝術家,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問題是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就可以聲色犬馬,就可以奢侈放縱嗎?這應該不是他的理由,所以有人認為,滕王聲色犬馬,奢侈放縱是他採取的一種“韜晦之計”,目的就是在於使人們相信他對皇位不感興趣,從而就躲過了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人對他的關注和戒備,從而成全地保全了自己,滕王李元嬰驕奢放縱,不守規矩,但是他並沒有對皇權本身構成威脅。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能得到善終。

他為什麼要一生三建滕王閣呢?在我看來那就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出於藝術的需要,我們可以以滕王閣的特點為角度來看,這個滕王閣它有這樣幾個特點,當然山東滕州的那個滕王閣我們見不到了,但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和四川閬中的滕王閣它們是有些共同的特點的。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第一就是適宜觀景,滕王是一位畫家,畫家就需要觀景,滕王三建滕王閣首先就是要選擇一個最佳的觀景位置。滕王閣一開始就是觀景樓。第二個特點就是適宜於創作,滕王閣周圍的自然環境,自然山水都非常好,非常有特色,這就很容易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第三個特點就是適宜於收藏和展示藝術品

,滕王閣既高且大,內部的裝修富麗堂皇,很緊緻,就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博物館。在滕王閣裡面不僅可以收藏和展示滕王自己的作品,還可以收藏和展示其他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的作品。第四個特點就是適宜於音樂和歌舞表演。滕王閣它就是做得富麗堂皇,內部的空間很大,內部的裝修和很緊緻,而且音響效果也很好。這四個特點就使得滕王閣成為一個非常好的藝術平臺,滕王本人需要這樣一個藝術平臺,他的那些藝術家朋友也需要這樣一個藝術平臺。這是一點。

第二點就是前面說過的自我保全的需要,滕王通過建滕王閣,通過在滕王閣上繪畫,寫字,欣賞音樂,歌舞等等來施行他的“韜晦之計”,他就是讓朝野都知道他李元嬰就是一個大玩家,就是一個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人,達到了自我保全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滕王還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詩聖杜甫和滕王閣

一篇《滕王閣序》奠定了滕王閣這座文化名樓的文化性格,它不只是有形的建築,更是具有豐富人文精神,文化內涵的文化符號,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藝術大師,從它的神奇與美麗之中獲取了創作的靈感。詩聖杜甫也曾與滕王閣結下了深厚的緣分。那麼,杜甫登上的是哪一座滕王閣呢?同為大詩人,杜甫對滕王閣的吟詠之情與王勃又有哪些不同呢?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滕王的一生從華東到華中,再到華西,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一共做了三個滕王閣,這三個滕王閣的命運又如何呢?

山東滕州的這個滕王閣在滕王離開滕州之後就因為風雨雷電的侵蝕慢慢地就損毀了,毀掉了,而且毀掉了之後似乎就沒有重建過。這個滕王閣為什麼沒有重建呢?據我的推測,可能就是這個滕王閣沒有留下什麼傳世之作,沒有再劉燻愛那種傳世的文學藝術精品,所以當地人覺得也沒有多大的價值來重建。

南昌滕王閣就不一樣了,自從唐高宗永徽四年,就是公元653年滕王閣首建之後,一直到公元1989年,1336年的時間一共建了28次,平均每48年建一次,就是半個世紀建一次,這叫屢毀屢建,這是南昌的滕王閣。

那麼閬中的滕王閣怎麼樣呢?應該說宋元明清各代也屢毀屢建,它為什麼也會屢毀屢建呢?那就是因為上面有傳世之作,就是因為杜甫曾經登上滕王亭,曾經寫了兩首《滕王亭子》,這兩首都是傳世之作。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閬中的這個滕王亭,講它和杜甫的關係。

由於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離開了他的中原故土,顛沛流離到巴蜀,在巴蜀生活了八年。在這八年當中,他有兩次來到滕王工作過的閬中,登上了滕王亭,寫了兩首《滕王亭子》。杜甫與滕王還不能算同時代人,杜甫出生的時候滕王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所以說不是同一代人,但是離滕王的時代畢竟不遠,關於滕王的一些故事和傳說,杜甫應該是不陌生的。作為一代“詩聖”,在杜甫的心中滕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看一下這首《滕王亭子》其一:

君王臺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鶯啼修竹裡,仙家犬吠白雲間。


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班。
人到於今歌出牧,來遊此地不知還。

這首詩是一首很有名的詩,為什麼很有名呢?從作品本身來看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它很獨特地寫出了閬中的自然景色,閬中這個地方速來被國人視為風水寶地,四面環山,三面環水,自然環境非常美。第一個發現閬中自然山水之美的,著名的畫家是誰呢?是滕王李元嬰。第一個發現閬中自然山水之美的著名詩人是誰呢?是詩聖杜甫,所以說在發現閬中美的歷程上面,滕王李元嬰和詩聖杜甫都是功不可沒的,他們是閬中之美的發現者,遺憾的是滕王畢竟是一個蛺蝶畫家,不是山水畫家,他只是在閬中的最佳位置建了一個滕王亭,便於人們來欣賞,閬中的自然美景,他自己並沒有用他的作品來描繪閬中的自然美景,那真正能夠用自己的作品描繪閬中美景的是誰呢?是杜甫。杜甫有一首《閬水歌》,其中有這樣兩句“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這個“腸斷”就不是說是腸子斷了,是指閬中境內的嘉陵江還有江面上的那種一輪紅日破浪而出,還有巴童蕩漿,還有水雞銜魚等等,這些景象太美了,美得讓人銷魂,美得讓人受不了,所以叫“

閬中勝事可腸斷”。

《滕王亭子》的深層情感

自古以來,最先讓人瞭解和認識閣樓的往往不是閣樓本身,而是詩文。我們吟詠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便知曉了黃鶴樓。誦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章,便記住了岳陽樓。品讀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產天一色”的文章,便“走進”了滕王閣。在滕王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先後留下了上千篇精美絕倫的詩文。可以說沒有哪座閣樓如滕王閣般薈萃瞭如此眾多的文化名流,而這其中出類拔萃者除了王勃以外,杜甫的兩首《滕王亭子》更是著名的經典作品。那麼杜甫的這兩首作品,都表達了哪些情感呢?這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又有哪些不同呢?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我們現在要講的這個《滕王亭子》不一樣,它不是全景式地描繪閬中的山水,是特寫式的,你看這樣一句“清江錦石傷心麗”,這個“清江”就是嘉陵江,閬中境內的嘉陵江的一段,“傷心麗”是什麼意思呢?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杜甫看到嘉陵江的美麗的鵝卵石,就想起了中原,就很傷心,這叫“傷心麗”。還有一種解釋“傷心麗”就是非常麗,我是贊成第二種解釋的,“傷心”在這裡是一個程度副詞。在西南官話當中它就普遍地有這種用法,杜甫用“傷心麗”來形容嘉陵江的彩色的鵝卵石,就像他說“閬中勝事可腸斷”一樣,都是把閬中的美景形容到極致,形容到極致所以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這首詩有名的第一個原因。

這首詩之所以有名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要講的這個問題,就是涉及到對滕王的評價。其中的這兩句“

人到於今歌出牧,來遊此地不知還”,這個“”就是州牧,“出牧”就是出任隆州刺史,後來隆州由於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諱,改名我閬中,“出牧”就是出任為閬州,就是今天的閬中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關於這來年工具歷來就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是以明代的著名學者楊慎為代表的。楊慎認為這兩句是在歌頌滕王,而且楊慎對這種歌頌很不以為然,他說李元嬰驕奢放縱,所過為害,有什麼好歌頌的,說杜甫號稱“詩聖”,居然歌頌一個李元嬰,所以這個批評就很尖銳了。第二個意見就是以清代的著名學者仇兆鰲為代表,這是杜甫研究專家,他就為杜甫辯護,他說這兩兩句詩不是在歌頌李元嬰,是在諷刺李元嬰,所以這兩種意見很有代表性。

我認為這兩句詩歌既不是在歌頌李元嬰,也不是在諷刺李元嬰,而是另有深意,什麼深意呢?就是懷古傷今,或者說傷今懷古,為什麼說這兩句是懷古傷今呢?我們不妨看一看《滕王亭子》的第二首,因為《滕王亭子》是兩首詩,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不能孤立地看某一首詩當中的某一兩句,要完整地來看。《滕王亭子》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復行。
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
鳥雀荒村暮,雲霞過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騎把霓旌。

通過這首詩,我們就不難發現杜甫當年登山這個滕王亭的時候,這個滕王亭其實是很荒涼的,很落寞的,“山路”是“寂寞”的,村莊是廢棄的,樓閣是虛無一人的。詩人的耳朵所聽到的是什麼?是自言自語的“松聲”松濤,還有自言自語的鳥聲。樓上樓下再無別人,就是詩人一個人,更看不到滕王的影子。他只是看著天上飄著的雲霞,所以就令他想起了滕王當年打著旗幡前呼後擁地登上滕王亭的情景。只是聽著村裡的鳥叫聲讓他想起了當年的滕王亭子的那種響徹雲霄的歌聲和器樂演奏聲。

因此我們上面講的那首《滕王亭子》的後面兩句“人到於今歌出牧,來遊此地不知還”就不難理解了。所謂“人到於今歌出牧

”,不是歌頌滕王,不是籠統地歌頌滕王這個人,它是肯定滕王建亭這個事實。所謂“來遊此地不知還”呢,不是寫當下的情景,是寫當年的情景,正是因為滕王建了滕王亭,使得人們可以登上滕王亭,可以飽覽閬中的自然山水,可以得到非同一般的美的享受,所以人們到了此地就樂而忘返。當然這個樂而忘返是當年的情景,不是杜甫登滕王亭的當下的情景。那當下的滕王亭是什麼情景呢?當下的滕王亭它是很荒涼的,落寞的,詩人正是由於當下的滕王亭的落寞和荒涼,而聯想到了當年的滕王,更聯想到了當年的滕王所處的那樣一個天下太平的時代。

歷史上有三個滕王閣?除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還有杜甫的兩首詩

可惜的是滕王早已作古了,滕王的那個時代所處的朝氣蓬勃的,積極向上的時代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也一去不復返了,杜甫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正在動亂當中,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見到往日的那個承平的時代呢?所以說這首詩就包含了一種濃重的傷今懷古之感,包含了濃重的滄桑之感。正是這種傷今懷古之感,正是這種滄桑之感,才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和遊客,所以我們說同樣是登高作賦,同樣是抒情言志,杜甫的《滕王亭子》所抒發的就是這種傷今懷古之感,它與王勃的《滕王閣序》所抒發的那種用世之志,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