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用戶68708500


為什麼?因為習慣成自然!

我來個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家鄰居的阿姨現在60多歲,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她每個月基本都會去銀行查看錢有沒有到賬,但是去查賬她不會通過ATM查詢,每次都是去銀行櫃檯查,時間久了銀行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認識她,她也跟銀行的工作人員很熟,所以非常信任銀行的工作人員。

就這樣,她每個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費之外,幾乎把自己的積蓄都存在這個銀行,有部分購買的是理財產品,部分存的是定期,加起來差不多有20萬左右。

我做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士,知道錢存在銀行肯定是跑不過物價的,所以多次勸她不要把所有的錢都存在銀行,那樣會貶值的,但是她總是無動於衷,而且我建議她購買餘額寶或者其他產品,她也是聽不進去,說我不懂裝懂,還說只有錢存在銀行才是最安全的,其他理財渠道都是騙人。

對於這位鄰居阿姨,我也是拿他沒辦法,我估計她己經被那個銀行的工作人員洗腦差不多了,在她看來,只有銀行才是最可靠的,其他都是不靠譜。

我想目前肯定有很多人跟這個阿姨一樣,他們之所以那麼那麼偏愛銀行,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習慣,這幫老人經歷的年代比較辛苦,在他們那個年代,存錢在銀行是唯一的理財渠道,能獲得利息就是最好的,所以他們會認為銀行才是存錢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安全,這種習慣想在短期內改變是比較難的;

第二是信息缺乏,雖然現在的信息已經很發達,但是很多老人獲得信息來源還是主要靠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很多人甚至都不懂上網,所以對於新興理財產品接觸的比較少,也不瞭解,有錢也沒地方投資。

第三個是銀行的洗腦,這幫老人是銀行的常客,而且有點錢基本都是存在銀行,銀行對他們知根知底,所以會經常對他們洗腦,讓他們把錢存進銀行或購買理財產品;

第四個是缺乏判斷,比如你說的為何很多老人喜歡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保息的,但是在很多來人看來,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個樣,只要通過銀行辦理的都是存款,這個主要是他們對銀行非常信任,所以有時候存款變保險了她們都不知道。

第五個是銀行理財產品對於老年人確實是最好的投資渠道,雖然有很多渠道的投資收益要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但是對應的風險也很大,而這些老人存的錢基本都是養老錢,萬一虧損那養老都沒保障了,而錢存定期利息有太低,都不夠抵消物價上漲水平,所以銀行理財這種收益和風險相對較平衡的產品更適合老人投資。


貸款教授


每一代人所處的金融環境不同,造成對“錢”的處理方式、理財習慣也有所不同

現在去銀行櫃檯買理財的大爺大媽,平均年齡至少得60歲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紀80~90年代,他們大約30歲,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會上財富最集中的群體。

那個時候,“理財”這個詞還沒被創造出來。

當時,如果一個家庭攢了點錢,往往就是去銀行存成定期存款,要麼就是買國債。90年代的銀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動輒可以到10%:

我是80後。小時候,父母發了工資,第二天我媽就會去銀行,把一部分工資買成定期存款。我爺爺、姥爺也會把每年積攢的退休金,委託我媽買成五年期國債。

2000年之前,我國金融市場還相對不太成熟,適合家庭理財的渠道很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存定期、買國債,就等同於“理財”了。


2001年,我國加入WTO,在這之後,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才開始逐步開發理財產品。

很多人去銀行存款時,在櫃員的介紹下,逐漸認識了理財產品,並開始積極配置。

我記得,我家買的第一款理財產品是民生銀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現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銀行理財,收益連餘額寶都跑不贏。

於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況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了家庭理財的首選。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們,變成了滿頭白髮的大爺大媽,但他們當初養成的購買銀行理財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這段時間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迅猛、日趨成熟,投資理財渠道越來越多,但銀行理財依然是風險最低的產品,上歲數的人買了踏實,後面不用操心;

更關鍵的是,大爺大媽們知道,只要去銀行說要買理財,就會有工作人員悉心介紹,然後幫他們挑選、填單子。大爺大媽要做的,就是存夠錢、輸密碼就妥了。

對於大爺大媽來說,還有比買銀行理財更方便、體驗更好、風險更低的理財渠道嗎?


金投手閒話理財


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呢?

第一,銀行理財安全。其實不一定買的是理財產品,直接向銀行存款,也有不菲的利息。像我們一些大額存單,銀行都能夠在基準利率上升40%到50%,相應的存款利率都超過4%了。比如,年底某股份制銀行為了攬儲,對大額存單利率最高可上浮52%,這樣的利率高達4.18%。而我們購買的很多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過在3%到4%之間。

銀行理財產品是經過嚴格甄選過的,尤其是過去,多數理財產品都是保本保息保收益的,從今年5月份開始,國家才要求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到2020年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


第二,銀行理財是他們熟知的理財方式。通過互聯網理財,說實話,真的老年人信不過。尤其是動不動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存款划走的手機APP,總是讓人有一份擔心。而且,放手機上老年人普遍認為不安全,不如有個存摺或銀行卡,實在安心。

而且互聯網理財騙子也很多,尤其是很多P2P平臺,總是打著這樣那樣高額收益的廣告。也有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養老金投入之後血本無歸。

第三,年齡越大,越應當追求穩健。我們年輕的時候可以承受損失的能力較大,因此可以配置較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比如股票和相關權益類基金等等,他們風險高,收益也大。

老年之後,我們存手裡的錢都是養老金了,一定要確保它的安全,收益就應該放到第二位。雖然說人死了、錢沒花了,很遺憾,但是人活著、錢沒了是淒涼。

對於老年人的理財方式,當然也不建議全部配置時間長的定期存款,要針對自己疾病的風險,留存準備金。



所以,對於年紀大的人,不是他們喜不喜歡銀行理財的問題,而是強烈建議他們去銀行理財。


暖心人社


老年人偏好銀行理財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上週跟以在銀行的朋友聊天,朋友是理財經理,她的主要客戶對象就是老年人。據她說,不止他們銀行,絕大多數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主力軍就是老年人。


我家一位親戚60幾歲,就喜歡買銀行理財,家人親戚建議他不要把錢都放在銀行畢竟收益不高,可以去買房或做其他投資,被他斷然拒絕。他的想法可以代表老年人這個群體的想法他們之所以喜歡去銀行買理財是有原因的。

首先,按照親戚的話說,他們年紀大了更看重錢的安全和穩定。他們那一代接觸最多的並且覺得最安全的地方就是銀行,把錢放到其他任何的地方都是有風險的。年紀大了,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能把存款守住還能有點利息,對他們來說就很滿足了。


其次,老年人學習能力相對弱,不懂的不碰是他們的原則。銀行是實實在在,看的著摸得著的地方,去銀行買理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存取方便。年紀大了,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就變弱,雖然現在買理財在手機上操作很方便,但是因為不懂他們怕錯誤的操作方式導致存款丟失。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還不如用他最習慣的方式去存取款。對老年人來說去附近的銀行網點存錢取錢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李小白的黃金屋


我是欣奇理財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欣奇曾經在銀行網點做個人客戶經理,主要工作就銷售理財,發放個人貸款,推銷信用卡、基金等。我有自己的“客戶資源包”,這其中80%以上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客戶,而他們也是購買理財的主力軍。

由於天天要和理財客戶打交道,欣奇也得出了一些維護理財客戶的心得,自然也比較瞭解中老年客戶偏愛購買銀行理財的原因。


一、中老年客戶資金較為雄厚 更關注理財安全性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和信託、券商產品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性。在“理財淨值化”改革之前,銀行銷售的主力是保本型理財,收益都在5%-6%之間,儘管在當時收益也不算最高,但是卻大大受中老年客戶的歡迎,這批客戶經過20多年的職業積累,普遍擁有50萬以上的可支配理財資金。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為小孩子讀書、醫療開銷、退休自用等所做的儲備,儘管短時間內用不到,但務必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因此,銀行的保本型理財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二、有專屬的客戶經理維護 銀行理財購買更放心


儘管當前支付寶等為代表的代銷理財收益較高,但中老年客戶普遍不願意購買,因為網上購買“看不見 摸不著”,而銀行有固定的網點、熟悉的客戶經理,每次理財到期也會有客戶經理進行通知,還有很多小禮品可以拿,因此他們也樂得幾個月跑一次銀行網點購買理財。


三、基礎業績需要 中老年理財客戶受重視度高


銀行是盈利性機構,自然需要大量資金雄厚的客戶存入資金獲取收益,其中的中堅力量就是中老年理財客戶。故銀行對於他們的維護是相當到位的,除了基本的理財到期提醒、轉售等服務,還會額外通知其參與銀行不定期舉辦的各項活動,贈送紀念品。同時,在多次的理財銷售中,中老年客戶也與客戶經理建立起了較為穩定的業務關係,很多客戶漸漸就成為了客戶經理的朋友,還介紹了很多親朋好友來網點購買理財。

如此良性循環下,銀行自然更有動力去服務好這批客戶,大力宣傳銀行理財的優點。久而久之下,中老年客戶就把購買銀行理財作為了投資增值的首選了。



欣奇理財師


評論員張張:

安全!!!一般老年人不僅僅喜歡購買銀行的理財,關鍵來奶男人最喜歡的是買國有四大行的理財,尤其以建行和工行為主。這樣投資風險低,而銀行一般很少倒閉,而向一些商業銀行,例如包商銀行的例子本身比較少。

利率高:銀行的國債的投資收益率更高一些,今年的普通國債收益率在4.0以上,所以比在別的平臺上投資收益更為客觀。

投資渠道有限:現在新興的各種投資理財產品五花八門,而好多老年人對於這種新鮮的事物不能接受,其固有的思想有一些侷限性,傳統的投資理念仍然佔據老年人的認知。還有一些老年人前幾年的各種被騙事件也比較多,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所以導致現在的老年人的防範意識加強。

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歲數越大,越不能承受太大的心理壓力,所以穩健性的理財方式是首選。


首席投資官


年紀稍大些的投資者是傾向於購買理財產品,原因:1、風險係數較低;2、對於高風險投資已經無力承受;3、保本保息、穩賺不賠才是硬道理;4、金額數量較大,能夠創收保持收入就好,不再奢望能夠“一夜暴富”,5、重要的是安全係數高。

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能夠拿去理財的錢基本可以佔到自身財富的70%以上,為了並不是能夠“一夜暴富”而是在生活中能夠更好的平衡收益、支出。對於高風險來講已經不適應,可以說如果像年輕人一樣在股市中虧損70%,他們就極少有翻本的概率了,所以保本保息才是最為重要的。

生活成本的下降對於利息的要求也是降低,一般理財產品可以在銀行直接購買,就算遇到有什麼不懂的也可以詢問大堂經理或者服務人員,服務態度一般較好,並且能夠當面講清楚。當然,理財年化利率一般在4%以上,如果理財金額有50萬元,一年就有2萬元的利息收入,對於老年人來講這就是一個不錯的收益,可以說生活費用的支出完全就可以平掉,如果有更好的生活要求,利用養老保險的福利完全可以提高。

所以說,目標不一樣才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重要因素。

我是:炒股哥說,歡迎關注!不做模凌兩可的分析,給你最直接的觀點!以上為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推薦!

點個贊,金錢滿貫!關個注,大事不誤,最新觀點全抓住!分個享,轉個發,留言與作者討個論!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厚金說


這跟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有關係。

一、一般來說年齡偏大的人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所以他們更希望通過風險低的理財方式進行資產的搭理。銀行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來說,在老闆姓心中有不可動搖的公信力,所以,大多數年齡偏大的人會選擇購買銀行理財。

二、年齡偏大的人在信息獲取上不如年輕人,所以對於新興的理財方式和信息獲取偏弱,再加上不願意冒險的特質,讓他們更加會選擇銀行裡次啊


莫吝金錢


貓哥結合身邊的一些老年人的經驗,總結有幾個原因吧:

①獲得信息的渠道單一。很多老年人身邊獲取理財途徑只有銀行一種,那麼只能去銀行了。

②老年人對傳統金融機構具有天然的信任感,而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還有待提高。

銀行已經存在了這麼多年,而且鮮有銀行倒閉的事件發生,那麼在老年人心理,很自然就把銀行和安全畫上了等號,即便銀行的利率很低,依然願意去存款,即便一些互聯網金融的理財產品收益更高,他們還是會選擇銀行。“我不懂的我不信”,這對於老年人來講,倒是一個不錯的防禦機制。

③容易信任人而不是機器或者網絡。

老年人去銀行取錢,喜歡去櫃檯支取,理財也喜歡有固定或者信任的客戶經理,雖然有時候銀行理財的飛單案或者理財變保險通常都有銀行的人的參與,但是比起機器來講,可信任的程度還是比機器高。

而另一方面,機器操作的繁雜步驟,對於老年人來講更是挑戰,對於很多接觸電子設備不多的老年人來講,通過網絡購買理財產品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講都可能是一個思想觀念上的挑戰,更別提老年人了。


大貓財經


習慣使然,老一輩人覺得銀行是國家,代表著國家的信譽,所以會一直選擇銀行

其實現在的銀行跟以前的銀行是不一樣的!現在的銀行除了央行,基本都屬於商業性銀行,以盈利為目的,並不是慈善機構!

銀行這麼多年變化也挺大的,無論是體制制度上,還是收益上,銀行的定期存款
根據市場的調控,收益一直在下降,


這就帶來了銀行理財的春天!因為它期限短,收益高,而且是銀行,很多人並不清楚它的風險所在。

首先銀行理財並不計入資產負債表,而定期存款,活期是計入資產負債表,什麼意思呢?計入資產負債表,代表銀行欠你錢,出了問題銀行要賠你,不過銀行賠付也是有限度的,本金利息最多隻賠付50萬?

銀行理財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等於盈虧自負,做銀行理財出問題了銀行是不會賠的,除非合同上寫了保本保息字樣,不過目前國家不允許銀行給客戶承諾保本保息!風險性要讓所有人知道。

很多人選擇銀行理財很多年,沒有出問題,並不代表銀行理財一定沒有問題,根據銀監會數據,2018年因為銀行端口出現問題違約,銀監會為銀行開具3500多張罰單!覆蓋面也是非常廣的,辯證的眼光看待銀行理財也是很有必要的!

根據國家政策目前銀行會把理財業務分開,成立單獨的理財子公司,所有的銀行理財都會平移到理財子公司業務來,真的脫離銀行,盈虧自負!未來的風險性可能會大幅度上升!

同時根據2017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通貨膨脹7.5%,在銀行做理財,最高5%,負利率為2.5%,等於資金每年縮水2.5%!也是非常可怕的一個數據!

合適的資金管理渠道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