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清明上河图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但是在考古发掘之前,只是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一个说法。直到20多年前的发掘,才证实了这一说法。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发现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城摞城指的是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另外,考古专家在位于商丘市现存商丘古城之下也发现了六座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这都是由于历代黄河泛滥所造成的。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开封黄河河床高于开封市区

一直在古都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封市文物管理处处长、研究员丘刚说,除最底层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术手段所限未能发现外,其余5座城池均已相继发现和初步探明。至此,"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神秘传说,终于被考古证实。

考古资料表明,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繁华的北宋东京城

据专家介绍,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相传,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这些辉煌一时的名城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

开封第一次被淹是秦始皇灭六国,秦将王贲掘开鸿沟,淹没大梁城。经此一役,魏王请降,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就这样被虎狼之秦灭掉了。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秦始皇灭魏国

最后一次被淹是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打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开封城城墙坚固,粮草充足。再者当时开封城内的藩王周王吸取洛阳福王在李自成攻破洛阳以后被做成福禄宴的教训,倾尽家产来守卫开封城。开封城久攻不下,李自成掘开黄河淹没开封。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李自成淹没了明开封城

在今日开封著名的龙亭景区地下约8米深处,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遗址所在地,它分别与金皇城与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相叠压。内城是东京城的第二道城墙,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考古勘测还表明,北宋内城较现存的开封明清城略小,其东西墙坐落在唐汴州东西墙之上,上层又与明清开封城相叠压。其南北墙则分别处于今开封旧城区南北部一带,残墙距地表10米~12米。

“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开封城下还摞着五座城

开封考古现场

除了"城摞城"、"墙摞墙",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

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三层古马道,在相距1.5米的距离内,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马道摞马道"的奇景,将其建设成为"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的方案也正在设计中。

在我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诸原因,都采取了抛开旧都城、另选新址营建都城的做法。而古都开封、商丘虽历经兵燹水患,基本上都是在旧城址上屡建屡淹,又屡淹屡建,形成奇特的"城摞城"现象。当时的统治者为何这样对开封情有独钟呢?

从自然环境上看,开封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自古以来,开封周围地势坦荡,不仅没有大山,就连丘阜也很难见到,不像长安、洛阳、北京等都有天然屏障,四塞险固而利于守。同时,开封一带地势低洼卑湿,古时就被称为"斥卤之地"。

但开封与其他古都相比,却有着极为优越的水利网络设施,这里一马平川,河湖密布,交通便利。不但有人工开凿的运河鸿沟(汴河)可与黄河、淮河沟通,还有蔡河、五丈河等诸多河流,并且开封还是这些河流的中枢和向外辐射的水上交通要道,这一点是国内其他古都远远不能比拟的。

而从文化地理角度看,开封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战国时期的魏国之所以迁都这里,一方面是避开强秦侵扰,更重要的是为了进取中原而谋取霸业。尤其是辉煌时期的北宋东京城又成为"富丽甲天下"的世界名都,造成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理念上认为开封是一个王气很盛的城市,即所谓"夷门自古帝王州",因而在历史上,开封虽饱经兵火水患,人们也轻易不愿放弃这块宝地。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明末崇祯年间的那场空前的特大水患后,开封城几成平地,已是"黄沙白草,一望丘墟。"清初有人提出将省会由开封迁至许昌,但始终没有被清政府采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封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作为七朝建都之地和"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名都大邑,开封这座历史古城在中原民众心目中的中心地位依然存在,这也是清政府维护中原地区局势稳定的象征,其地位和名气是中原其他城市远远不能比拟的。所以,清政府只是在明开封城墙的废墟上加高增筑墙体,而将河南省省会仍旧放在开封。

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独特水文特性,黄河流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与开封城同样的命运,但开封是七朝古都,像它这样叠压得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