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在農耕文明發達的古代中國,只發明瞭白酒,而沒有發明啤酒和葡萄酒?

蟒蛇皮


中國人只發明瞭白酒,而沒有發明葡萄酒的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下面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酒的歷史。

酒與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久遠,大約在兩三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懂得了釀酒技術,釀酒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猿猴也會釀酒。有什麼證據呢?《清稗類鈔》記載道:“粵西平樂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醞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

人類常常發現猿猴也會釀酒,有些人誤入猿猴棲息的洞穴之中,常常會發現酒,這些酒甚至可以飲用,而且可口,只不過猿猴釀酒屬於自發的釀酒,而不是有計劃的釀酒,所以,人類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會喝酒了。只不過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才開始有計劃的大規模的釀酒。

在距今約9000年至7700年前的中國賈湖文化中的陶片中發現了酒類飲料的沉澱物,考古學家分析了這些沉澱物的成分,發現與米酒、葡萄酒的成分是一樣的,所以中國人早在9000年前就已經發明瞭葡萄酒,而格魯吉亞所發現的葡萄酒,則距今約8000年前。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最早發明了葡萄酒,卻沒有發展為發達的葡萄酒文化呢?為什麼在後來的歷史時期,葡萄酒釀酒技術甚至沒有被人提及呢?這就與糧食作物的構成有關。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人們在釀製葡萄酒。)

先秦時期,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黍、稷、麥、菽,而較少種植諸如葡萄、蘋果這樣的水果,在中國古代,能夠吃到水果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因為大部分的良田都種植了糧食。

什麼食材多,就用什麼釀酒,中國的良田是用來種植五穀的,田野之上沒有大面積的葡萄園,那麼自然而然,中國人就會用多餘的稻、黍、稷來釀酒,而不會選擇用葡萄來釀酒,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最早發明了葡萄酒,卻沒有傳承葡萄酒釀酒技術的最主要的原因。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沒有發明啤酒呢?其實還是與糧食作物的構成有關。啤酒是用小麥和大麥釀製的,並加入了啤酒花(蛇麻),麥和蛇麻的原產地均不在中國,小麥最早被馴化於今天的土耳其一帶,蛇麻原產於歐洲和西亞地區,麥在中國很早就是五穀之一了,但是麥大規模被種植則是在西漢武帝之時。在西漢之前,中國南方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主要是種植粟,小麥直到唐宋之際才成為中國北方居民的主食。

(蛇麻就是啤酒花)

為什麼小麥很早就是五穀之一了,卻沒有大規模的被種植呢?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先秦時期,中國華北平原,水資源比較豐富,人均耕地面積多,種植粟米是最優的選擇,而到了西漢之時,隨著人口的增長,華北平原的人均耕地面積變少了,再加上水資源也沒有先秦時期那麼豐富了,這個時候選擇種植產量高的小麥是最優的選擇;第二:先秦時期,中國人一直沒有發明研磨麵粉的石磨,一直用“粒食”的辦法來吃小麥,小麥蒸熟了以後粒食是比較難以下嚥的,小麥適合麵食而不適合粒食,石磨一旦發明以後,小麥也比較容易成為主食。

(16世紀歐洲釀造啤酒的工場)

因為小麥直到西漢的時候才在中國推廣開來並被大規模種植,所以,中國人自然也不會選擇用小麥來釀酒,也就不會發明啤酒。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人們習慣喝白酒,而較少飲用葡萄酒以及沒有發明啤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糧食作物的構成問題。


騰飛說史


酒的生產方法主要有發酵和蒸餾兩種,啤酒和葡萄酒屬於發酵酒,白酒屬於蒸餾酒。

有記載的,我國唐代開始有蒸餾酒的生產技術,到宋代得到進一步提高,開始有了“清酒”,就是通過蒸餾製成的度數比較高、酒體比較純淨的白酒。元代帶來了最新的蒸餾設備和技術,有了真正的高度白酒,並且很快全國普及開來。

我國的釀酒歷史有證據的就有九千年,那時還是新石器時代,美國人根據河南賈湖出土的酒具碎片,研究複製出了酒的配方,還實現量產,酒名就叫“jiahu”。這款酒就是啤酒,最早的發酵酒。所以說,我國生產啤酒的歷史至少有九千年了。

葡萄酒的生產歷史更長。凡是含糖的植物果實,自然條件下就可發酵成酒。人類的酒其實最早是大自然的恩賜,這點毋庸置疑,也不需要考證。這麼說,我國做葡萄酒的歷史比啤酒更長遠。

但是在漫長的釀酒歷史長河中,綜合各種人文、環境和人種差異,西方向果酒方向發展,我國卻向白酒發展。有說法是東方農耕文化下人體的進化,植物食物為主,體質偏寒,要高度白酒來加溫。西方人肉食為主,體質偏熱,要果酒啤酒一類低酒精度飲料降溫。因而形成當下世界飲酒格局,東方人喜高度白酒,西方人喜低度果酒。


普濟


飲食文化才是根本原因。

葡萄酒來佐中餐,心理上總會怪怪的。西方人飲酒,可以單獨而可以無菜餚相佐,而中國人飲酒必須要有個什麼花生、茴香豆、豆腐乾什麼的。試想一瓶波爾多配豆腐乾,是多麼荒謬!

中國飲食文化致使菜餚繁多,在每個菜系中都有涼菜,其實就是下酒菜。由於菜餚的多樣性,就要求酒的無色、無異味,白酒自然成了上上之選。同樣,只有中國文化才把菜與飯分得很清楚,而西方只有菜餚與主食的區別。吃西餐時,上幾塊烤土豆當主食,中國人心中肯定還在朌望米飯、麵條、饅頭吧!

同理,中國人早期以黃酒為主,而黃酒也是糧食釀造,小盅炙溫,對座細飲,再佐些鹽水鴨、白切雞之類,不是很美嗎?但黃酒度數低,還不符“瓊漿玉液”的審美,所以基於黃酒而蒸餾的白酒發明了。

白酒替代了黃酒的根本原因在於白酒符合中國人的飲食審美。從心理上講,度數越高的白酒意味著糧食轉化越高,價值也更高。所以高度白酒成了中國人的最愛。

就是中國遍地都是能釀酒的葡萄,也不可能替代白酒,因為紅酒佐中餐沒有主次之分,菜餚是主,酒是次。就如米飯與菜餚的關係,試想一大桌美味,再上一盆羊肉手抓飯的感覺。


嗨Frank


有句俗話“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年輕與否暫且不論,酒的確是糧食的精華。拿白酒來說,中國是米酒的故鄉,古語說,“酒之所興,肇自皇王,一曰儀狄,二曰杜康。有飯不盡,餘空桑,積鬱成味,反蓄成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酒是如何被發現和發明的:儀狄是個善於烹飪的廚師,他用桑葉包飯發酵後,釀出了一種奇妙的液體,送給了禹。剩飯在空氣中逐步分解成糖和酒精,轉變為糟香濃郁的酒。

和白酒一樣,啤酒的起源也是一個巧合,它也是穀物發酵後的結果。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蘇美爾人偶然發現將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浸泡在水中後,會變成黏糊狀,酵母菌在露天的空氣中自然發酵,產生泡沫,這種液體顏色逐漸加深,香氣也慢慢地變濃郁,人們喝過之後,感覺很美味。

後來,蘇美爾人有意識地大量收割這種野生穀物,並保留種子,開始了人工栽培階段。足量的穀物製造出了美味的啤酒,後來這種工藝流傳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古巴比倫人那裡,古巴比倫人又把啤酒輸送到古埃及地區,再傳播到歐洲大陸。

多數歷史學都認為波斯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在中國也有釀造葡萄酒的記載。葡萄酒的前身是果酒,野果中糖分很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容易發酵成酒。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記載,梨子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發酵成了清香的梨酒;元好問在《蒲桃酒賦》裡提到堆積在缸裡的蒲桃,變成了芳香的葡萄酒。

所以說,酒的產生是一個偶然,而產生的過程和原理基本相同。至於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最先出現啤酒和葡萄酒,而只出現了白酒,可能只是個偶然吧。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目前,學界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是地中海沿岸居民,而最早開始釀造啤酒的是埃及人。

在古代,這兩種酒都傳入中國境內,但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依舊沒有被我們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實,古代的中國人更偏向於飲用黃酒和米酒。

世界葡萄酒起源於地中海!

據筆者瞭解,有跡象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發源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後來古羅馬帝國軍隊征服歐洲大陸和北非在內的大範圍土地,地中海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內陸湖。所以,古羅馬帝國對對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了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征服高盧,也就是目前的法國。

自此,開啟了聞名世界的法國葡萄酒的起源,有史料記載表明,法國最早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到了公元2世紀,才到達現在著名的葡萄酒聖地法國波爾多。

中國古人曾喝過葡萄酒!

有歷史研究學者認為,葡萄酒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和擴散,得益於基督教的傳播,有人甚至做過統計,《聖經》中有521次提及葡萄酒。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到了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人們已經有飲用葡萄酒的現象。其中《史記·大宛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筆者注:蒲陶即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所以,可以這麼說,葡萄酒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由西域傳入中國而來。

而中國人開始釀造葡萄酒那就是漢朝以後的事情了。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2.25


糧油市場報


歡迎關注「飯醉分子閆濤」,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關於酒的問題,我還想強調一下,其實中國的酒文化並不能說是悠久和漫長。不少人曾有過疑問,為什麼中國能夠產生高度白酒,卻產生不了啤酒和葡萄酒?那我得先告訴你,高度白酒也不是中國的,那是遊牧民族傳過來的。在宋代以前,中國人喝的都是自然發酵酒,比如黃酒。所以看待歷史問題,不能用自古以來就妄下定論。

酒的產生有很多機緣巧合的關係,但是它擺脫不了兩個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原材料,第二是技術手段。在原材料方面,以往的中國並不出產葡萄,直到漢朝以後才有葡萄慢慢傳入,所以唐詩裡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說的也只是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們帶來的西域美酒而已。同樣的例子,在英國這個冰冷的島國也很難種植葡萄,所以雖然離歐洲那麼近,它也沒有像葡萄酒一般傳播於世,而是選擇了島國的大麥做成了威士忌。

然後不得不提的就是蒸餾手段。其中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蒸餾技術的提升,這一點是歐洲人先有效地促進了蒸餾技術的發展,然後酒精的蒸餾技術才從遊牧民族那兒傳入中國。所以,中國人喝高度酒、乃至高度白酒的歷史,其實並不長。

另一個跟蒸餾酒有關的命題就是容器的問題。歐洲人基本上是橡木桶加玻璃瓶搞定了他們的美酒存儲需求,而中國一直都是在瓦罐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在這樣一種技術條件下,自然會對自己的釀酒風格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不必非把中國當成世界的文化源頭,在很多方面,人類歷史浩瀚如長河,每一個文明不過是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中國文化已經在裡面激起不少浪花了,就不用再妄自尊大,當然也不必妄自菲薄。


飯醉分子閆濤


這是一個偽命題。古代中國,不止發明了白酒,也發明了葡萄酒和啤酒,只是叫法或說法不一樣。

先說葡萄酒,中國古代其實是有發明過葡萄酒的,雖說中國並非葡萄酒的故鄉,但以《史記》記載,西漢中期時,隨著葡萄從中亞傳入中國,中國原創的葡萄酒產業,很快就紅紅火火發展起來了,以《漢書》《齊民要術》《北山酒經》等資料佐證,古代中國製造酒麴的工藝,本身就是獨立發展的,從選料到發酵技術,全是滿滿的中國工藝。更證明這“原創性”的,還有各種獨家款式的中國葡萄酒,不但有甜美的果酒,甚至還有明代《養生八箴》裡,加入滋補中藥的葡萄藥酒。所以中國古人是非常厲害的,雖不是葡萄酒的發源地(發源地據說在地中海),卻又自己的獨有原創釀造工藝,發明葡萄酒一樣是妥妥的沒問題。

再說啤酒,中國古人在漫長的歷史中,發明了古代版的啤酒,稱為醴(lǐ),根據《尚書》記載,“醴”是以“櫱”(niè)作為原料的,而這種“櫱”正是大麥曲,現代啤酒相似,所以中國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不僅能發明白酒,葡萄酒,更能釀出啤酒。在此為老祖宗的的智慧點贊打call。


樺褐孔菌在線


這個關於古代中國釀酒技術的問題裡,可以說是錯誤一堆。要回答這個主題,就必須一一糾正。

首先一條,古代中國哪裡“只發明瞭白酒”?甚至恰恰相反,白酒在中國古代反而出現的比較晚。以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說法,蒸餾白酒“自元時始創”,也就是直到元代時才有。當然,在唐宋時代的文獻裡,也有各種飲用“燒酒”的記載。從東漢至宋金的各類墓葬遺址裡,也都出土過各種蒸餾器具。也就是說,“蒸餾白酒”在中國出現,最早也就是東漢年間。中國各種酒類裡,屬於非常“年輕”的一款。

那麼白酒出現之前,中國人主要喝什麼酒?通常都是以大米小麥或者米麥混合為酒麴釀成的黃酒,顏色比較渾濁。另外還有以大米為原料,通過精細技術釀造的高檔“清酒”。1974年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發現的古清酒,歷經兩千年的歲月跌宕,啟封時依然噴香撲鼻。古代中國的釀酒工藝,就是強到這般經得住時間考驗。

以這個意義說,認為中國古代“只發明白酒”,確實小看了中國古人的釀酒實力。

同樣錯得偏離事實的是,中國古人哪裡“沒有發明葡萄酒”?

雖說中國並非葡萄酒的故鄉,但以《史記》記載,西漢中期時,隨著葡萄從中亞傳入中國,中國原創的葡萄酒產業,很快就紅紅火火發展起來。《後漢書》裡記載,東漢年間時,名為“蒲桃酒”的葡萄酒,就是當時用於饋贈權貴的珍品。三國時代的魏文帝曹丕,甚至發出過“道之固以流涎嚥唾”的感慨,也就是一想到葡萄酒,就要流口水。誰要敢給他說“古代中國沒葡萄酒”?看他會龍顏大怒不。

而到了唐宋年間時,葡萄酒的飲用,也是更加普及。諸如魏徵等唐朝名臣,常喜歡在家釀造葡萄酒,還取了“翠濤”這樣好聽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更寫詩大讚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也同樣是唐宋年間起,甜美的葡萄酒,更在士大夫階層裡風行,唐詩宋詞裡的好些代表人物,都是葡萄酒的鐵粉。當然價格也不菲,以中國最高產詩人陸游的詩句說,一杯葡萄酒的酒錢,那真是“千金論價恐難酬”,絕對高消費。

那中國古代的“葡萄酒”,到底是不是本土發明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中國古代製作酒麴的技術。以《漢書》《齊民要術》《北山酒經》等資料佐證,古代中國製造酒麴的工藝,本身就是獨立發展的,從選料到發酵技術,全是滿滿的中國工藝。更證明這“原創性”的,還有各種獨家款式的中國葡萄酒,不但有甜美的果酒,甚至還有明代《養生八箴》裡,加入滋補中藥的葡萄藥酒。看上去“形似”的葡萄酒,放在古代中國,卻是獨家技術。

然後就是最重要的問題,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發明啤酒”?其實,早在中國白酒誕生以前,釀酒熱情高漲的中國古人們,也一度開發出中國古代版的“啤酒”:醴。

這個在古代文獻裡,常作為甜酒飲料出現的“醴”,難道是啤酒?只要瞧瞧啤酒的定義:以麥芽為原料,加酒花發酵形成的低度酒精飲料。這標準放在“醴”身上呢?《尚書》裡就有原文:若作酒醴,爾惟麴櫱。也就是說,“醴”是以“櫱”作為原料的。而以《說文解字》的解釋:這種“櫱”正是大麥曲,恰與現代啤酒十分相似。這也就是說,中國古人常喝的“醴”飲料,正是古代版的“中國原創啤酒”。

如果看看《詩經》《周禮》等文獻,各種關於“醴”的記載,就是撲面而來。“酌醴”的景象更是屢見不鮮。不誇張的說,在西周至春秋年間,古代中國人“喝啤酒”的風氣,一度十分火熱。甚至到了漢朝時,“醴”的消費還是《史記》裡漢朝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在漢朝屈辱向匈奴和親時,還被作為饋贈匈奴的禮品,每次都把兇殘的匈奴人“灌”得十分高興。但從西漢後期起,這款火熱酒類,卻逐漸淡出了。

這其中的原因,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其著作《天工開物》裡一語道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造成這“中國原創啤酒”淡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這“味薄”的毛病。西漢中後期,是中國古代釀酒業的井噴時期,釀酒技術的突飛猛進,令各種黃酒果酒清酒層出不窮,人們飲酒有了更多選擇,度數太低的“醴”,也就越發非主流,直到基本消失。

所以說,古代中國人並非“沒有發明啤酒”,之所以發明後不再喝,實在是因為中國古人釀酒的技術進步太快,酒類品種太多。古代版的中國啤酒,自然就沒了競爭力。


我們愛歷史


1、“酒”在我們古代最大的作用首先是為了祭祀,而祭祀時最好的酒就是清酒,也就是現在的白酒,而白酒釀酒的時間也比較久遠。

至於黃酒紅酒啤酒葡萄酒這些所有帶色的酒在古代人眼裡都是屬於薄酒、濁酒,平常可以用,重大場合有一點不夠檔次。

2、酒分三種,一曰事酒,就是辦事的時候才可以喝的酒;二曰昔酒,差不多就是沒事的時候也可以喝的酒;三曰清酒,就是用來祭祀的酒;

這三種分釀酒的時間和難易程度,“事酒”最容易,新釀的,類似於啤酒,要喝新鮮的,保質期內口感好;昔酒需要釀後存儲一段時間,才會好喝,用於日常飲用,比如商紂王就經常喝這種酒。清酒釀的時間長工序複雜還需要提純,屬於高檔酒,量少,主要用於降神和祭祀。

3、一般的祭祀用酒分為5種,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沈齊。

“泛齊、醴齊”都屬於薄酒,就是甜酒、葡萄酒、果酒,釀的時間短,成酒速度快,略有酒味。

“盎齊、緹齊”也是濁酒。緹齊色赤如緹,指淡紅色的酒,比其他要清一些,就是紅酒,但不一定和現在的紅酒完全一樣。

“沈齊”實際上多數時候也是濁酒,相對來說比較清一些,是五齊裡品質最好的酒。最好的“沈齊”大概就是現在的白酒。


4、酒的品次為啥稱“齊”,“齊者,酒人和合之分劑之名也”。“齊”是釀酒時所用曲米、糧食、水的數量,也就釀酒者掌握的不同的劑量標準,相當於ISO9001質量體系和食品衛生標準。

玄酒在室,醴䣬在戶,粢醍在堂,橙酒在下。

三酒清於五齊叫橙酒,祭祀的酒尊於清,所以說橙酒在下。

酒盛入壇中稱“尊”,三酒各加玄酒,以北為尊,以南次之,玄酒陳設室內近北,五齊為獻酢之用,放室內及堂上,南北排列的以北為上,東西擺放的以西為上,三酒卑微,擺於堂下。

凡設尊一定有所依靠之處,就是靠牆放。

5、所以說,古代人不是不發明啤酒和葡萄酒,應該是有的,但是白酒最好,有了最好的,對於不太好的當然酒不太重視。是這原因。


終南高揚


這個概念可能弄錯了。

我們今天喝的白酒在中國歷史上普及開來,不到10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193幾年才開始大規模流行,而且主要流行的範圍是在我們中國共產黨這面。今天所流行的白酒,實際上是一種民眾的酒,大眾的酒。

酒的作用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覺得是祭祀呀什麼,其實酒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解渴。解渴的主要方式是水,可是水是不能直接吃的,水是會變質的。中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這是中國和外國文化不同的一個主要體現。

因為中國源自炎黃子孫,其中炎帝主要是神農氏,而神農氏發明熱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祖先,神農發明了煮藥和煮湯,同時發明了中醫和烹飪兩個方面。所以中國自古吃熱食。但是在古代,熱食的燃料是非常耗費自然資源的,直到漢朝曹操時期,中國北方還有吃冷食的習慣,這就是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的流傳。曹操禁止中國人在吃冷食,而是全面開始吃熱食。所以到今天為止,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一個習慣,那就是中國的所有傳統節日,中秋除夕上元節端午等,都有美食,只有清明節,沒有美食,這和曹操禁食冷食有關。因為吃熱食,所以中國人吃熱湯,也就是熱水。中國人的這個習慣就是源自於炎帝。

與此同時,國外是沒有吃熱食的習慣的。在國外喝水的主要方式是喝啤酒。

至於葡萄酒,其實在中國發明的時間也很長,唐朝就有這樣的話,葡萄美酒夜光杯,那個時候的葡萄酒就和今天的葡萄酒差不多了,和今天的白酒相比歷史要久遠得多。

但是在古代,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起熱食的,這是古代城裡人和村裡人最大的區別,也是城裡人自覺生活優秀的主要體現。因為在古代,城裡人能實行集約化生產生產出熱湯來供應很多人。那麼在村裡人特別是走遠途的人喝什麼呢,水是會變質的,他們只能喝酒。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像水滸傳中武松、智取生辰綱他們喝酒,其實那個酒都是低度酒,主要作用就是解渴。

我們今天所謂的白酒都是高度酒,在古代都是窮人們喝的。袁世凱時代他們喝的都是黃酒,主要作用在於解寒調節氣氛。

我們今天喝的白酒,其實是源自於我們的共產黨。我們共產黨來自於民眾階層,所以我們軍隊喝的酒都是來自於窮苦人們的酒,那就是白酒。這種白酒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山西主要輻射絲綢之路,一個是貴州主要輻射茶馬古道。其中我黨崛起是在貴州,開始最喜歡的就是來自貴州的酒,也就是茅臺系列。而我黨發展壯大是在山西,也喜歡山西的酒,也就是汾酒系列。可以看到兩種酒都屬於貧下階層,走遙遠道路中解渴的酒。

說一個現在可能幾乎都忘了的事情。在抗日前線的戰士們最喜歡的是河北山西交界地帶的棗酒,而這種棗酒,現在已經無人所知了。因為這是一種民間窮苦人們釀的酒,我喝過,非常好喝,但是我也只找到過一家有。在別的地方後來買的,都不是正宗的棗酒。

當然最近科學發現這麼高度酒,其實對於解渴的作用已經很小了。白酒現在的主要功能,已經離原始的解渴功能已經很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