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歷史文化

淮河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之說佐證。傳說盤古開天闢地,血液流成了淮河,毛髮長成了森林,骨架形成了山脈,雙目生成了日月。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淮河流域的人民世代勞作、生息繁衍他們勤勞勇敢、奮發有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不斷改造著自己、不斷創造著人類文明,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

據考察,蚌埠雙墩新石器遺址據今已有7000年左右,出土文物包含山川、河流、太陽、動物、植物、房屋等,也有獵豬、捕鳥、網魚,甚至涉及雙墩人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精神的全部內容,堪稱原始社會的“檔案館”。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歷史文化

雙墩遺址位於蚌埠市小蚌埠鎮雙墩村境內,現存面積12000平方米。1986年、1991年、1992年先後三次發掘,發掘面積共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化遺物,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歷史文化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歷史文化

1989年,徐大立先生在吳郢鄉雙墩遺址試掘工作的基礎上,發表了第一批出土於該遺址的陶器符號資料。

2008年,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雙墩遺址發掘報告。該報告比較詳盡的登記、描述了633件出土於該遺址的陶器符號信息。

雙墩遺址在三次發掘中共計出土陶器刻畫符號600餘例,其發現數量之多,這在以往的史前遺址中是少見的。從考古類型學上考察,雙墩遺址地處淮河流域中游地區,是一處獨具文化內涵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歷史文化

雙墩符號在時代上比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等類型的陶器符號都要更早一些,而且彼此的文化面貌各不相同。

雙墩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記錄了雙墩時期大量的原始社會形態,其內容為原始社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為探討中華文化關於宇宙觀、大禹治水等重要思想觀念和歷史傳統的形成提供了難得的線索;對研究早期文字的形成和漢字起源問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雖然還沒有證據表明雙墩刻畫符號與漢字的起源有直接關係,但是其主要思維特徵和某些符號的構成方式與漢字系統有明顯的相關性。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認為,文字起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大約9000-4000年前為文字起源和初步發展階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是文字最後定型並廣泛推廣使用的階段。雙墩刻劃符號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應當是中國文字起源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是中國文字源頭之一。

就雙墩符號的性質而言,它應該是一種地域性的具有特定表意功能的符號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也可以把雙墩符號看成是一種地域性的原始文字。這類符號主要應用於新時期時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區而且在雙墩文化達到繁榮階段。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分析,雙墩文化符號和黃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符號、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號、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符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符號淵源各不相同,但又都是在不同時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富有獨特文化內涵的遠古符號類型。

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開拓了新的思路。今天來看,發明中華文字的人物遠遠不止一個倉頡,我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過程也並不是一條單純的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