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嘉靖将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真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老爹进太庙吗?

蒋光登


向敬之

明武宗朱厚照有不少政治作为,但因沉湎豹房,荒淫无度,女人不少,却纵欲过度,早逝绝嗣。偌大的大明江山,由武宗之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做主,选择武宗堂弟、新晋兴王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

朱厚熜捡漏即位,只有虚龄十五岁,然其还未坐稳龙椅,就开始为自己原有世系正名。他不情愿做皇伯孝宗(武宗之父)的嗣皇帝,要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

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迫于皇权,只能妥协。嘉靖帝却不甘心,在集中皇权时将大礼议愈演愈烈,终于在嘉靖十七年,将其父朱祐杬弄成了“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其牌位挤进了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

明朝太庙

按照太庙设七庙的传统,嘉靖之前明朝已有九任皇帝(太祖、惠帝、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和武宗)以及被惠帝追尊的兴宗康皇帝。太宗朱棣发动靖难一役,惠帝不知所踪,朱棣将兴宗复称懿文太子。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废黜代宗为郕王,死后不享受帝王待遇入太庙。于是,大明王朝的太庙之中,只有八位皇帝。

太祖为神主,万世不迁。自太宗至武宗,正好七庙。嘉靖帝要将生父安配享太庙,多了一庙,不符合传统庙数。

于是,他想到了改革庙制。

他想把生父排在武宗前,但不能将祔庙的武宗撤出太庙,否则必然朝野震动,使其大礼仪之争发生质变。他不敢再度冒险,于是决定将太宗朱棣靖难篡位成功,吹捧为一种开天辟地的“祖功”,追尊为成祖。

明朝有了二祖,即太庙中有了两位万世不迁的神主。太宗升为成祖,多了一庙,如此一来,朱祐杬的睿宗献皇帝神位,就被捡漏的儿子朱厚熜名正言顺地抬进了太庙。


以礼观书


“天子七庙,祖庙不迁,三昭三穆,合称七庙。周朝后以后稷为太祖,文武并列世室,再三昭三穆,并为九庙。”这是古代的一种礼法制度,嘉靖帝将朱棣由“宗”升“祖”,也是一种考虑。

当时大礼议进入第二阶段,嘉靖帝朱厚熜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升为“宗”,配享太庙,在七庙中硬挤了一个位置。明朝时代在武宗之前刚好有了“七庙”,庙内神主是太祖朱元璋(万世不迁),以及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到了武宗附庙,列为了“八庙”。


「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指仁宗被祧后)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


然而嘉靖帝入嗣大统后,要给睿宗祔庙产生了“九庙”问题,如果遵循“七庙”之礼,那么就要因为亲近远祖而毁庙,神主迁祧。

原本,朱棣应该称作“世祖”,可是在历代祭祀之中,“世”字都有统绪转变的意思,如果朱棣成为世祖,那么又会挑动“小宗入大宗”的问题,让当时的大礼议更加复杂化。所以最终将朱棣的庙号定为“成祖”,而朱厚熜成为“世宗”。

可以说,朱厚熜在大礼议之争后获取了最终的胜利,并且借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让自己的父亲成为了大宗,不仅仅是为了名声,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


澹奕


我觉得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太庙,而是让自己的父亲进太庙追封皇帝的行为更名正言顺一点。

嘉靖皇帝是外藩当的皇帝,原来应该是兴王,就是现在的钟祥这个地方。明孝宗据说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除了出身寒微,在民间生活多年,工作卖力,收入不高等等之外,还有一点是就一个老婆。当然,一个老婆的坏处就是,儿子可能比较少。结果生出武宗这样的小祖宗。武宗死了,不但自己没有留下继承人,孝宗这里也没有其他的什么继承人了。所以,只能从宪宗这里找继承人。按照长幼顺序排,由孝宗的大弟弟的儿子,也就是嘉靖继承皇帝位。当时嘉靖的父亲其实已经死了,按照藩王之礼下葬了。

话说嘉靖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当时一没有高铁,二没有飞机,只能坐马车进京。但是,湖北到北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为了避免生什么变故,嘉靖皇帝一路上为了节约吃饭时间,据说就靠吃盘龙菜。到钟祥特意吃了一下,感觉就是古代版本的午餐肉。个人感觉是用猪肉为原料,采用湖北当地鱼糕之类的做法做的。一开始还可以,多吃有些腻。

嘉靖当了皇帝,自己的庙号是世宗。从古代的说法来说,叫世宗的一般有点特别的说法,比如雍正是清世宗。嘉靖因为是外藩进来当的皇帝,虽然也是宪宗的直系,但是改了孝宗的世系,所以也称世宗。不过,这个嘉靖在生前是不知道要给他起这个号的。反正他的性格确实比较突出,坚决要求认自己的爸爸为爸爸,认孝宗为皇伯。当然,他本来就应该叫孝宗伯伯。为了这个事情,把明朝那些大臣没气个半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应该说,嘉靖皇帝为了这件事情,包括后来直接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改显陵为皇帝陵,最直接的手法,就是用了皇帝的权利,打大臣屁股。大礼仪之争,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当然,为了叙述自己这种做法的正统性,他改了明太宗为成祖。也就是说,讲了明朝皇帝普遍的一个问题,即自己老祖宗得位不正的问题。其实是要挟了那些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大臣。成祖的皇帝位也不正,但是谁能否定成祖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